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提要 20世纪末发生的新商业革命具有三大特征:高度产业集中、系统集成和瀑布效应。席卷全球的新商业革命所带来的产品差异化和进入壁垒程度的增加,已对我国本土企业造成前所未有的挑战。
关键词:产业集中;系统集成;瀑布效应;产品差异化;进入壁垒
中图分类号:F7 文献标识码:A
一、新商业革命的产生原因与特征
(一)新商业革命的产生原因。20世纪末,全球爆发的新商业革命绝不是偶然事件,其产生原因,如图1。(图1)
1、环境因素。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使世界形成“统一市场”;国际资本市场、跨国金融机构迅猛发展,使金融资本跨国界流动,金融市场边缘日渐模糊,日益一体化。
2、技术因素。交通运输、通讯及信息技术发展,使国际化生产向纵深推进,国际分工更细化,形成全球生产体系,从时间、空间上缩小各国距离,为全球化生产创造条件。
3、行为因素。据联合国贸发会2003年公布的数据,2002年全球跨国并购发生额是1990年的2.45倍。1991~1995年及1996~2000年跨国并购年增长率分别为24.0%、51.5%,跨国并购成为外国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表1)
(二)新商业革命的特征。一是在跨国公司重组并购浪潮中所形成的高度产业集中;二是由核心公司,或者说是“系统集成者”对其所在的价值链所进行的“系统集成”的管理手段;三是在系统集成过程中所产生的对价值链各个层面巨大的集约压力,即所谓的“瀑布效应”。
二、新商业革命与产品差异化
(一)新商业革命与纵向产品差异化。纵向产品差异化是由一些关键特性差别形成的,如产品质量、品牌知名度等。新商业革命使纵向产品差异化凸显在跨国公司控制力上。
1、产权控制。通过购并方式成立独资公司或至少达到绝对控股,成为跨国公司进入发展中国家市场的新动向。近年来,外商独资企业占三资企业的比重,由1997年的51.6%增加到2000年的59.3%,2004年为70.4%,见表2。(表2)
2、技术控制。跨国公司只把部分技术转移过来,不愿提供培植技术创新和开发能力的机会,还通过知识产权保护,对欠发达国家进行技术封锁。第四届中国信息技术领域专利态势发布及产业发展研讨会透露,迄今为止约18万件发明专利申请中,国外占87.8%。
3、品牌控制。据统计,我国20多万家外资企业中,90%以上企业使用洋品牌。一些行业洋品牌已占绝对优势。如碳酸型饮料,洋品牌占90%以上;食品、医药,洋品牌占30%~40%。
4、价值链控制。跨国公司掌控先进管理技术、拥有先进信息技术系统和优秀管理团队,通过系统集成和瀑布效应,整合全球供应商,实现对全球价值链网络的控制。
(二)新商业革命与横向产品差异化。横向产品差异化是指生产同质产品的企业,由成本差异体现的产品差异化。具体体现在:
1、生产规模差异。图2反映了由生产规模差距造成的成本差异,厂商1(发展中国家本土企业)与厂商2(发达国家企业)相比,产量低、成本高。如,我国汽车产业中,单个企业规模偏低。2005年年产超过30万辆的只有5家,排名6~10位的企业产量基本没有达到MES。(图2)
2、品牌差异。跨国公司凭借国际声誉和品牌知名度,对发展中国家企业,尤其是新进入企业,带来不小的成本压力,使得新企业的营销成本增加。
3、固定成本转化为边际成本。国外跨国公司剥离“非核心业务”专做“核心业务”,将其他业务外包出去,通过全球价值链网络进行最后整合,实现了将原先固定成本转换为可变成本,成本大大降低,而发展中国家本土企业难以实现。
4、通过系统集成来降低成本。国外跨国公司通过系统集成、瀑布效应,激励全球价值链网络供应商降低成本,实现由单个企业生产环节降低成本为整个价值链网络系统集成降低成本。
三、新商业革命与进入壁垒
下面从纵、横向产品差异化方面对进入壁垒进行分析。
(一)纵向产品差异化与进入壁垒。以多寡头市场为例,研究纵向产品差异化对进入壁垒的影响。假设所有厂商有相同的固定成本和边际成本,即不存在横向产品差异,且不受厂商产品差异化策略影响,因此所有厂商具有相同的成本函数:TCi=f+cxi。厂商1、厂商2…厂商n按照他们产品质量的高低排序,假设质量是可以度量的,分别以q1,q2,…,qn来表示。厂商i和厂商j的产品相对质量就可表示为q■=■。
厂商反需求函数:p■=a■-b(■x■+■x■+…+x■+…+■x■)=a-b■q■x■ (1)
利润函数为:∏■=(a-b■q■x■)x■-f-cx■ (2)
