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提要 本文从介绍培训的概念入手,分析培训及培训方案设计的重要性,分析国内外培训现状,进行培训需求的组织分析、工作分析、个人分析,确定培训目标,指出设计培训方案时应从哪些方面考虑,根据具体情况择优处理,制订一个有效的培训方案。
关键词:培训方案;设计
中图分类号:C975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在组织的人、财、物、信息四种资源中,人们越来越广泛地认识到人的重要性,以人为本的理念已渐渐深入人心。员工是组织的血液,或者使你的事业轰轰烈烈,或者使你碌碌无为。不同组织间的竞争即成为人才的竞争,人们对此已经达成共识。组织间对人才的竞争必然引起对人才的重新定位。人才的新要求是传统学校教育所不能满足的,它需要走出学校的员工不断通过培训来求得自身的发展,从实践中产生的人才需接受新的培训来弥补自身知识的缺陷。社会在飞速发展、不断变化的组织环境也客观要求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要接受培训才不致落后于时代。组织的竞争归根结底于人才的竞争,而适应于社会发展的人才来源于“活到老,学到老”接受终生培训的员工之中。认识到了培训的重要性,并不等于就能做好培训工作,因为培训工作的完成需依赖于培训方案。
一、培训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现代培训指的是员工通过学习,使其在知识、技能、态度上不断提高,最大限度地使员工的职能与现任或预期的职务相匹配,进而提高员工现在和将来的工作绩效。培训作为科研课题,首先是在心理学和科学管理领域进行的;随后,培训理论随着管理科学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传统理论时期的培训、行为科学时期的培训、系统理论时期的培训三个发展阶段。在传统理论时期,培训是以发展个人技术与态度为主,较少考虑个人与他人,或个人与团体的相互关系;行为科学理论阶段的培训,除了延续传统理论时期重视个人技术与态度的发展以外,更重视员工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到了20世纪六十年代以后,培训理论进入系统理论时期,系统理论最重要的基本假设是系统对于外在环境的开放性,亦即将组织视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并且特别重视系统与系统间的适应与沟通。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强,培训的重要意义越来越被表现出来:培训能使企业和员工更好、更快地适应环境的变化;能够满足市场竞争的需要;能够满足员工自身发展的需要,最终能够提高企业的效益。只有良好的培训方案才能更好地体现培训的重要意义。
二、国内外培训现状
当今世界的培训发展现状及趋势可以简要归纳为以下几点:
其一,员工培训的全员性。培训的对象上至领导下至普通员工,这样通过全员性的职工培训极大地提高了组织员工的整体素质水平,有效地推动了组织的发展。同时,管理者不仅有责任说明学习应符合战略目标,要收获成果,而且也有责任来指导评估和加强被管理人员的学习。另外,培训的内容包括生产培训、管理培训、经营培训等组织内部的各个环节。
其二,员工培训的终身性。单凭学校正规教育所获得的一点知识不能迎接社会的挑战,必须实行终身教育,不断补充新知识、新技术、新经营理论。
其三,员工培训的多样性。就是培训的范围已从企业扩展到整个社会,形成学校、企业、社会三位一体的庞大、完整的职工培训网。培训方式有企业组织的培训、社会组织的业余培训、大学为企业开办的各类培训班。
其四,员工培训的计划性。即组织把员工培训已纳入组织的发展计划之内,在组织内设有职工培训部门,负责有计划、有组织的员工培训教育工作。
其五,员工培训的国家干预性。西方一些国家不但以立法的形式规定参加在职培训是公职人员的权利与义务,而且以立法的形式筹措培训经费。
在国内,许多企业也渐渐认识到培训工作的重要性,但培训工作做得并不理想。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培训正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但到目前为止,很多企业的培训工作还没有其应有的地位。培训中心成为组织中可有可无的机构,效益好时,这个机构才有立锥之地,效益不好时,遭到裁减的首先为培训机构,究其原因:一是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还在,培训的收益对组织的效益相关性不大,使培训不受注重;二是培训方案没有科学设计,使培训并不能满足培训需求,培训效果不能达到预期目的。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员工不断进行培训必然成为大家的共识,员工培训方案的设计研究已成为迫切需要。
三、如何设计员工培训方案
