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356期/经济/产业/正文

发布时间

2008/11/1

作者

□文/宋盛庆

浏览次数

741 次

北京奥运后体育经济面思考
  提要 奥运后期是诸多奥运经济问题频繁异动阶段,奥运前期所进行的投资、建设、消费、环境等在奥运会结束后都出现萎缩,极易导致低谷效应。所以,后期的主要发展思路是:一方面要利用好现有场馆设施;另一方面应制定合理有效的体育产业发展政策,从而消除“后奥运低谷效应”。
  关键词:奥运;体育经济;产业政策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奥运后期我国体育经济发展必须切实解决好“低谷效应”所带来的负面因素。奥运会比赛场馆在赛后如何得到有效的管理和经营,一直是奥运会组织者和举办城市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和难题。而主办城市面临的一个主要挑战就是平衡奥运期间对室内运动场馆的需要,还要平衡赛后长期运营的商业计划。同时,设计奥运场馆的起点必须将场馆设计出赛后运动的基本功能,必须考虑长期使用,要将所有细节都考虑进去,才能充分发挥它的价值。奥运低谷效应并不是定理,分析举办地奥运前后经济状况的变化时,一定要结合其他相关的经济变量和因素,不能只片面地看到奥运对主办地经济发展的影响。从几个宏观经济指标来看,各主办城市变化的差异较大,但各主办城市赛后的投资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这与奥运前投资计划使得很多大规模的投资活动在奥运前高密度集中是分不开的。
  一、近两届奥运前后期经济状况
  澳大利亚的新南威尔士州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中获得了63亿美元的收益。赛前新南威尔士州的GDP增长最快,奥运会当年并没有实现最高增长率,奥运后增长率出现了小幅下滑的趋势,到2003年时GDP的增速一直没有出现明显的起色。在筹备奥运的前四年投资出现了大幅增长,尽管个别年份略有波动,但增长的平均幅度大大高于1996年以前的水平。赛后投资不仅大幅下滑,而且出现了负增长,2002年以后才逐渐恢复,2003年投资增长率回升到10%,恢复到了赛前的状况。雅典奥运会的总支出超过了80亿欧元,是继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后,支出最多的一届。由于相关建设工程不能按工期施工,后期为加快工程进度增加了额外支出,同时,安全保卫费用大幅增加。根据欧盟的统计,雅典奥运会的支出超出预算约18亿欧元,占希腊GDP的3.2%。巨额超支影响了希腊在奥运后经济的持续增长,2005年希腊的经济增长因此下降到了9年来的低点。佩屈斯杜卡斯明确表示,“短期内”举办奥运会的成本不可能收回。GDP、私人消费、政府消费和投资指标都是在奥运的前一年达到峰值,从奥运年开始增速呈下降趋势,投资增速的下降幅度最大,从2003年的11.6%下降到2005年的3.9%(预测值),GDP、消费增速的变动幅度较小。希腊在奥运后的总体经济状况仍比较乐观,虽然各指标的增速放缓,但所有指标都没有出现负增长。
  二、奥运三周期经济影响
  奥运前期,奥运经济主要表现为新增奥运投资对经济的带动。这期间奥运经济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由于筹办奥运会,北京在原有投资增长的基础上,增加了一系列奥运投资,主要投入方向为运营费支出,场馆、设施建设支出,新增基础设施支出三大部分。奥运中期,奥运经济主要表现为奥运组委会消费和外国、本国新增消费对经济的带动,尤其以旅游业增长最为显著。从奥运整个周期来看,奥运会举办当年,旅游者的人数和旅游消费达到顶峰,几乎是奥运前期和后期之和。从以往奥运会的经验看,奥运中期的税源主要来自奥运商品销售、门票、奥运主题公园、地方旅游景点、餐饮住宿,以及其他娱乐设施的相关收入。奥运会举办阶段奥运会举办当年,各项场馆建设基本结束,体育投资随之大幅度下滑,而体育消费在这一时期达到顶峰,塑造良好的体育市场环境、利用奥运的示范效应,积极发掘人们感兴趣的比赛项目等成为主旋律。奥运后期,随着建筑业的日渐势微,奥运经济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旅游、文化(以会展业为代表)、体育、公共服务业等第三产业中。奥运后期给奥运主办国及城市极大的挑战,所有经济风险凸显,体育产业整体链条发生波动。随着奥运字眼逐步淡化,庞大的场馆设施将面临效益的巨大考验,特别是基础设施的有效利用及引导消费群体的政策环境值得深入探讨与研究。
