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一、发展绿色食品的起步与成长
以无污染、安全、优质为基本特征的“绿色食品”,在我国起步于90年代初期,它是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消费市场的变化而诞生的。发展绿色食品的基本做法和目的是:通过对产地生产环境的控制,通过对农业生产和食品加工过程中使用化肥、农药,以及其它化学合成物的限制,一方面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另一方面提高农产品和加工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性。10年来,绿色食品在我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已成为优质安全食品的代名词。可以说,绿色食品的产生和发展,是我国经济成长和市场化改革的成果之一。
目前,绿色食品开发已覆盖全国绝大部分省区,已经开发的产品大类包括粮食、食用油、水果、蔬菜、畜禽产品、水产品、奶类产品、酒类和饮料类产品等,其中初级农产品占30%,加工食品占70%。截止2000年底,全国共有1831个产品使用绿色食品商标标志,绿色食品实物生产总量达1000多万吨。环境监测的农田、草场和水面达到5000多万亩,贸易额已达到400多亿元人民币。除了国内市场消费外,产品主要出口到日本、欧盟等国家。
在开发绿色食品过程中,借鉴国际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构造由质量标准、监测检验、商标管理、组织服务组成的产业发展体系,形成以“标准体系——质量认证——标志管理”为主线的运行模式。规范绿色食品开发和管理工作的《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已颁布实施,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在全国30个省区和直辖市委托了38个管理机构,9个国家级产品质量检测机构,56个省级环境监测机构,形成了覆盖全国的绿色食品质量管理和技术服务工作系统。逐步建立了涵盖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包装储运、专用生产资料等环节的质量标准体系框架,制定了一批绿色食品技术标准。注册了我国第一例证明商标——绿色食品标志商标,该商标在日本和香港地区也成功注册。
绿色食品的发展在我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其所倡导的生产和消费理念、质量标准、商标品牌已被越来越多的农户、生产加工企业和消费者接受。近年来,我国绿色食品已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加入了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加强了与国外政府、国际组织和专业机构在质量标准、技术规范、认证管理、贸易准则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IFOAM)、联合国亚太经社会(UNESCAP)、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等国际组织都对绿色食品的发展给予了关注。
近年来,随着国家改革开放一系列重大举措的实施,绿色食品开发进一步受到各地重视。许多省、市、自治区出台的政策把发展绿色食品与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控紧密结合起来,在宣传发动、政策扶持、资金投入、机构建设等方面加大了力度,绿色食品开发对促进各地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农产品精深加工,农民增收,以及区域经济发展发挥的积极作用日益明显。同时,国内著名的大企业和名牌产品也积极开发绿色食品。目前从事绿色食品开发和经营的国内上市公司超过15家,在国家确定的151家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中,有34家为绿色食品生产企业。
二、发展绿色食品的条件与途径
由于常规农业对环境和食品安全在不同程度上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影响,并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90年代以后,在欧盟、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纷纷推出了可持续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自然农业等农业发展计划和模式。尽管名称不同,但取向是一致的,这就是,建立和发展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农业生产和管理系统,提高食物的质量和安全性,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人均耕地、森林、草原、水资源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2或1/3,资源条件和环境状况决定,我国也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它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依靠技术进步,达到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目的。在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引导下,现代农业日益朝着更加优质化,更具安全性方向发展。就目前我国农产品的发展而言,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供给数量的情况下,优质和安全是两个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产品优质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市场来解决,通过市场竞争,企业间的竞争,完全可以提高产品质量。而产品的安全性则主要需政府引导和强制,特别是产品标准建设、认证和检测制度的建设非常重要。
绿色食品开发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一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产品开发为载体,将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主动地结合起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增长;二是执行“从田间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技术标准,约束和规范生产行为,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性;三是通过质量认证和商标标志管理,强化企业和农民的市场品牌和质量信誉意识。