古诺竞争反应函数为: Ri=a-c-b■q■x■-bxi=0
?圯q■x1+q■x■+…+2qix■+…qnxn=■q■ (3)
利用矩阵求解得:x■■=■■=■1-■■ (4)
注:■是所有厂商产品质量的平均值,即■=■■qj。由(3、4)式可以看出,厂商的市场份额与质量成正相关。
p■■=a-■=c+(a-c)1-■?荠■ (5)
p■■-c=(a-c)1-■?荠■ (6)
因此,∏■■=■1-■?荠■■-f (7)
市场只能容纳n个厂商,而对第(n+1)个厂商构成进入壁垒的条件是使∏n≥0且∏n+1≤0,即:
■-1≥n■
≥■ (8)
其中,■n是n个厂商产品平均质量,■n+1是n+1个厂商产品平均质量。由于qn是最差的质量,■是平均质量,故■代表市场中产品质量的总体纵向差异程度。
由(5)式可知,质量差异时,厂商索取的价格与产品质量正相关。(6)式表明,厂商利润与产品质量正相关。由(8)式可知,纵向产品差异越大,所容纳厂商数量越少,进入壁垒越高,(8)式为寡头市场进入条件。
(二)横向产品差异化与进入壁垒。横向产品差异主要表现为:一个是固定成本差异;另一个是边际成本差异。
1、固定成本差异与进入壁垒。跨国公司具有生产规模、品牌差异优势;业务外包使其把固定成本转化为边际成本;其对全球价值链网络的控制具有优势,全球价值链网络是一种稀缺资源,是无形资产,发展中国家本土企业想拥有该资源须投入大量资金。下面以寡头市场为例分析,设厂商固定成本分别为f1,f2,…,fn,除存在固定成本差异f1<f2<…<fn外,其他条件相同。各厂商利润函数为:
∏■=(a-b■x■)x■-f■-cx■
… … … … …
∏■=(a-b■x■)x■-f■-cx■ (9)
对∏■关于xi求偏导,得到反应函数方程组,并可解得:x1=x2=…=xi=…=xn=■;
p■=■ (10)
第i个厂商的均衡利润为:∏■=■-fi (11)
如果潜在竞争者的固定成本高于在位厂商中的最高者,即fn+1>fn,那么进入壁垒可以用下式描述:∏n=■-fn≥0;∏n+1=■-fn+1≤0 (12)
因此,市场中所能容纳的厂商数量为:
■-2≤n≤■-1 (13)
从(13)式的参数条件得出:进入壁垒不仅与市场容量的限制有关,更主要地取决于潜在进入者的成本劣势。由于这种劣势的存在,使得新的进入被阻止。
2、边际成本差异与进入壁垒。跨国公司具有“系统集成降低成本”的优势,其对全球价值链网络的控制是一种稀缺资源,若没该资源,对原材料、中间投入品和服务的购买需付高价,显然增加了边际成本。该差异使厂商反应函数不再相同。设边际成本c1<c2…<cn,厂商反应函数为:
■=a-bx■-bx■-…-2bx■…-bx■-c■=0 (14)
用矩阵求解得:
x■■=■=■;X=■x■■
=■;■=■■c■ (15)
∏■=■-f (16)
(16)式表明,厂商边际成本越高,市场份额就越低。若潜在进入者即第n+1个厂商的进入将使该厂商的利润小于零,而前几个厂商的利润都大于零,那么市场结构就处于一种均衡状态。这样一个均衡的市场结构可以维持的厂商数目可表示为:nmin≤n≤nmax。
nmin是由■=f确定的正整数,nmax是由■=f确定的正整数。
以上表明,潜在进入者能否进入市场,既取决于市场结构特征,也取决于自身边际成本优势。因此,由跨国公司借助新商业革命造成的与发展中国家本土企业在边际成本方面差距的扩大,将会构筑更强的进入壁垒。
(三)同时存在纵、横向产品差异化的寡头市场进入壁垒。假设市场中几个厂商的反需求函数仍如(1)式,但每个厂商的成本函数不同,即:TCi=fi-cixi,那么可知D0没有变化,但Di为:
D■=(q■?荠q■…q■)
.(n+1)■q■-n■■+n■■-(n+1)■;
(■=■■c■q■) (17)
利用矩阵求解得:x■■=■=■-■(■) (18)
p■■=a-b■(■x■)=a-■(■);
p■■-c■=(a-c■)-■(■) (19)
∏■■=(p■■-c■)x■■-f■
=■(a-c■)-■(■)■-f■ (20)
(18)~(20)式表明厂商市场份额与质量正相关,与成本负相关。过高的成本可能使高质量厂商被逐出市场,而低质量、低成本厂商可能替代高质量产品厂商。那么,理智的国外跨国公司将在纵、横向产品差异化间选择最佳搭配点,构筑最强的进入壁垒,阻止发展中国家本土企业的进入。
总之,新商业革命造成的产品差异化和进入壁垒程度的增加,将使得发展中国家本土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
(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