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提要 宁波和杭州在各自的“十一五”规划中都提出要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战略目标。从金融与经济发展实力对比来看,宁波虽略逊一筹,但竞争力也不容小视。因而,谋求与杭州联合,共建长三角南翼金融中心,作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最终形成立足长三角的专业化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平台,是宁波“十一五”金融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区域金融中心;长三角;宁波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为更好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宁波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要建设区域金融中心。与此同时,杭州也提出了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战略目标。宁波与杭州同处长三角南翼,相距不过150公里,两市同时建设区域金融中心,势必造成过度竞争和资源浪费,宁波应如何应对,本文试对此进行分析。
一、宁波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背景和依据
早在20世纪九十年代初,浙江省内金融专家周建松就提出要将宁波建设成为浙江的金融中心,王益澄提出了宁波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具体对策。2005年周建松教授再次提出应将宁波建设成为“长三角东南翼金融次中心”。2006年2月,宁波“十一五”规划正式提出要将宁波建设成为区域金融中心。
1、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经济学关注的焦点。早在1911年,Schumpeter就强调了一国金融部门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的积极意义。Goldsmith认为,经济与金融存在着一种粗略的平行关系。肖提出,“金融抑制论”和“金融深化论”,认为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抑制阻碍了经济增长,应该实施金融深化来提高经济效率和促进经济增长。Levine从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角度证明了金融发展有利于资金优化配置、促进储蓄向投资转化和提高投资效率,进而影响技术进步、制度创新和经济长期增长。
国内学者张杰、贝多广、张军洲、胡鞍钢、刘仁伍、杨德通等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从不同角度论证了金融发展对我国经济增长的重大贡献。周建松、王溢澄、周志芬、闻岳春等浙江宁波学者,均曾对宁波金融发展做过专门研究,肯定了金融发展对于宁波经济增长的积极意义。
2、宁波“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经过二十多的改革与发展,宁波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巨大。2007年全市GDP达到3,433亿元,人均达51,285元,约6,568美元。据《2007年度长三角区域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宁波综合竞争力排名第五。“十一五”期间,宁波将推进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和“创新型城市”建设,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步伐。建设区域金融中心既是宁波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宁波抢占金融高地、推动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的客观要求。正如宁波“十一五”规划所提出的,要“围绕满足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服务的要求,按照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目标,加快金融业在组织、机制和服务方面的改革创新”。
二、建设区域金融中心来自杭州的巨大竞争
1、宁波和杭州金融业发展状况。改革开放以来,杭州和宁波抓住有利时机,金融业发展迅速,均已形成较大的金融业规模和较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宁波是计划单列市,金融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优势突出。从银行业来看,除华夏银行外,国内所有商业银行均在宁波有分支机构,浙江两家法人外资银行——协和银行和宁波国际银行均设在宁波,另有宁波商业银行、鄞州银行等两家本地银行。2007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5,309.0亿元,贷款余额4,961.9亿元。从证券业来看,2007年本地上市公司有33家,全市证券经营机构证券成交总额达17,177.1亿元;期货代理交易额6,744.1亿元。从保险业来看,有本地保险公司一家——安邦财险,19家保险公司在宁波设有分支机构,2007年保费收入72.2亿元。
杭州是省会城市,金融业发展区域优势明显。从银行业来看,国内所有的商业银行均在杭州有分支机构,并且是浙商银行全国性商业银行总部所在地,另有杭州商业银行、杭州农村合作银行、萧山农村合作银行、余杭农村合作银行等数家本地银行。2007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9,310.97亿元,贷款余额8,430.67亿元。从证券、期货业来看,到2007年底,杭州有本地券商四家,营业部89个;新增加上市公司10家,总数达60家。从保险业来看,杭州有保险公司省级分公司25家,外资保险机构2家,2007年保费收入104.11亿元。
