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提要 本文从管理学的角度给出企业文化的定义,认为根据企业管理的目的,利用最小二乘法对企业文化进行测评,能说明企业文化改革的优劣。
关键词:企业文化;最小二乘法;评价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企业文化研究在20世纪八十年代就出现了两种方法的派别,一派是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Schein为代表的定性化研究,他们对企业文化的概念和深层结构进行了系统的探讨,也曾提出进行现场观察、现场访谈,以及对企业文化评估的步骤等。但是,由于这种方法难以进行客观的测量,在探讨组织文化与组织行为和组织效益的关系时,难以进行比较研究,因而受到批评;另一派是以密西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的Quinn为代表的定量化研究,他们认为组织文化可以通过一定的特征和不同的维度进行研究,因此,他们提出了一些关于组织文化的模型,这些模型可以用于企业文化的测量、评估和诊断。但是,这种方法被认为只是研究企业文化的表层,不能深入到企业文化的深层意义和结构。
经过20多年发展,测量研究已成为企业文化理论的主流研究方向,形成了多视角和多路径的测量研究态势,一批研究成果也被广泛应用于实践。然而,前景广阔的测量研究正面临着自身的发展瓶颈,对于测量对象的选择,测量研究首先要建构一个可操作化的“企业文化”概念,也就是解决测量什么的问题,在这一根本问题上的研究进展和成果至今尚难被实践所接受。本文的目的就是通过梳理企业文化的概念,研究企业文化的本质,在此基础上建立企业文化的测量模型。
二、企业文化的概念
1、企业文化兴起的背景。二战后,日本在成功克服石油危机的影响之后,经济突飞猛进,作为一支超级经济力量出现在国际舞台上,大有取代美国之势。这种严峻的形势引起美国的极度不安和深切关注,于是美国管理研究者对日本企业成功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且与美国的管理方式进行比较,研究的结果表明日本企业的成功主要得益于其独特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作为学科分支是在20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在美国开始流行和发展起来的。1981~1982年美国学者先后出版了四本企业文化经典著作,第一本是威廉•大内所著的《Z理论》;第二本是帕斯卡尔和阿索斯所著的《日本的管理艺术》;第三本是迪尔和肯尼迪所著的《公司文化》;第四本是彼得斯和沃特曼所著的《寻求卓越:美国最成功企业的经验》,从而开创了企业文化研究的新阶段,并且受到了各国理论界和产业界研究者的普遍关注。如今,企业文化已成为企业管理不可缺少的因素。企业文化是在西方市场经济条件下兴起的管理学说,是科学管理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2、企业文化的概念。著名教授哈罗德•孔茨的《管理学》中是这样定义管理的,他认为管理是设计并保持一种良好环境,使人们在群体状态下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的过程。在企业中,管理人员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创造盈余。而企业文化是一种新的管理理论,那么企业文化也能为企业的绩效产生很大的影响。
关于企业文化的意义,刘光明教授认为,企业文化一方面是为了保证企业的生存,使企业组织具备不断改进的能力,提高企业组织的竞争力;另一方面更是实现个人与工作的真正融合,使人们在工作中体会生命的意义。无论作为一个企业还是作为一个活的生命体首先要保证企业或生命体的生命,在此基础上才能谈发展、谈未来。基于企业文化的测量问题,笔者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被企业全体员工所认可和遵守的行为规范、道德准则、价值观念等。企业文化是要被企业所有的人员所认可,只有这样,企业的员工才能齐心协力地为企业所服务,那么企业文化就会对企业的绩效产生一定的影响。美国当代管理学家彼德斯•沃特曼认为,成绩卓越的公司能够创造一种内容丰富、道德高尚而且为大家所接受的文化准则,一种紧密相连的环境结构,使员工情绪饱满,相互适应和协调一致。他们有能力激发大批普通员工做出不同凡响的贡献,从而也就产生有高度价值的目标感,这种目标感来自对产品的热爱,提高质量和服务的愿望、鼓励革新,以及对每个人的贡献给予承认和认可。由于企业文化能使员工对企业的热爱和认同,员工不遗余力地为企业而奋斗,那么企业文化一定对企业的绩效产生一定的影响。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著名教授约翰•科特认为,应当把企业文化和经营业绩的研究作为企业文化的主要研究对象。他认为,企业文化包括企业共同的价值观念,即企业中多数成员共同拥有,能形成企业行为方式的、会长期存在的重要目标和切身利益;同时,企业实行奖惩措施,形成能延续的普遍行为模式。这些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对企业的经济业绩产生很大的影响。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企业文化应该从管理学的角度去界定,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运营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是一种管理方式。
