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355期/经济/产业/正文

发布时间

2008/10/6

作者

□文/谭俊华

浏览次数

1082 次

五峰县茶叶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一、五峰县茶叶产业概况
  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位于鄂西南边陲,属武陵山支脉,系云贵高原东延部分的尾翼地带,全境皆为山区,东邻宜都市、松滋市,西倚鹤峰县、巴东县,南交湖南石门县,北毗长阳县。五峰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是盛产特产的地方,并有“中国茶叶之乡”的美称。茶叶是五峰重要的传统产业、历史产业、主导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柱产业,是历史上重要的农产品出口商品。共有特产资源11类160个品种,其中年产茶叶2,800多吨,如“天麻剑毫”、“采花毛尖”、“水仙春毫”等名优茶多次荣获国内、国际金奖,以优良的内质享誉海内外。目前,五峰县政府和人民的初步奋斗目标是:通过三年努力使全县茶叶基地面积达到15万亩,推进标准化生产;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调节相结合,整合茶叶品牌,壮大龙头企业,加大宣传力度,保护知识产权,力争将现有的8个茶叶品牌整合为1~2个品牌,增强整体竞争实力;加强市场开发,建好茶叶产地批发市场,稳定现有市场,拓展国外市场,着力建设“湖北名优茶核心板块”。
  二、五峰县茶叶产业面临的主要危机
  (一)基地生产方面的危机
  其一,基地生产“绿色化”问题。由于全球性气候回暖等客观原因,使茶树病虫害发生频率增大。遍施农药、滥用剧毒、高残留农药,加上大气污染以及农药漂移和茶农对叶面激素增产剂的使用等,使茶园环境急剧恶化,茶叶农残超标现象时有发生;更为严重的是,在局部茶区,有的边施农药边采茶。农残问题妥善解决与否,从某种意义上讲,关系到五峰县茶叶的兴衰存亡。
  其二,基地良种化问题。在良种率方面,全县无性系良种茶园只达到5%,与全省6%的平均水平还有差距。
  其三,基地管理科学化问题。目前,五峰茶园管理水平极不平衡,单产高的可以达到100公斤以上,但全县平均水平仅37公斤/亩,低于全国42公斤/亩的水平,主要原因是基地的专业化水平不高和茶园老化等问题。同时,在茶园生产现代化方面,机械化生产程度很低。尤其是茶叶体制改革后,部门间条块分割,农技推广体系乏力,许多先进实用的茶叶科技未能及时得以推广应用,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二)市场营销方面的危机。从整个茶叶市场来看,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市场狭窄,五峰茶叶除湖北省内的茶叶市场上显示出优势之外,在全国范围内几家大的茶叶批发市场,五峰茶叶几乎没有份额;二是市场体系发育不成熟,管理混乱,流通环节多;产业化水平低,生产经营方式分散,有一定市场占有率的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少,社会服务滞后,竞争无序,欠公平质量与等级标准,产品无商标和无商号包装,同质不同价,税赋执行不一,茶叶销量有批量无利润;三是少数茶厂在夏茶时期宁可让设备闲置而不开门加工,少数偏远山区夏茶不能下山,导致全县茶叶每亩平均单产仅37公斤,但从实际生产力来分析,平均亩产提高3~5公斤,才比较符合目前全县茶园的管理水平。
  (三)企业管理方面的危机。一是企业规模问题。全县有茶厂总数约200余家,但规模普遍偏小。据分析,全县独立核算的茶叶加工企业没有一家销售收入超过600万元,难以产生规模效应;二是管理模式问题。从企业组织形式看,全县200多家茶叶加工销售企业,只有6家骨干企业是公司模式,其余的全部以加工厂(茶厂)形式出现,而6家公司制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并没有真正形成。同时,现有管理人员则表现出或小农意识,不思发展;或缺乏胆略,过度求稳;或急功近利,盲目扩张,等等。能将企业从小生产到大市场进行有效策划,充分利用和协调配置资源的企业家是凤毛麟角,全才难觅。
  三、五峰县发展茶叶产业的对策