2、宁波与杭州金融发展比较和在长三角的定位。通常用金融相关率指标和金融深化指标等来衡量一国或一地区的金融发展水平。考虑到金融业现状和有关统计数据的缺失,本文采用简化的金融相关率指标(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与GDP的比值)和金融业贡献度指标(金融业产值与GDP比值)来衡量宁波与杭州的金融发展水平,同时给出上海、苏州、无锡等城市的有关数据,苏州、无锡是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宁波、杭州处于同一水平,上海是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最高的城市。(表1)
由表1可知,就杭州和宁波来看,两市金融发展水平基本处于同一层次,但杭州要略胜一筹。以2007年数据分析,杭州金融业贡献度比宁波高0.2个百分点,存贷款余额是宁波的1.72倍,金融相关率是宁波的1.4倍;从长三角范围内来看,杭州、宁波和上海差距明显,但与苏州、无锡这两个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城市相比优势明显。
3、建设区域金融中心,宁波面临杭州的巨大竞争。宁波与杭州同是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城市,相距150公里,历史人文相融,经济社会发展相近,就建设区域金融中心来说,杭州不可避免地要和宁波争夺有限的金融资源和发展空间,而当前杭州金融发展水平已领先于宁波,因而在这场竞争中,宁波极其可能处于不利地位。从宁波和杭州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经济背景来看,杭州是省会城市,经济总量略高于宁波,作为文化名城和旅游胜地,杭州享有宁波无法比拟的国际、国内知名度和影响力,其发展金融业的条件非常优越。宁波是计划单列市,政策空间较大,又是港口吞吐量位居全国第二的港口城市,发展金融业的条件也不差。目前,杭州湾跨海大桥已经建成,宁波、上海、杭州便成三足鼎立之势,这必将给宁波新一轮经济和金融发展带来契机。
三、宁波建设金融中心对策分析
1、谋求与杭州联手,打造长三角南翼金融中心。在如此狭小的空间中,建设两个区域金融中心既无必要,也不现实。从弊端来说,宁波与杭州两虎相争,必有一伤,而对浙江和长三角来说,重复建设势必造成资源浪费。相反,如果宁波能与杭州携手,分工合作,共建长三角区域金融中心,作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利于宁波和杭州经济与金融的良性发展,又有利于加快浙江建设金融强省的步伐,还有利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因而,谋求与杭州合作,既是宁波的现实选择,也是一个多赢选择。
2、明确长三角南翼金融中心的战略定位,做好两个层次的分工与合作。首先是目标定位。以宁波和杭州在长三角的区位和影响力,共建长三角南翼金融中心理所当然,并且应成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是功能定位。区域金融发展的首要任务是服务于当地经济发展,宁波和杭州均是民营经济大市,2007年杭州非公经济产值占的比重达56.5%,宁波这一比重更是高达70%,因而未来长三角南翼金融中心应该是民营经济金融服务中心。“十一五”期间,宁波提出建设“创新型城市”,杭州提出“创业在杭州”和打造“天堂硅谷”,这就要求未来长三角南翼金融中心还应该是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因此,未来长三角南翼金融中心的功能定位应该是专业化的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第三是服务区域定位。目前,国内专业化的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很少,这给宁波和杭州的金融发展留下了巨大的发展空间,未来长三角南翼金融中心首先应立足浙江,辐射长三角。在此基础上,成立长三角南翼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第四是做好两个层次的分工与合作。一是未来长三角南翼金融中心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分工与合作;二是宁波和杭州在未来长三角南翼金融中心内部的分工与合作。无论对于宁波,还是上海,或者是对于杭州来说,科学、合理的分工合作是互利多赢的前提条件和有效保障。
3、加快发展本土金融业主体,全面推进金融业对外开放,提高宁波金融业竞争力。与杭州联手共建并不意味着两市之间没有竞争,事实上,争是不争的前提和保障,即当宁波金融业竞争力足够强大时,不用竞争也能保证在未来长三角南翼金融中心中的应有地位与利益。当然,前提是宁波金融业竞争力能得到有效提高。为此,一方面要实施宁波本土金融业主体发展战略。宁波有关当局要高度重视,要在政策、措施、投入等方面加大倾斜和支持力度,做大做强宁波本土金融业主体,形成与长三角南翼金融中心相符合的本土金融业主体产业;另一方面要抓住有利时机,加快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步伐。宁波应充分利用计划单列市的政策与体制优势,加快金融业的开放,重视外资金融机构的吸收与引进,更要关注外资金融机构在宁波的生存与发展。在政策允许的框架内,加大支持力度,使外资金融机构在宁波落地生根,并开花结果,为本土金融业主体提供借鉴与学习的对象,提升宁波金融业整体发展水平,促使宁波在建设未来长三角南翼金融中心的过程中做出更大的贡献。(作者单位:宁波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王维安.《金融服务业与地方经济发展》[J],浙江金融,2005(9).
[2]周建松.《宁波金融业理应发展得更好更快》[J],浙江经济,2005(7).
[3]周志芬.《从宁波近十年的经济发展看金融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J],金融论坛,2004(5).
[4]陈雯,张京群.《区域金融中心:杭州城市发展的战略选择》[J],上海经济研究,2001(11).
[5]王益澄.《宁波构建区域金融中心的对策思考》[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9(6).
[6]R•戈得斯密斯.《金融结构鱼金融发展》[M],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7]R•麦金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M],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