(一)培训需求分析。在是否进行培训前需要进行需求分析,根据需求来指导培训方案的制订,要有的放矢,不能单纯地为培训而培训。培训需求分析需从多维度来进行,包括组织、工作、个人三个方面。由于培训的对象是员工,能否做好工作取决于诸多因素,培训并不是万能的,而且培训要讲求成本-收益,因此要看培训能否促进员工的个人行为发生所期望的转变。如果聘用了技能不符合要求的人或者是恶劣的态度问题等,则不是培训所能解决的问题,不需要培训;若存在的问题通过培训能够解决,则进行员工培训,设计具体的培训方案。
(二)培训方案各组成要素分析。培训方案是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指导者、受训者、培训日期和时间、培训场所与设备以及培训方法的有机结合。培训需求分析是培训方案设计的指南,一份详尽的培训需求分析就勾划出了培训方案的大概轮廓。在前面培训需求分析的基础上,下面就培训方案各组成要素进行具体分析。
1、培训目标的设置。培训目标的设置有赖于培训需求分析,通过分析,我们明确了员工未来需要从事某个岗位,若要从事这个岗位的工作,现有员工的职能和预期职务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消除这个差距就是我们的培训目标。设置培训目标将为培训计划提供明确的方向和依循的构架。有了目标,才能确定培训对象、内容、时间、教师、方法等具体内容,并可在培训之后,对照此目标进行效果评估。培训总目标是宏观上的,较抽象,它需要不断分层次细化,使其具体化、具有可操作性。明了员工现有职能与预期中的职务要求二者之间的差距,即确定了培训目标,把培训目标进行细化、明确化,则转化为各层次的具体目标,目标越具体越具有可操作性,越有利于总体目标的实现。
2、培训内容的选择。在明确了培训目的和期望达到的学习结果后,接下来就需要确定培训中所应包括的传授信息了。尽管具体的培训内容千差万别,但一般来说,培训内容包括三个层次,即知识培训、技能培训和素质培训,究竟该选择哪个层次的培训内容,应根据各个培训内容层次的特点和培训需求分析来选择。
(1)知识培训,这是组织培训中的第一层次。员工只要听一次讲座,或者看一本书,就可能获得相应的知识。在学校教育中,获得大部分的就是知识。知识培训有利于理解概念,增强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减少企业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障碍。同时,要系统掌握一门专业知识,则必须进行系统的知识培训。虽然知识培训简单易行,但其容易忘记,组织仅停留在知识培训层次上,效果不好是可以预见的。
(2)技能培训,这是组织培训中的第二层次。这里所谓的技能就是指能使某些事情发生的操作能力。技能一旦学会,一般不容易忘记,如开车、游泳等。招进新员工、采用新设备、引进新技术都不可避免要进行技能培训,因为抽象的知识培训不可能立即适应具体的操作,无论你的员工多么优秀,能力有多强,一般来说都不可能不经培训就能立即操作得很好。
(3)素质培训,这是组织培训的最高层次。这里的“素质”是指个体能否正确地思维。素质高的员工应该有正确的价值观、有积极的态度、有良好的思维习惯、有较高的目标。素质高的员工,可能暂时缺乏知识和技能,但他会为实现目标有效地、主动地学习知识和技能;而素质低的员工,即使已经掌握了知识和技能,他也可能不用。
3、培训者的选择。培训资源可分为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内部资源包括组织的领导、具备特殊知识和技能的员工;外部资源是指专业培训人员、学校、公开研讨会或学术讲座等。在众多的培训资源中,选择何种资源,最终要由培训内容及可利用的资源来决定。
组织的领导、具备特殊知识和技能的员工是组织的重要内部资源,利用内部资源,可使受训者和培训者多方得到提高。组织内的领导是比较合适的人选。首先,他们既具有专业知识又具有宝贵的工作经验;其次,他们希望员工获得成功,因为这可以表明他们自己的领导才能;最后,他们是在培训自己的员工,所以能保证培训与实际工作相关。无论采取哪种培训方式,组织的领导都是重要的内部培训资源。具备特殊知识和技能的员工也可以指导培训,当员工培训员工时,由于频繁接触,一种团队精神便在组织中自然形成,而且这样做也锻炼了培训指导者本人的领导才能。
当组织业务繁忙,组织内部分不出人手来设计和实施员工培训方案时,那么就要求助于外部培训资源。工作出色的人员并不一定能培训出一个同样工作出色的员工,因为教学有其自身的一些规律,外部培训资源恰好大多数是熟悉成人学习理论的培训人员。外部培训人员可以根据组织来量体裁衣,并且可以比内部资源提供更新的观点、更开阔的视野,但外部培训资源也有其不足之处,一方面外部人员需要花时间和精力用于了解组织的情况和具体的培训需求,这将提高培训成本;另一方面利用外部人员培训,组织的领导对具体的培训过程不负责任,对员工的发展逃避责任。
4、确定受训者。根据组织的培训需求分析,不同的需求决定不同的培训内容,从而大体上确定不同的培训对象,即受训者。
