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357期/经济/产业/正文

发布时间

2008/11/1

作者

□文/易秀娟 刘怡君

浏览次数

1368 次

探索老街改造之路——以崇义县关田镇明清老街为例
  提要 街巷是“市井生活”的核心载体,传统的空间肌理需要人们保护和继承。本文以明清老街改造为例,分析传统老街的空间及建筑特色,并对老街的改造规划进行探索。
  关键词:老街;空间;尺度;建筑风格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关田镇位于江西崇义县(崇义县位于江西省西南边陲)西南部,镇人民政府驻关田街,距县城29km,关田镇属罗霄山主脉诸广山余脉的一部分,四周群山环抱,岭壑交叠,起伏连绵,是一个低山丘陵地区。关田民风淳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三节龙舞、剪纸等民间艺术广为流传。
  一、明清老街现状
  本次改造的明清老街位于镇区中部位置,镇政府以南,关田河以东,全长165m。明清古街曾经是关田镇的一条主要商业街道,沿街两侧是传统的赣南民居,房屋为土木结构(由于赣南处丘陵地带,地广人稀,商业不发达,“虽无冻馁之苦,亦鲜巨室之家”,所以,民居一般采用土木结构)。时过境移,明清老街现在早已没有了当年的热闹气氛。老街两侧的传统民居大部分有百余年的历史,多数房屋状况不佳,居住在此的人已寥寥无几。据当地居民介绍,现在留在这的多半为孤寡老人和穷人,他们经济条件有限,没有钱建新房,不得已而留在这里。老街现状还保留几家理发店,伞、鞋修理店,走在老街上我们发现在一幢房子前还挂着一块写有“粤群旅社”的招牌,可以想像这条街当年的繁华景象。(图1)












