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提要 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已经成为衡量高职院校最为重要的标准之一。本文在分析高职毕业生就业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如何使高职毕业生更好地就业的一些措施和方法。
关键词:高职毕业生;就业;途径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识码:A
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和高等教育总量不足的条件下,不存在毕业生就业问题,也不可能把就业率和就业的层次作为对高等学校办学的一个衡量标准,大家只管培养,不管就业,或者说很少花精力做就业工作。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已经成为配置人才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的基础。随着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出现局部的和结构性的供大于求,这就需要把就业工作摆上学校工作的突出重要地位。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个涉及全局的重要问题,解决好了既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也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经济体制的变革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客观上决定了高职毕业生就业的情况虽然不是衡量高职院校的唯一标准,但却已经成为最为重要的标准之一。
一、高职毕业生就业现状
2003年是高校扩招后本科学生毕业的第一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2004年有高校毕业生280万人,比2003年净增68万人,增幅达32%,加上过去数年未能就业的一部分毕业生沉淀到下一年度竞争就业岗位,2004年全国实际需要就业的普通高校毕业生突破300万人,毕业生就业工作压力进一步加大。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将达到338万人,比2004年增加58万人,增幅达20.71%,就业形势严峻。同时,从全国的就业形势看,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的局面将会长期存在,城镇登记失业率有可能进一步上升;下岗失业人员数量居高不下,结构性矛盾将更加突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规模加大,等等,在一定程度上还有可能加剧高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压力和难度。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最突出的实际上是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2003年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0%以上,中职毕业生达到90%以上,恰恰是高职毕业生就业率偏低。2004年280万高校毕业生中,有150万是高职毕业生。到2004年9月,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为73%。如果高职毕业生就业率仍然上不去,就会成为制约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全局性问题。
二、高职毕业生就业途径
1、加强毕业、就业、创业教育。如果说“无业可就”反映的是就业制度、政策与教育教学方面的深层次问题,那么“有业不就”反映的就是毕业生的职业观念方面的深层次问题。高职院校要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的角度,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加强毕业、就业、创业教育。
加强就业教育,就是在学生毕业这个关键环节,进一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身和社会需求的关系,确立正确的人生信念,主动降低就业期望值,要帮助毕业生确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职业观、择业观。加强创业教育,就是要增强高职毕业生的创业意识,帮助毕业生认识到社会上有许多创业的机会和有利条件,鼓励高职毕业生自主创业。
2、进一步加大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宣传力度。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导向作用,积极宣传党和国家关于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方针政策;积极宣传做好高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成功经验;积极宣传地方和用人单位努力吸纳高职毕业生的动人事迹;大力宣传高职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到艰苦行业工作的精神风貌;宣传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高素质“银领”人才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在全社会形成重视高技能人才的正确舆论导向和良好的社会氛围,为高职院校的就业、招生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各地市可因势利导,从本地实际出发,实施基层志愿者计划。如,辽宁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辽西北计划”、湖北的“村村有大学生工程”、河北的“大学生志愿者健康行动计划”、上海的“沪郊就业工程”等。
3、寻求国家政策支持。我国正在进一步完善毕业生就业政策和服务体系,切实把政府职能转到为建立毕业生就业市场服务和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上来,进一步扫除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性和体制性障碍,有利于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到非公有制单位就业,自主创业、灵活就业和多渠道就业政策体系正在形成。一系列促进毕业生就业政策的出台,进一步打破了限制毕业生跨地区、跨行业就业的障碍,进一步拓宽了就业渠道,进一步确立了“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使毕业生就业环境更加宽松。与此同时,包括政府部门分工负责制、待就业毕业生社会保障制度、毕业生就业率公布制度、就业工作保障制度等与之相配套的制度建设进一步推进。劳动保障部已制定并出台了促进毕业生就业的优惠政策,会同教育部组织实施了高职毕业生职业资格培训工程。为鼓励毕业生自主择业和自谋职业,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和国家工商管理总局出台了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优惠政策。