岗前培训是向新员工介绍组织的规章制度、文化以及组织的业务和员工。新员工来到公司,面对一个新环境,他们不太了解组织的历史和组织文化,不了解组织的运行计划和远景规划,不了解公司的政策,不了解自己的岗位职责,不熟悉自己的上司、同僚及下属,因此新员工进入公司或多或少都会产生一些紧张不安,为了使新员工消除紧张情绪,使其迅速适应环境,企业需针对以上各方面进行岗前培训,由岗前培训内容决定了受训者只能是组织的新员工,对于老员工来说,这些培训毫无意义。
对于即将升迁的员工及转换工作岗位的员工,或者不能适应当前岗位的员工,他们的职能与既有的职务或预期的职务出现了差异,职务大于职能,对他们就需要进行培训。可采用在岗培训或脱产培训,而无论采用哪种培训方式,都是以知识培训、技能培训和素质培训为内容,不同内容的知识培训、技能培训和素质培训确定了不同的受训者。在具体的培训需求分析后,根据需求会确定具体的培训内容,根据需求分析也确定了哪些员工缺乏哪些知识或技能,培训内容与缺乏的知识及技能相吻合者即为本次受训者。
5、培训日期和时间的选择。员工培训方案的设计必须做到何时需要何时培训,通常情况下,有下列四种情况之一时就需要进行培训:
第一,新员工加盟组织。大多数新员工都要通过培训熟悉组织的工作程序和行为标准,即使新员工进入组织时已拥有了优异的工作技能,他们也必须了解组织运作中的一些差别,很少有员工刚进入组织就掌握了组织需要的一切技能。
第二,员工即将晋升或岗位轮换。虽然员工已经成为组织的老员工,对于组织的规章制度、组织文化及现任的岗位职责都十分熟悉,但晋升到新岗位或轮换到新岗位,从事新的工作,则会产生新的要求,尽管员工在原有岗位上干得非常出色,对于新岗位准备的却不一定充分,为了适应新岗位,则要求对员工进行培训。
第三,由于环境的改变,要求不断地培训老员工。由于多种原因,需要对老员工进行不断培训。如,引进新设备,要求对老员工培训新技术;购进新软件,要求员工学会安装与使用。为了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组织都在不断调制自己的经营策略,每次调整后,都需对员工进行培训。
第四,满足补救的需要。由于员工不具备工作所需要的基本技能,从而需要培训进行补救。
在做培训需求分析时,确定需要培训哪些知识与技能,根据以往的经验,对这些知识与技能培训作出日程安排,看大致需要多少时间,以及培训真正见效所需的时间,从而推断培训提前期的长短,根据何时需要用这些知识与技能及提前期,最终确定培训日期。
6、培训场所及设备的选择。培训内容及培训方法决定着培训场所及设备。培训场所有教室、会议室、工作现场等,若以技能培训为内容,则决定了最适宜的场所为工作现场,因为培训内容的具体性要求信息传授的具体性,而许多工作设备是无法推进教室或会议室的。培训设备则包括教材、笔记本、笔、模型,有的还需幻灯机、录像机等,不同的培训内容及培训方法最终确定了培训场所和设备。
7、培训方法的选择。组织培训的方法有多种,如讲授法、演示法、案例法、讨论法、视听法、角色扮演法等,各种培训方法都有其自身的优缺点,为了提高培训质量,达到培训目的,往往需要各种方法配合起来,灵活使用。下面着重分析讲授法、演示法、案例法三种常用方法,在培训时可根据培训方式、培训内容、培训目的而择一或择多种配合使用。
(1)讲授法。讲授法就是指讲授者通过语言表达,系统地向受训者传授知识,期望这些受训者能记住其中的重要观念与特定知识。讲授法用于教学时要求:①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它是保证讲授质量的首要条件;②讲授要有系统性,条理清楚,重点突出;③讲授时语言要清晰,生动准确;④必要时应用板书。
(2)演示法。演示法是运用一定的实物和教具,通过实地示范,使受训者明白某种事务是如何完成的。要求:①示范前准备好所有的用具,搁置整齐;②让每个受训者都能看清示范物;③示范完毕,让每个受训者试一试;④对每个受训者的试做都给予及时的反馈。
(3)案例法。案例是指用一定视听媒介,如文字、录音、录像等,所描述客观存在的真实情景。案例用于教学有三个基本要求:①内容应是真实的,不允许虚构。为了保密,有关的人名、单位名、地名可以改用假名,称为掩饰,但其基本情节不得虚假,有关数字可以乘以某掩饰系数加以放大或缩小,但相互间比例不能改变;②教学中应包含一定的管理问题,否则便无学习与研究的价值;③教学案例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它的编写与使用都是为某些既定的教学目的服务的。
四、结语
一切培训方案的设计都应当以培训需求分析为基础,从组织、工作和个人三个角度分析如何进行培训需求分析,根据培训需求分析来进行培训方案各组成要素的分析与选择,从理论上初步对培训方案的设计做系统分析,再根据分析设计一个具体的培训方案。只有培训方案的设计科学合理,才能更好地带动培训的实施,才能达到最好的培训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余凯成,程文文,陈维政编著.《人力资源管理》,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张一驰编著.《人力资源管理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洛丝特著.《人力资源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