  三、奥运后期场馆经营
  由于很多国家在承办奥运后,场馆设施的大量闲置,进而国家经济衰退,此种现象被称为“后奥运”现象。目前,中国尚处于城市化基础设施建设阶段,本应有的场馆设施,因资金限制未建设,现在奥运场馆的建设可以说是“还账”,自然不存在过剩因此,中国巨大的消费能力也能为经济贡献大幅的增长率,不会在进入高速增长期时突然出现长期停滞。后奥运问题不能等到奥运后才去想办法解决,必须在奥运会的筹备进程中同步考虑,大型场馆建设尤其如此。这是参与论坛各方专家的共识。按照国际奥委会要求,奥运会应基本集中在一个中心城市举行;在这座城市中,还应有一个相对集中的区域。这样的原则营造出奥林匹克大家庭“欢聚一堂”的气氛。但客观上,“扎堆儿”建设的场馆无疑将在盛会后突然变得空荡。从“奥运景气”到“赛后低谷”,这是奥运经济的周期律。如何尽可能减小“低谷”的影响,将大型场馆的赛后利用规划周详,则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一项调查表明,北京90%以上的体育场馆都属于事业单位性质,缺乏运营模式和基本运营规模;同时,随机受访的市民中,80%以上都愿意每天拿出10元钱参与健身。供给与需求的不对称,资源与市场的不对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不对称,造成场馆经营难成气候。一大批奥运场馆的建设,则可以被看作解决既有问题的绝佳机会。
  四、政策导向与扶持
  首先,加大税收政策扶持力度,确保后续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在奥运举办城市公共部门所掌握的各种政策体系当中,税收政策成为保障奥运经济持续发展和奥运会顺利举办的最重要政策体系之一。当前,我国尽管已经出台了一些奥运税收优惠政策,如个人向奥组委、中国奥委会、国际奥委会及通过北京市人民政府向建设项目捐赠的资金,未超过其申报的应纳税所得额30%的部分,可从其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对其他单位在第29届奥运会体育场馆建设中所需进口设备及器材可根据相关规定进行减免税等。但是从总体上看,税收激励政策仍然比较缺乏。应该针对后奥运经济,加大对体育文化产业的税收政策扶持力度,确保奥运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其次,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充分利用体育场馆。应充分借鉴雅典、韩国等奥运举办国的先进经验,整合资源优势,创造和开拓新的体育场馆需求市场,拓宽场馆利用渠道。对场馆赛后利用的招标应面向国内外,可以让公共机构以及私人企业都参与进来,并尽量吸引民间资本的参与,对场馆实行项目管理。
  第三,建立社会化融资机制,降低政府投资压力。投资巨大的体育场馆建设,如全部由国家投资会超出政府承受的限度,而且风险大,缺少活力。北京奥运场馆建设中,社会投资占了投资总额一半以上,这使政府投资的压力小了许多,而企业也可在政府的市场开发中找到自己发展的平台。这种机制对控制投资规模和赛后利用都有好处。
  第四,根据场馆特点,采取适当的运作模式和管理模式。例如,可以采用集团化经营管理。目前,综合性体育场馆的经营大多采用内部承包责任制。这造成了各场馆、项目相对独立经营的局面,不利于消费者系统消费。采用场馆集团化经营,可以合理地配置场馆资源,有效避免单独经营、单独消费的情况,使场馆经营逐渐向大众体育健身的会员制过渡。
  另外,国外许多国家都采用体育经理公司的做法。我国也可以通过引进体育经理和管理公司,直接、快速、有效地培养综合性体育场馆需要的人才,为自我发展积累丰富经验。
  (作者单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参考文献:
[1]平宇伟.着眼于赛后管理的奥运场馆规划建设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
[2]童刚.我国大型体育场馆投融资的策略选择[D].武汉体育学院,2006.
[3]岳庆利.北京体育大学武术市场开发的现状与发展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48578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