  (一)发展生态茶园,建立绿色食品基地。生态茶园是模拟茶树自然生态群落而建立起来的多物种、多层次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具有土地利用率高,产出功能强,系统稳定性好和保持生态平衡等优点,是今后茶树栽培的主要发展方向和绿色食品生产的首选基地,也是实现茶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在茶园品种结构上,优化茶树品种;大力引进适制“五峰毛尖”多茶类的国家级无性系茶树良种。
  在茶类结构上,要绿茶、红茶并重,大力发展各种名优绿茶、红茶、特种茶、花茶和保健茶;突破性发展无公害茶、有机茶。
  在区域布局上,在海拔1,000m以下,选择土壤适宜的地方,按标准连片发展一批无公害茶叶、有机茶叶生产基地,改善宜红茶区。坡地25度以上,适宜发展茶叶生产基地的地方可按退耕还林的政策退耕还茶。
  加速科技体制改革,增加茶叶科技活力。侧重点应放在:茶树种质资源和品种早期鉴定技术与新品种定向育种研究,将选育高机能成分、抗病虫、高香优质、早生尤其是特早生品种作为良繁的主攻方向;茶园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研究,重点开展农残速测与降解,病虫害危机的测报与病虫害经济防治,以生防为主的病虫害综合防治,以及生物肥料、优化施肥与环境保护,生态技术创新等研究;低成本、高生产力技术,如名优茶工艺定型及配套机具,简便快捷的采茶机与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单项成熟技术的组装配套,优化组合研究;茶的多元化综合开发利用研究;茶叶信息技术研究;茶叶加工替代能源的研究;茶叶机采、机剪、机耕、机施肥技术研究;茶园灌溉设施技术研究以及其他高新技术研究。
  (二)提升茶叶市场竞争力。①确定目标市场,明确主攻方向。五峰名优茶要“沿江(长江)而下,扇状渗透,主攻华中及京津地区大市场;精制红绿茶要打入国际市场,主攻俄罗斯、蒙古、前苏联等国家和地区;保健茶要立足大中城市,主攻现代化消费群体;低档茶要注重深加工市场,如花叉、袋泡茶、速溶茶、茶多酚加工、茶饮料等,加强对外引进和联合。②实施好品牌战略。品牌的质量是基础,实力是核心,服务是保证。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五峰8万亩基地规模的前提下,改变“小实力,大规模”的“多胞胎”现状,整合茶叶品牌,实施精品名牌战略,壮大1~2个品牌,降低全县茶叶的内部竞争成本,提高整体竞争实力。③搞好市场营销。要加快本地批发市场的建设,着重点放到招商方面,招商成、市场成,招商虚、市场虚;要加大宣传力度,拓宽宣传渠道,除充分利用媒体和节会宣传外,还要增加茶文化宣传,如水仙春豪茶艺表演队等,扩大品牌影响;要加快建立茶叶信息网络,实施企业网络工程;要加强市场管理,加大对假冒伪劣产品的打击力度,保护品牌、专利产品。
  (三)注重企业管理。作为先进的企业模式,公司制企业具有只承担有限责任、发展的可能性大、管理效率高、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和企业寿命较长等明显优点。五峰茶叶企业必须加快向公司制企业转轨,建立现代企业管理机制,方可避免传统管理模式的市场不适应性,才有更大可能加快产业化发展。针对全县各类茶叶企业现状,改革的步伐越快越好,规模越大越好,形成真正的、有实力的公司制龙头企业。在企业微观管理方面,企业内部要切实建立和完善决策,组织和激励三大机制,实施科学管理。同时,企业要创立好的企业文化,挖掘美的产品(茶)文化,用产品适应市场,用文化引导消费。同时,注重企业优秀管理人才的培养,给他们充分的发展空间。
  (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坚定不移地实施“茶叶富县”战略。对于影响五峰县近4万农户、50%以上农民收入的茶叶产业,其税收因国家政策因素而不断减少,投入来源越来越窄。但我们仍然要坚定不移地实施“茶叶富县”战略(“四县”战略之一),一如既往地加大投入力度。每年要保证有一定额度的项目落实到茶叶产业中。但需转变投入的方向和形式,突出支持那些引进人才与技术、联合科研院所、促进市场营销、提高管理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绿色产品开发与基地建设、良种选育等方面的项目,对现有的赢利性项目可以尝试基金周转的投入模式。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管理学院)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47883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