  通过现状调研,我们发现明清老街在街道空间形态和建筑风格上有自身的特点。
  (一)街道空间形态。虽然这条街道已不再承担镇区主要商业的功能,但走在街上仍能想像它当年车水马龙的热闹情景。踏着那鹅卵石铺成的小路,看着两旁的房子,给人一种非常亲切的感觉。老街具有适宜的尺度关系,形成了良好的街道空间形态,同时也是居民们重要的日常生活空间。罗伯特•文丘里曾指出“:建筑就产生于功能与空间要求的室内与室外交接之处。”建筑立面是建筑的外壳与表皮,但又是城市空间的“内壁”,建筑空间与城市空间互相交融、隔而不断。明清老街正体现了这种建筑与外部空间内外转化的关系。
  1、街道尺度宜人。城市空间的尺度以建筑尺度为基本细胞,城市是放大的建筑,建筑也就成为缩小了的城市。在20世纪六十年代,著名的日本建筑师芦原义信在其出版的《外部空间设计》中对街道尺度(D)与建筑高度(H)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得出了一系列建筑间距D与建筑高度H的比值关系。
  根据芦原义信在《外部空间设计》中提出的理论,D∶H的比值不同引起行人不同的感受:D∶H<1,两幢建筑互相干扰,实现高度收束,有压抑感;D∶H=1,产生内聚,安定但不压抑的感受;D∶H=2,产生内聚向心的感受,而不至于排斥,离散。如果D∶H值继续增大,相互间的影响就很薄弱,产生空旷、冷漠的感受,空间也失去了围合的封闭感。街巷的不同比值可以营造出不同的心理感受,我国传统街巷的比值大多在0.5~1之间,体现了其向心内聚,安定而亲切的空间特征。传统街区中街巷空间是令人愉悦的,这主要得益于其以人为本的空间尺度和比例。
  明清街两侧建筑多为一层加挑高半层的高度,高4~5m,而街道宽2~3.5m不等。也就是说其D/H大致在0.4~0.9之间,与我国其他传统街巷具有类似的尺度。明清街空间水平尺度以“一人驻足、一人穿行”为原则,充分体现了街道交通和商贸功能的两重性。
  2、建筑前部的檐廊形成一处很有意义的灰空间。“灰空间”一词最早由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提出,指建筑与其外部环境之间的过渡空间,可以达到使室内外融合的目的,比如建筑入口的柱廊、檐下等。老街两侧店铺均有可拆卸式门板,而在柜台与街道之间有一个檐廊作为店铺与街道的过渡空间。户与户之间的檐廊毗连串通形成沿街廊道。这样,一处灰空间既有交通功能,又可以遮风避雨,同时还是商业活动的场所。
  街廊空间在使用功能上体现了其不确定性:作为交通走道,无疑具有公用的性质。但这一空间又与相对应的店宅关系密切,往往成为店宅空间的延伸,部分店宅的功能外伸至街廊中进行:如店铺的许多商品都摆在店门前的走道上,占用了部分街廊空间,许多店主坐在店外街廊走道上经营或与隔壁经营者互相交流;到了傍晚,街廊走道成为店宅住户休闲纳凉的客厅,从这个角度看,街廊的使用又有一定的私密性。
  沿街部分由于其商贸的需求,整面墙都是木质围护,且底层通常是全开间开设木排门,这对室内气候的调整无疑是不利的,但街廊的设置十分有效地将这种不利因素降到最低:街廊形成了檐下的阴影区,既遮挡了西晒阳光,也阻止了热辐射。街廊的建造还方便了路人和外来的客商雨天行路,这反映了古时小镇居民方便他人的公德心,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
  街廊自身不是一个实体,它是由檐口柱子等“线”形元素构成的空间,而这些“线”又是以街道两侧相对较实的建筑界面作为图底。这种既存在又不清晰,似静止而又流动的渗透性空间,好像国画中的虚白和虚白边缘的晕染,空灵俊秀,具有无穷美妙的意境。同时,连续的柱列划分了街景,也具有视觉框景的作用。
  (二)沿街建筑特征。沿街两侧的建筑为商住功能,因为在临街面占用空间有限的条件下,内部生活空间的扩延必须向纵深方向发展,前店后宅就成为了明清街的主要建筑形态特征。院落组织内部空间,保证店铺经营与居民生活两种功能互不干扰,是明清老街两侧建筑的主要特点。建筑群体沿街密集联排,平铺式展开,形成非常整饬有序的群体空间,尤其是沿关田河一侧。
  建筑风格上,沿街民居都是赣南传统民居,土木结构,盖青瓦,单檐悬山。位于街尾的甘氏祠堂为砖木结构,青瓦青砖,两进两天井,结构以穿斗式和抬梁式结合,屋顶有封火山墙,略呈徽派建筑的风格。甘氏祠堂在“文革”中遭到破坏,不过其基本结构和内部格局还保存较好。2004年村民筹资对其进行了全面修缮,现在成了当地居民的公共休闲中心。
  二、规划探索
  针对现状,是保留现有建筑还是将其拆除重建?在保护与拆除之间我们思考良久,保护与改造向来是一个矛盾的问题。老街两侧建筑损坏情况较严重,大部分是危房,加上土木结构建筑本身的局限性,已无法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求。最终我们决定保留甘氏宗祠,其余现状建筑均拆除重建。因此,如何把保护、传承与更新结合起来,是本次规划的关键所在。对明清街的定位是再现老街的历史风貌,继承老街原有的良好空间肌理,将明清街打造成为关田镇集商业、休闲、生活于一体的街道。
