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提要 我国在历经十多年的考研热潮后,连续两年有所降温。研究生文凭失去了对厂商的吸引力,即对厂商有失去信号传递功能的趋向。本文运用信号传递模型,分析企业雇用研究生的决策机制以及由此产生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从而引发人们对于处在转轨时期的中国教育体制转型问题的关注。
关键词:考研;信号失效;混同均衡;教育转型
中图分类号:C96 文献标识码:A
随着近十年的中国高校扩招,研究生报考热潮也随之而起。但是,从北京、上海等高校传来的消息却是,2008年考研报名人数有所下降,有些高校甚至出现了明显的下滑。
一、考研热潮现状分析
对于考研热潮降温的问题,有关专家也曾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认为考研人数增幅急速放缓以至下降的原因包括:人们的选择更趋理性,大学生考研不再“一窝蜂”;市场调节发挥了作用,当付出时间、金钱等成本读研却不能得到期待的好工作时,考研自然会降温;扩招规模的下降也具有一定作用。由此出现了全国考研报名人数增速放缓。(图1)
由上述研究文献可知,考研热潮有明显降温现象,多数研究从机会成本和经济学的边际效益递减规律,讨论在我国现阶段是不是研究生教育越普及越有益,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成本问题。在高校毕业生文凭信号传递方面缺乏模型研究。
二、文凭的信号功能失效模型——信号传递模型
(一)斯宾塞模型。斯宾塞于1974年首次提出文凭的信号模型,该模型通过假定能力高者接受教育的成本小,而能力低者则接受教育的成本高,从而对于雇主而言,文凭有了毕业人员能力高低的信号传递作用。该模型有以下假设:
1、雇员分为高能力者(H)和低能力者(L)两种,他们的收益为工资减教育成本:w-C(e)。
2、能力高的劳动力教育成本函数为C(e)=k•e,k∈(0,1);能力低的劳动力教育成本函数为C(e)=e。这是由于能力高的人较轻松的取得学历,而不必同能力低的人一样付出那么多努力。
3、企业设定一个教育的门槛水平e*和两种工资。若e<e*,则工资水平w=1;若e≥e*,则工资水平w=2。
在此假设前提下,由于能力高的劳动者偏好e=e*;能力低的劳动者偏好e=0,我们可得:
2-k•e*>1-k•0
1-0>2-e*?圯1<e■<■
从雇员的角度而言,一个具有较高能力者会选择接受高级教育,从而向雇主传递一个高能力的信号,和低能力者区分开来,获得高工资;从雇主的角度而言,通过文凭的信息传递机制,雇主能正确地区分两类雇员,相信选择接受教育的就是高能力者,而对其支付高工资。然而,我国如今的研究生教育是:研究生入学人数大量增加,硕士研究生的数量不断增长,人才培养不能跟上扩招的步伐。这样的局面使得大学毕业生(潜在的雇员)在当初选择是否接受研究生教育的时候,面对的教育成本已经发生变化,研究生文凭的筛选功能实际上是降低了,高能力和低能力者面对的教育成本函数已经几近相同,在方程中为G■=e→ke。
这种情况下劳动者H和L偏好的都是e=e*。上面的激励-相容约束条件则可以写成:
2-k•e*>1-k•0
1-0<2-e*
此时是无解的,经济学含义是企业不能找到一个这样的教育门槛水平,让教育的信号作用对雇员的能力进行筛选,文凭的信号功能失效。可用图2表示这一过程。(图2)
(二)信号示意的混同均衡——信号传递模型。假设雇主拥有以下的概率信念:
1、如果求职者的教育水平低于y*(研究生学历),他一定是L型的工人,w=1。
2、如果求职者的教育水平高于y*,那么他是L型工人的概率为q,他是H型工人的概率为(1-q)。此时,w=2-q。
假设雇主之间为雇用工人展开竞争。上文1的信念意味着所有教育水平是y<y*的工人将获得w=1的工资;2的信念意味着所有拥有y>y*的人将获得w=2-q的工资。
假设y>y*的劳动力总数是N,雇主支付的工资总量是(2-q)N,这些工资将平均地支付给y>y*的人。