1、企业文化是一种管理方式,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方式是以文化这种软力量来影响企业的管理,从而达到管理员工的目的。
2、企业文化为全体员工所认同,企业文化对全体员工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产生很大影响。
3、企业文化对企业的效益能产生很大的影响,在经济学的囚徒模型中的最优就是两个囚徒都认为对方不承认而被释放,企业文化这种管理方式的目的就是让所有的员工心里的目标就是为企业的效益奋斗。企业文化是一种新型管理方式,在企业的应用中肯定能为企业的效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笔者认为,企业文化既然对企业效益产生一定的影响,那么就可以通过企业的效益来测评企业文化的优劣。
三、企业文化的测评模型
1、企业文化测评前的假设。本测评方法假设企业在正常的情况下运行,不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其实在实际的操作中,天灾人祸对测评的结果影响不大,也可以避免。
2、建立测评模型。对于企业文化测评所需数据很容易搜集到,要建立模型所用的原始数据为企业在改革企业文化前一些年的收益数据,直接可以从财务部门得到。在模型建立后进行验证的数据为企业文化改革后的企业年收益数据。
对测评模型的构思,通过企业的原始数据或者利用在企业文化改革以前的数据预测企业文化改革以后几年的情况,这个预测模型大约为一条直线,在企业文化改革以后的实际数据和这条直线画在一个坐标系中,直接就可以看出改革后的企业文化对企业效益的影响如何。一般每个企业在年初的时候都要基于前几个年度的效益来预测未来年度的效益。这个预测有几种方式。笔者选取了最小二乘法来预测企业的绩效。
建立一元回归模型为:Y=a+bX
其中,横坐标轴X为自变量指的是年份,纵坐标轴Y因变量指的企业效益。利用企业X、Y原有的原始数据,计算a和b的值,计算方式利用最小二乘法,即为:
a=(∑Yi-b∑Xi)/n
b=n∑(X■Y■)-∑X■∑Y■/n∑X■■-(∑Xi)■
在上式中,n指的是原始数据个数,那么就可以得到一个一元一次方程,Y=a+bX是一条直线,画在坐标系中(图1)。这条直线是一条预测直线,因此排除了影响比较大的特殊因素(如水灾、火灾、政策突变等),这是改革之前的预测情况。在企业进行企业文化改革过程中,看企业在实际效益在这条直线的什么地方,如果企业的实际效益刚好在直线上,说明企业文化的改革对企业没有产生影响,如果在左上方,企业文化是对企业产生好的影响,是优秀的企业文化;如果企业的实际效益在这条直线的右下方,那么企业文化的改革没有促进企业的发展,反而阻碍了企业的发展,要再次对企业文化改革。(图2)改革后的每年的效益有好有坏,有时在直线上,有时在直线下,企业要看的是总体趋势,只要总的趋势是在原来的预测直线之上就说明改革后的企业文化对企业有促进的作用。企业文化的改革是个漫长的过程,因此在企业文化改革好几年内才能看到企业文化的好与坏。
四、结论与存在的问题
在利用管理学对企业文化进行定义之后,是可以从管理学的角度对企业文化进行测评,并能得出企业文化改革后的好与坏,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不管是大小企业都可以利用其进行企业文化的测量。
本文通过对企业文化的管理学分析,利用最小二乘法对企业文化进行了测评,此模型在测评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在现实中影响企业效益的因素很多,而本模型没有考虑到其他的影响因素;但此模型只能测评企业文化的好与坏,并不能说明企业文化在变革过程存在那些问题,问题存在什么地方;企业文化的测评具有滞后性,只有在企业文化改革后对企业产生作用之后才能测得企业文化的优劣。
(作者单位:陕西理工学院)
参考文献:
[1]马力,曾昊等.企业文化测量研究述评[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2]海因茨•韦里克,哈罗德•孔茨著.马春光译[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P4.
[3]刘光明.企业文化[M].经济管理出版社(第三版).2002.P20-22.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