  (一)街道空间格局。街道的空间格局是老街最明显的特征,它显示建筑物与外部空间的关系,是体现城市肌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原有街巷的空间格局,才能保持小镇空间的历史延续性。因此,规划中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要保持街巷的尺度,包括街巷宽度、房屋的尺度,以及临街建筑的高度和面宽。其次,要保留从街道空间到店面空间过渡的灰空间。(图2)
  基于以上考虑,规划明清街在现状的基础上适当拓宽,路面宽4m,两侧商住建筑两层,高约6m,则D/H为0.7左右,这一空间尺度保留了原有的D/H小于1。街道宽度的确定既是为了保留原有的尺度,也是为了达到消防要求,满足消防车的通行。由于建筑之间有前后错落,局部D/H可以达到1。这一空间尺度同样是亲切宜人的。
  在整条街的空间尺度上,明清街从入口开始至甘氏宗祠经历了由小到大的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入口处的尺度最小,给人的感觉稍显压抑,从入口往里走,街道空间尺度逐渐增大,直至桥头的公共绿地,给人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感觉。在这里也形成了街道空间序列的第一个高潮。继续往里走,至甘氏宗祠旁的休闲绿地,街道空间再次变得开阔,形成街道空间序列的第二个高潮。至甘氏宗祠前的空坪,可以很好地欣赏到关田河的景观,也成为居民活动集会的场所,整个街道空间序列在此进入尾声。为方便行人及车辆通行,老街地面铺地由原来的卵石路面改成青石板路面。
  户型平面设计上,在一层前部设计了一处宽1.2m的廊道空间。沿街一侧是间隔约4m的柱列,形成虚的限定,内侧以店铺的木扇门作为过渡。街廊空间在水平方向上分别向街道空间和宅店空间渗透,从而形成具有吸引力的灰色空间。这样的设计也是基于对继承原有的街廊空间的考虑。(图3)
  (二)建筑风格与甘氏宗祠协调,体现江南水乡的意境。明清街濒临关田河,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甘氏宗祠与江南建筑风格一脉相承。在规划设计时,我们有意营造一种江南水乡的意境。明清街两侧建筑外观通过青砖、灰瓦、封火墙这些建筑符号做到与甘氏宗祠的协调。建筑立面上,模仿传统形式,采用木质门窗。户型设计上,满足居民商住功能的需求,前店后宅、下店上住,同时结合赣南民居的一般特征,在建筑后部设计一个庭院,同时也是基于对原有建筑格局的继承。(图4)
  (三)增加公共开放空间。缺乏公共空间是许多小城镇存在的问题,关田镇也不例外。明清老街一侧临关田河,其滨水特征让它本身就成为一处让人向往的空间。规划中塑造“两点一线”的公共空间。“两点”即为桥头公共绿地和甘氏宗祠,“一线”即为滨水景观带。
  亚历山大认为“街道应该让人停留,而不是像现在那样,仅供人匆匆而过”。因此,街道中应该提供一些可供停留的设施或空间,使得线性空间被点状空间打断。规划中我们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整条街道穿插了几处公共空间,使街道空间伸缩有致。规划中将桥头与甘氏宗祠作为两处重要空间节点。
  中国古代城镇并不像西方城市那样有诸如广场一类的公共空间。在江南水乡,桥可以理解为是河道与街道的交织点,桥起着联系河道两侧街道的作用。在以步行交通为主的时代,人们过桥的速度比在街上行走要慢,因此,桥的两头空间比一般的街道稍许宽一些,从而形成了桥头空间。明清街中部的小桥建造年代较早,为一座拱桥。它的存在类似于江南水乡的桥,功能上起着连接河两岸的作用。规划的桥头公共绿地给居民提供了交往的公共空间。
  甘氏宗祠是居民的公共活动中心,逢年过节或是有哪家遇上红白喜事,居民都在宗祠里办。平时小镇居民则爱到宗祠里看看电视,打打球或是玩玩牌。规划方案中结合宗祠的活动中心功能,在其东侧规划一处小游园,作为公共开放空间。在该处公共空间布置绿地与休闲健身设施。
  充分利用滨水空间,沿河规划一条景观带,建造一条滨水步道,宽2~3m。此外,通过现状调查我们发现,小镇居民还保留有在河边洗涤的习惯。河边零散分布着几处水埠,妇女们在此劳作嬉戏。为了方便居民就近洗涤,规划中考虑设三处码头,水埠空间成为社会交往点及行为心理上的据点,体现着邻里的归属感,并互相影响着各自的生活行为方式。
  (作者单位:江西理工大学)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52560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