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提要 内部控制制度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有关企业经营的失败、会计信息的失真、违法经营等情况,在很大程度上都可以归结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缺失或失效。因此,研究内部控制,对于改善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现状、保证会计信息质量、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保证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行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内部控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一、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现状
(一)对内部会计控制含义认识不足、意识淡薄。目前,有些企业对内部会计控制还存有很多误解,认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就是内部成本控制、内部财务会计信息准确性及资产安全性与完整性控制、内部监督等;甚至有些企业还未意识到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性,认为单位领导说了算,会计部门也没有将内部会计控制作为自己的一项职能来认识,认为有无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无所谓,不仅影响了会计控制效果的发展,从而也难以对经济业务活动进行有效的控制。
(二)内部会计控制的薄弱环节。一个设计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应该能够在岗位的合理设置及其职责合理划分的基础上,起到约束企业内部所有人员的作用,并能覆盖企业业务的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环节。而在实际执行中,由于人为地减少会计岗位作业或逆控操作,有的企业会计控制薄弱到甚至将支付款项所需的全部印章及相关票据都交由一人保管,致使单位内部会计控制走样变形,失去了应有的权威性。这种薄弱的会计控制状况不但给会计信息质量带来很大隐患,同时还导致了一系列经济犯罪案件的发生。
(三)内部会计控制弱化的表现。根据内部会计控制的定义,其弱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会计对企业经营影响方面。当前,我国相当一部分企业会计控制基础薄弱,会计秩序相当混乱。混乱的会计秩序客观上给会计信息质量带来了巨大的隐患。二是会计信息质量方面。从目前会计信息整体质量状况来看,内部会计控制在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方面的作用相当弱化。
二、形成会计控制现状的成因
(一)内部控制体系不够健全完善。健全的规章制度和完善的操作流程,是内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有效地防范风险。遗憾的是,在不少企业中由于人员变动频繁,内部控制或流于形式,或极不完善,导致了许多问题的出现。
1、缺乏科学性和连贯性,难以发挥应有的功效。目前,我国有些企业虽然也建立了相关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但从总体上来看,仍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一是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组织不健全,把执行业务规章制度完全等于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二是偏重事后控制。导致会计信息与业务信息经常存在差异,会计信息严重滞后于业务信息,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实时性、有效性和相关性。三是“重钱、轻物”。有些企业仍存在重钱财等有形资源控制的现象,缺乏对企业员工素质的培养和控制,尤其是对管理人员的牵制控制,致使损失相当严重。
2、执行与监督、检查不力,考核、奖惩力度不够。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执行、检查流于形式,稽核的范围有限,以偏概全、以点代面,缺乏完整性和全面性;有的企业虽然也设有一些奖惩制度,但制度的设计缺乏检查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并且没有完全制度化;执行的好坏也缺乏一个赏罚有度的奖惩制度。加之没有设立相应的检查、考核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实施情况的得力机构,从而削弱了员工执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自觉性和警觉性。
3、会计人员监督不力,财务控制存在漏洞。内部会计管理制度是一项行之有效的内部监督管理制度,也是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会计工作中存在的假账泛滥、信息失真、秩序混乱等问题较为严重。有些单位的会计人员素质不高,无视财经纪律,或在领导的授意、指使或强令下,账外设账、弄虚作假、篡改账目、编造虚假会计报表,导致报告严重失真;有的单位负责人私自对外投资,收益不入账,中饱私囊;有的企业甚至发生负责人携巨额公款外逃的现象。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失控难辞其咎。
(二)治理矛盾是会计控制弱化的根本原因。在公司治理的委托代理机制下,会计控制担负着连接所有者和经营者的桥梁作用。而事实上,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存在着目标不一致、信息不对称、激励不相容等矛盾。所有者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但他却不能直接进行经营管理企业,而只能通过会计信息“间接”控制。而经营者是一个“理性的经济人”,是事实上的会计控制主体,直接控制着会计信息的生成和利用,以实现其“个人价值”为目标,利用信息占有上的优势,为了个人目的会将会计作为其欺骗所有者和隐瞒经营事实的工具。这种矛盾在实践中产生的后果,就是通过弱化会计控制来实现的,从而产生了会计控制的实际弱化。由此可见,会计控制的实际弱化问题决不单单是个管理问题,它的根源还在于公司治理矛盾上,公司治理矛盾的客观存在是内部会计控制弱化的根本原因。
三、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基础建设。内部会计控制的基础主要包括:完善的内部牵制制衡机制,完善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会计报告的处理程序,完善有效的预算管理,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和完善的内部报告制度等。内部会计控制的基础建设是实施内部会计控制的首要工作,当前我国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基础十分薄弱。因此,首先要分析重点控制环节,完善会计核算程序。完善的会计核算体系、核算程序是内部控制系统的中心。要注重充分发挥计算机优势,强化科技控制约束力;其次要建立一整套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建立风险测定机制。
(二)加大内部会计控制制度重要性的宣传力度,提高企业领导对内部会计控制管理的重视程度。企业员工尤其是高层管理人员的态度及他们对内部会计控制的管理,事实上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一方面要强化企业领导的会计法规意识,使之自觉遵守法律规定;另一方面要建立内部会计控制管理领导责任制,将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管理的好坏与主要领导的政绩、业绩考核结合起来,一级抓一级,层层负责,将内部会计控制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三)充分发挥财政部门的作用。财政部门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中,应充当基本内控制度制定者和裁判者角色,发挥引导、督查和处罚三大作用。
1、制定基本内控制度。内控制度,简单地讲,是指在一个单位内部,每一个岗位、每一个个人,乃至每一个环节,部要有明确的权利和责任,这些权利和责任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这样一个制度系统,其核心是控制,核心系统就是会计控制系统,其基本功能是“防假”和“效益”。因此,中央财政部不可能制定适用于成千上万个单位千差万别的内控制度,也不可能制定包括一个单位人、财、物、供、产、销方方面面在内的内控制度,只能制定具有普遍意义的内控制度,只能制定与经济运行直接相关的那些方面的内控制度,或称基本内控制度。
2、分类引导、重点督查、严格处罚。由于不同经济性质、不同组织形式、不同经营规模的单位,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上存在差异。因此,财政部门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中应区别对待,实行分类指导、重点督查、严格处罚。一类是国有及国家控股的大中型企事业单位、财政供给单位,对此应当实行重点引导、重点监督检查、严格处罚办法;另一类是国家没有控股的上市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大中型的外资企业及民营企业、小型国有企业,对此应实行一般引导、重点抽查、严格处罚;第三类是小型的外资、民营等企业,应实行适当放开、重点抽查和严格处罚的办法。
(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