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356期/市场/贸易/正文

发布时间

2008/11/1

作者

□文/王丹桐

浏览次数

2461 次

论劳动力市场中的歧视及对策
  提要 劳动力市场中就业歧视现象十分严重。本文试图以农村女大学生就业难为视角,对劳动力市场就业歧视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其产生原因和社会危害,进而探索解决就业歧视的方法。
  关键词:劳动力市场;就业;就业歧视;公平就业
  中图分类号:F241.2 文献标识码:A
  现实生活中,劳动权不平等现象非常严重,尤其是就业权不平等问题突出,如就业中的性别歧视、疾病歧视、年龄歧视、户籍歧视等。这些就业歧视现象的存在直接与劳动力市场平等本质相冲突,阻滞我国劳动力市场化进程。本文以农村女大学生就业问题为例,对劳动力市场中的歧视现象进行研究。
  一、现状调查及成因分析
  关于歧视,一般的解释是“不平等的看待”;那么,“就业歧视”简单地定义,可以认为是“在就业方面的不平等的看待”。劳动力市场中的歧视,简言之,就是指某些劳动力在劳动报酬以及劳动条件等方面受到不公平、不平等的待遇。这些受歧视劳动者在等同于其他劳动者的劳动条件下提供了相同的生产率,给单位带来了相同的产出和效益,却由于在某些非经济的个人特征方面跟其他劳动者有所不同,譬如性别、年龄、民族、户籍、残疾、出身、经历等从而遭受不公平待遇,受到歧视。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在2006年暑期实习期间对哈尔滨道外区劳动力市场中农村女大学生就业情况进行了数据调查。根据对前来劳动力市场求职的哈市高校学生填写的《求职登记表》进行统计,登记求职的高校毕业生近千人,其中往届毕业生占30%,女大学生占40%,共有158人为农村女大学生,其中研究生为24人。成功签约为26人,意向签约为47人。从登记表中统计情况可以看出几个特点:第一,大都来自偏僻的农村;第二,所学专业多为大众专业,竞争激烈;第三,身高普遍偏低,和一些用人单位要求有差距;第四,有98%的人选择了就业地点为城市。
  但是,劳动力市场却出现了与之矛盾的现象,参加招聘的单位中有39家明确提出了性别限制,招聘会上有近30%的岗位,用人单位提出了“限男性”、“仅招男性”、“男性优先”等字眼。在与一些往届大学生交谈中提到“求职中你是否遭到过用人单位的拒绝”时,绝大多数的农村女大学生曾遭到过用人单位的拒绝,其中遭拒绝3次以上的占82%,4~10次的占12%,11次以上的占6%。
  导致劳动力市场就业歧视现象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国家的原因,又有社会的原因,同时还有农村女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一)国家的原因。法律措施保障比较欠缺,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在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总量性失业压力之下,总量性失业的压力长期存在,势必会形成一批就业困难的人群,再加上我国目前法律措施保障比较欠缺,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难免使一部分弱势群体受到就业歧视的侵害。虽然劳动法已经实施多年,但直到今天对于就业歧视的法律责任还是空白,这让很多用人单位钻了空子。有的地方政府在制定地方行政管理规定时出台了一些带有地方保护主义倾向的歧视性就业政策;还有的以劳动力数量充裕、成本低廉作为招商引资的成本,即使企业有歧视性做法,也被当作用人自主权,推托监管责任,敷衍了事,为政不公。而专门针对农村女大学生的法律法规就更加无从谈起,即使在国家已经出台的旨在保护我国妇女劳动就业权利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中,其可操作性也较差。这些法律法规和政策更多的是强调对男女区别对待或照顾,而对平等的机会和平等的责任缺乏具体的规定,这使一些法律、政策流于形式,在实际中公开歧视妇女的现象仍肆意泛滥。
  (二)社会的原因。一是我国用人制度还不完善,没有形成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往往是单向流动,即由大城市向小城市、农村流动容易,反之极为艰难;由于户口等因素,外地生员的大学生,在城市就业会受到种种限制,户籍制度加大了地区和城乡之间的差别;我国现阶段依然延续生源属地就业政策,这样就业市场就被人为地分割,严重限制了人才自由流动。对于农村女大学生来说,就业空间由于户籍的原因又被限制,无形中就业压力又被加大。二是高校培养方式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脱节也是一大不利因素。我国正处于经济和产业结构重大调整时期,而教育结构调整相对滞后,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模式与方法不尽合理,尤其是人才结构与素质滞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要求。“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成为大学毕业生的一大劣势,这就使大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普遍比较差,所学理论和现实脱节,并且离社会所需求的综合素质人才有一定的差距。三是用人单位认为雇用女性劳动力增加企业的劳动成本。从劳动时间的连续性来看,女性有一个男性所没有的断裂带,即生育哺乳期,而这一阶段的工资、福利需要企业负担;从退休金的负担分析,女性比男性要早退休5~10年,而且由于期望寿命的性别差异,女性雇员一般要比男性领取更长、更多的退休金;从业务培训费的利用率来看,由于女性工作时间比男性短,因而女工的年均培训费要高出男性,其利用率相应的也比较低。