求职的工人先采取行动:由于y*,即研究生学历,它的获得比以前容易,扩招不断加大,实际的教育成本是降低的,将导致所有的工人都会选择y=y*的教育水平。对所有的工人而言,他们的决策标准都是:从y=y*获得的净收益≥从y=0获得的净收益;对L型工人而言,这就意味着w(y=y*)-CL(y*)≥w(y=0),即:2-q-y*≥1,1-q≥y*;对H型工人,这就相当于w(y=y*)-CH(y*)≥w (y=0);2-q-1/2y*,即1-q≥1/2y*。
注意在两个不等式里面,后面这个是多余的。因此,只要雇主的信念中前一个不等式1-q≥y*能够得到满足,L型和H型的求职者都会将教育水平选择在y=y*的教育水平上。这样的结果可以在图3中看出。(图3)
对于L型工人,由于不等式1-q≥y*成立,则可知b=1,a=2-q-y*,所以有a>b,所以选择y=y*;
对于H型工人,同理,b=1 c=2-q-1/2y*>1 ,所以c>b,所以也选择y=y*。
由此可见,两种类型的工人从自己的利益出发都会选择y=y*(即研究生学历)的信号示意水平。雇主则根据自己的信念付给每个工人2-q的工资。那么这样的信念是否被得到证实了呢?信念1是决不会发生偏差的,因为现在没有工人会把自己的教育水平选择在y<y*的位置。而信念2至少在教育水平是y=y*的求职人群中将是正确的,因为其中L型工人的比重正如雇主的预期是q。事实上,现在所有的求职者的教育水平都等于y*,所以在他们中间,L型工人的比重大小和在所有的求职人中进行随机抽样的检查结果相同。这样一来,雇主的信念又一次得到了证实,而且因为他们把工资全部设定成工人的平均生产率,所以雇主们将获得正常的期望利润。这时的均衡是混同的均衡,所有的工人将传递相同的信号——研究生学历,并得到相等的工资2-q。
(三)结论。在信号功能失效模型下,由于企业不能找到一个这样的教育门槛水平,让教育的信号作用对雇员的能力进行筛选,所以研究生文凭的信号功能失效。在混同均衡的模型下,所有的工人都将传递研究生文凭的信号,依然无法分辨高素质和低素质的求职者,虽然这时雇主的信念得到了证实,但信号传递已经变得完全没有意义。即使花费更大的成本有了研究生的学历,也无法区别于低素质者,于是理性的人们认识到了这一点,就不再追求更大的成本浪费了。
由此可知,研究生文凭在厂商中的信号传递有实效的趋向,虽然现实中的成本差异不是零,对研究生文凭的认可度高于本科生,但是研究生文凭对本科生和厂商的吸引力确实下降了。面对这种考研热潮下降的现象,也就不难理解了。
三、转型国家教育体制的转变
考研热潮的降温不禁使我们重新审视中国的教育体制。虽然人才教育的成功不是完全体现在高素质人才数量的增加,但是考研热潮的降温,必定会减少研究生人数,必然也会影响中国高新产业的发展。如何在这种研究生数量减少的情况下保证整体人才实力的稳步提升是教育体制改革的重点。
为此,对中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建议:其一,改革小学、中学教材,由科学家、教育家和企业家合作编写鼓励创新,培养有方法、能力、知识和人格的综合教材。其二,改革高考制度,取消知识性的分科考试,实行以测试能力、方法为主而非死记硬背知识为主的人文、数理的综合考试。高考出题要有杰出科学家参加,不能只由传统教育家主管。其三,大学实行双轨制,把研究型大学和教育型大学分开。将少数有研究基础的重点大学与现有的科学院重点研究所结合,升格为能和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竞争的研究生院。在研究型大学的基础教育部分,必须加强基本的人文、科学、经济和法制的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教育,将目前工匠式的大学基础教育保留在现有的教育型大学进行;后者也要鼓励学生阶段的创造发明。其四,考研制度的改革。将研究生的学习过程和实习过程交叉进行,有利于更好地从实践中汲取经验,总结问题,学以致用,并且多提供国内外交流的平台,使中国的研究生教育与国际接轨。其五,由民办公助的办法,建立新型的研究型大学和研究生院。在全世界招聘人才,实行研究人员的流动性和学生的淘汰制。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经济学院)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