4、提供供需见面和双向选择活动。供需见面和双向选择活动是落实毕业生就业计划的重要方式。各部委、各地方主管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门负责管理和举办本部门、本地区的毕业生就业供需见面和双向选择活动,如以毕业生就业为主的洽谈会或招聘会。高职院校在毕业生供需见面和双向选择活动中能够起到主导作用,有条件的高职院校都应举办或校际联办毕业生供需见面和双向选择活动,为学生就业提供尽可能多的就业机会。供需见面和双向选择活动要在国家就业方针、政策指导下,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不得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学生的学习,时间应尽量安排在节假日,要避免办成“农村集市式”的招聘会、供需见面会。经供需见面和双向选择后,毕业生、用人单位和高职院校应当签订毕业生就业协议书,作为制定就业计划和派遣的依据。
5、积极完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高职院校内部要形成校级领导、职能部门、院系领导、年级主任、辅导员,以及专业教师组成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体系,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要机构、人员、经费到位,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优质服务。学校要配备足够数量的就业指导人员,组成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强有力的就业指导队伍,就业工作专职人员与毕业生的比例不得低于1:500,就业工作经费要确保不低于学校年度学费的1%。例如,西安外事职业学院设有47人的专职队伍从事毕业生就业指导,有力地促进了高职毕业生就业。
6、实施“双证书”制度。近期的就业信息显示,国内高级技工的就业前景看好。国内人才市场甚至出现了企业争抢机电加工类的车、钳、焊、电、铣等高级技工的局面,有的企业甚至提供比研究生更高薪水来招聘高级技工。有的地方也出现了大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职业技术培训、考证热的现象。当前,一方面是高职学生就业问题比较严重;另一方面社会上缺乏技能型人才。这种矛盾的现象,已经充分说明了我们目前的高职毕业生没有适应社会的需要。
高职院校必须把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在突出的地位。高职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就是要动手的,就是要会做实际事务的。不切实培养这方面的能力,就不可能实现充分就业。要坚决实施高职毕业生“双证书”培养培训制度,以切实增强毕业生就业能力。先行进行“双证书”培训试点的辽宁、湖南、湖北、上海等省市都取得了显著成效,浙江2003年全省高职院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到87.6%,有20多所学校达到90%以上;上海、湖南的高职毕业生就业率也达到80%以上,这些对于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必将产生日益重大的作用,对做好今后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也必将起到基础性作用。
7、加强校企合作,推行“订单式”培养模式。可以这样设想:成立一个专业类的咨询组织,请行业的有识之士参加,由他们提出专业类的要求,再组织一个专业的教学委员会,主要是学校的教师,吸收部分行业的人士参加,使行业提出的要求体现在教学计划当中,把岗位的要求与教学有机地组织起来。这样就能够切实做到按需培养,毕业生能够就业,甚至毕业生一毕业就直接到给高职院校下培养订单的企业工作。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正是由于定位准确,专业设置灵活,注重与产业的合作,办学欣欣向荣。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实行毕业生“回炉”制度,承诺为用人单位服务到底。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与600余家用人单位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使今年的绝大部分毕业生有一个稳定的就业接受单位。上海电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湖南永州职业技术学院、辽宁农业技术专科学校、贵州商业专科学校等都由于坚持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培养人才,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一直都在95%以上。这些成功的经验,值得其他高职院校借鉴。
当然,在充分看到高职毕业生就业工作严峻性、复杂性、长期性的同时,也要实事求是地看到做好工作的有利条件。高职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中的问题、前进中的问题,是可以缓解和解决的问题。近年来,我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条件下保持了较快增长的良好势头,随着全球经济增长的恢复,将会继续快速增长,对扩大就业可以产生强有力的拉动;特别是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推进,高职毕业生作为高素质人才将拥有更多的就业空间;与此同时,国家出台的各项毕业生就业政策效应将进一步释放,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推进,必将对促进毕业生就业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尤其是随着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的贯彻落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包括劳动力在内的全国统一市场的进一步形成,毕业生就业空间必将进一步扩大。
(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