绿色食品强调生产、加工、贸易过程的标准化和各环节的相互联系,以统一的标准和统一的形象面对市场,组织企业和农户共同参与开发,必须形成“生产基地——龙头企业——品牌——市场”良性运转的产业链条,带动农产品和食品名牌战略的实施,促进农业向广度和深度拓展,取得良好的效果。从表面上看,开发绿色食品的作用是通过对农业生产环境和过程安全性控制和产品洁净度控制,为市场提供优质安全的食品,而更深层次的作用和长远影响是通过运用全程质量控制、技术标准、标志管理、市场品牌形象,有效地组织农产品生产、加工、贸易发展,其示范和带头作用对提高我国农业和食品加工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三、发展绿色食品的关键与展望
几十年来,我国农业生产对化肥、农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化肥、农药对农作物产量的提高也确实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所以,当发展绿色食品生产与施用化肥、农药发生冲突时,农民往往会选择提高产量而施用化肥、农药,却放弃绿色食品。这种现象不仅在大田生产中表现相当突出,在一些大棚生产中、甚至在一些绿色食品挂牌生产基地也有不同程度的表现。近几年来,又出现了一些新的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在蔬菜等植物生产中滥用生长调节剂、在畜牧业生产中滥用生长激素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已成为构成食物安全的新隐患。还有,绿色食品生产的一些关键技术的开发、推广跟不上发展的要求,缺少检测绿色食品的简易手段与技术,缺少符合绿色生产需要的生产资料等。所以,提高农民对发展绿色食品生产的认识,让农民自觉按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程来进行生产,加快绿色食品生产的一些关键技术,检测绿色食品的简易手段与技术,符合绿色生产需要的生产资料的开发、推广或生产,是我国绿色食品发展的关键。
发展绿色食品,不仅有利于保护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而且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扩大农产品出口创汇,这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工作。我国农业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着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农民增收、生态环境治理、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性和市场竞争力的严峻挑战,这既为绿色食品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也对绿色食品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尽管相对于整个农产品和食品总量来说,绿色食品的开发规模还很小,但这项工作已经显示出广阔的前景。从国内来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农产品供求格局的变化引发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开发绿色食品成为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领域。目前,农产品供给相对过剩,市场约束增大,亟须进行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发展在保证供给总量的同时,重点将是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性,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许多省区将发展绿色食品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领域,绿色食品以每年20~25%的速度增长就说明了这一点。
二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也将推动绿色食品的发展。西部地区工业发展相对落后,环境污染程度较轻,具有适合绿色食品生产的自然条件,但是缺少技术和资本。1999年西部10个省区共有107家企业开发了248个产品,分别只占全国的15%和18%,发展的潜力很大。
三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将对我国农产品生产和贸易产生深刻影响,发展绿色食品将有助于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我国加入WTO后,许多不占比较优势的农产品面临从根本上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的严峻挑战。发展绿色食品,一是有利于促进标准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二是有利于扩大产品出口。
从国际上看,目前全球农业发展的模式大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种类型是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化学合成物的常规农业,这一模式追求的主要是经济目标;另一种类型是拒绝使用化学合成物的有机农业,这一模式主要追求的是生态目标;第三种类型是有限度地使用化学合成物的可持续农业,这一模式追求的是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重目标。从全球农业发展的趋势看,常规农业向可持续农业转变的速度很快,其产品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我国绿色食品兼顾了可持续农业和有机农业的特点,并结合了我国的国情,无论是从资源状况、技术条件等因素分析,还是从市场接受程度来判断,绿色食品更具有现实的发展空间和成长性。
通过对以上形势的分析和判断,可以看出“质量与发展”将是绿色食品事业今后面临的两大主题,全面加快这项事业的发展既需要政府的推动,又需要市场的拉动。也就是说,一方面政府有关部门要积极地支持这项工作,为其创造一定的政策、法规、技术、市场环境和条件;另一方面绿色食品工作本身要通过完善技术标准,进一步规范管理,巩固产品质量信誉,吸引更多的农户、企业和消费者积极地参与,形成“市场——品牌——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农户”的产业链,稳步扩大产品开发规模,逐步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文/霍英欣)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