  (三)农村女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1、社会交往面窄,信息渠道少。从统计情况看,有近70%以上的学生来自偏僻的农村,大多在城市中没有直系亲属和朋友,缺乏相关的社会背景和经济背景,再加上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能力也较弱,在找工作时的信息渠道较之城市大学生自然处于劣势。
  2、心理负担重,就业压力大。158名学生大多数来自贫困的农村,家里为供她们读书有的倾其所有,家人艰难度日,苦熬四年,本来就是要用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去改变自己与家人的生活境遇,如果在花费这么高的成本读完大学之后还是不能顺利就业,将无颜面对家人。因此,在就业过程中一些人因急于就业,用人单位就利用这一点,抬高门槛,导致就业歧视产生。
  3、实践能力低,自信心不足。由于来自农村,没有见过世面,再加上生理、性格以及所处的社会经济背景,她们在实践能力方面欠缺很多,使得在应聘时过于紧张影响正常表现,在应聘中容易处于被动,这也是一个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4、所学专业符合用人单位要求,但自身条件有差距。统计中有60%以上学生的专业为文职、师范类,而用人单位对这些职位恰恰提出形象气质要求,农村女大学生由于地域及生活环境、习惯的影响,和城市女大学生相比,相对有些差距,这种先天不足也极大地影响了就业的成功。
  5、农村女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观念存在问题。统计中98%以上的学生应聘岗位,选择那些较稳定、有保障、社会地位高的职业。过高的就业期望值和供大于求的劳动力市场相悖,也是影响就业的因素。这种情况的产生势必大大挫败农民投入教育的积极性,农民会对教育失去信心,会大大减少对教育的投资。而我国,基础教育在农村,教育的薄弱环节也在农村,尤其对农村女童的教育,这无疑又是“雪上加霜”,这种恶性循环后果极其严重,教育将会失去公平。
  二、对策及建议
  (一)加快立法步伐。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劳动力市场就业歧视问题,法律制度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尽快制定反就业歧视法,明确规定就业歧视的违法责任主体、求职者权利救济途径、就业歧视的监督检查机构等,进一步强化针对就业歧视法的非诉讼救济形式,创设完善的反就业歧视诉讼救济制度等。特别应该指出的是,保证就业中的性别平等,明确用人单位违反法律规定,歧视农村女大学生承担的后果,对依法雇用农村女大学生的单位给予一定的补贴或在税收上给予优惠。同时,明确法律责任,建立监管机构,惩戒歧视行为,建立良好的就业市场机制,保证市场经济的顺利运行。
  (二)完善政府职能。劳动力供求关系出现平衡或供不应求的时候,就业歧视问题才会得到根本好转;另外,随着用人单位在市场上的优胜劣汰,用人观念趋于理性,就业歧视现象也会逐渐减少。因此,政府应当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就业总量,开发就业岗位,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使女大学生获得更多的就业途径。同时,加大高等学校的教育改革力度,开发职业培训,提高女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还应加大男女平等国策的宣传力度,新闻媒体应该加大公平就业的宣传倡导力度,对就业歧视现象和行为进行批评报道,特别是在农村女大学生受到歧视或平等就业权益被侵害时,提供积极的舆论支持,在全社会形成反就业歧视的良好氛围,提高女性权益保障水平和社会地位,改善女大学生就业的社会环境,等等。
  (三)转变思想观念。从农村女大学生自身来讲,要降低自己的就业期望值,明确自身职业定位,寻找自己适合的职业,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出恰当的工作预期,应该有从基础岗位做起的心理准备,不要过高估计自身竞争力,要抓住一切机会锻炼自身能力,提高自身竞争能力。同时,农村女大学生应该用积极的心态来面对就业,发扬自身勤劳朴实的美德,正视社会性别差异与家庭背景差异,以乐观平和的心态积极应对挑战,努力提高自身的人力资源素质。
  (作者单位: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5828199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