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357期/金融/投资/正文

发布时间

2008/11/1

作者

□文/张 冲

浏览次数

1273 次

我国货币政策效应偏低原因及对策
  提要 近年来,作为我国中央银行的中国人民银行频繁地使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以实现国家宏观调控的各项目标,但就其效果而言仍有待改进。本文旨在分析我国货币政策效果不良的各种原因,以及各种改进政策的效果措施。
  关键词:货币政策;效果;改进
  中图分类号:F82 文献标识码:A
  一、金融市场不完善,利率未市场化
  完善的金融市场是货币政策以及财政政策传导和发生作用的重要条件,特别是我国金融自由化金融市场的发展极为迅速,在这种条件下,原有的市场管理原则已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发生这种变化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也会相应发生变化,所以必须对有关方面进行改革。
  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角度来看,主要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发展国债回购市场,建立国债回购的一级交易商制度,这不仅能完善我国的金融市场体系,而且还能为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提供交易场所与交易对象。
  2、加快商业信用票据化的步伐。实现企业间资金融通的票据化不仅有助于解决长期以来困扰我国的“三角债”问题,而且还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调控增加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3、发展资本市场,增加企业直接融资的比率,提高企业和居民户资金安排的利率敏感度。
  4、大力开发金融产品,鼓励和引导各种金融机构进行产品创新和有利市场化改革方向的制度创新。
  5、采取措施逐步实现利率市场化。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在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它对资金这种稀缺资源的配置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故常被用来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然而,在存贷款利率受到严格管制的条件下,利率的作用受到极大的限制。市场化的利率作为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重要条件从提高货币政策效应的角度上说,实行利率市场化是有益的。
  二、微观基础与市场经济不相容,导致货币政策效应偏低
  在市场经济中,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追求效用最大化的消费者和追求收益最大化(或风险最小化)的投资者构成了经济运行的微观基础。目前,我国各种经济主体尚未实现市场化或者尚未完全实现市场化。换言之,目前我国经济的微观基础与市场经济是不相容的或者说是不完全相容的。
  要提高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效应,就必须首先改善这种微观基础,具体包括:从宏观层次改革国有企业就是站在全局的高度对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重组和结构性调整。这需要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的退出机制,以全面收缩国有企业的经营战线,使其尽可能地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让位给比它具有更高效率的其他所有制企业。在传统国有企业经营体制下,由于预算的极度软约束,为了追求控制权的扩大,国有企业普遍存在无效率的规模扩张,在这种情况下它对贷款利率信号是极不敏感的。国有企业累积的风险可以转嫁给银行,银行最终又转嫁给国家。
  在这种微观基础上,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由于缺乏效率)都将无效。从这个意义上说,从宏观层次改革国有企业是提高财政货币政策效应的首要前提。而从微观层次改革国有企业是指对那些经战略性重组后保留下来的有存续必要的国有企业,按照其行业性质和对国家经济安全影响程度等方面的不同。分别建立适合他们各自特点的企业制度和企业经营机制。
  三、经济结构不合理
  对于货币政策而言,其效应的形成机理都是通过最初的政策变量的改变,进而经过该变量在一定经济结构内与其他变量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如果经济结构不合理,即使是适当的财政货币政策也不能发挥应有的效应。
  我国目前经济结构不合理突出表现在:第二产业的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同一类型的企业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第一产业现代化程度太低,劳动生产率低下。这些问题的存在,使社会总供求的结构错位,既抑制了有效需求,使得需求严重不足,又造成了大量的低效供给与无效供给,使供给相对过剩,亦即供给相对过剩与有效供给不足并存。在这种情况下,扩张需求仅依靠财政货币政策往往难以奏效,而必须通过调整结构、改善供求的结构性关系来实现。
  调整经济结构:一是要促进传统部门的产品升级换代;二是要治理低水平重复;三是要促进新兴产业部门的发展,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四是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提高第一产业的现代化水平;五是要减少对第三产业的准入障碍,向民间资本开放第三产业投资领域,形成有效竞争的格局,全面提高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和质量水平,以增加第三产业的有效供给。
  总之,只有在结构调整中,才能在形成新的供给(有效供给)的同时形成新的需求,使供求结构相衔接。
  四、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时有冲突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实现宏观调控目标的两大政策支柱。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具有各自不同的调节领域,并且在不同领域两者的调节各自有自己的优势和局限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单独使用各有利弊,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使用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这就要求政府在运用这两大政策调节宏观经济时,应根据各自特点和政策目标的需要灵活加以运用,使两大政策的效应相对于政策目标的需要是统一协调的,而不是相互矛盾和相互抵触的。合理配置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选取最优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工具组合达到调控经济的目标,是市场经济国家在宏观调控中所追求的,也是衡量经济市场化程度和政府驾驭宏观能力的重要标志。
  由于以上原因,我国的货币政策的效果一直不明显。因此,只有通过各种改革措施才能逐步实现货币政策的有效实行,并真正对宏观经济产生影响,实现宏观经济快速、健康、有序地发展。
(作者单位:山东经济学院财政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光弟.《中国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货币政策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1997.
[2]崔建军.《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51443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