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358期/经济/产业/正文

发布时间

2008/12/1

作者

□文/韦兰幸 张婧婧

浏览次数

679 次

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流动性过剩”
  提要 人口转变带来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为我国经济增长带来了潜在的人口红利。但同时由于人口转变通过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对我国居民储蓄与消费也产生了影响,进而使我国的流动性剩过问题更加严峻。
  关键词:人口转变;人口红利;流动性过剩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所谓流动性过剩,简单地说,就是货币当局货币发行过多,货币量增长过快,银行机构资金来源充沛,居民储蓄增加迅速,这些多余的资金需要寻找投资出路,于是就有了投资(经济)过热现象,以及通货膨胀危险。在宏观层面上,它表现为货币增长率超过增长率,储蓄率高于投资率;就银行系统而言,则表现为存款增速大大快于贷款增速。与“流动性过剩”相伴而生的是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凸显“三过”,即投资增长过快、货币信贷投放过多、外贸顺差过大。流动性过剩导致的结果,首先是大量的资金追逐房地产、基础资源和各种金融资产,形成资产价格的快速上涨。而上游资源价格的上升,必然会推动下游消费品价格的上升。如果在一些因素的刺激下,部分流动性开始追逐消费品,就会引起物价较快上涨。流动性过剩容易引发经济过热、产生经济泡沫。本文主要从人口转变的角度,分析人口红利对我国流动性剩余的影响。
  一、人口红利的产生
  人口转变,简单地说就是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具体地说,是指由于人口出生率、死亡率,以及由二者决定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变动导致的人口增长类型的变化,人口转变会导致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我国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后,人口过快增长势头得到了有效控制。到1998年以后,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降至10‰以下。与此同时,人口的年龄构成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少年儿童人口比重逐步下降,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上升,而老年人口比重在较长的时间提高并不很快。
  在出生率总体上降至较低水平,死亡率已很低的时候,会形成一个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人口年龄结构,也就是少年儿童人口和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在一个时期内都呈现较低的水平,并且这个时期在人口进入高龄社会之前,会持续很长时间。总人口“中间大,两头小”的人口年龄结构,使得劳动力供给充足,而且社会负担相对较轻,对社会经济发展十分有利,出现人口红利期。
  二、人口红利对流动性过剩的影响
  导致流动性过剩深层次原因是我国内部实体经济的不平衡。我国经济高储蓄、高投资、产能过剩和低消费并存的特点导致了高放贷,高投资形成的过剩产能只能通过对外出口来释放,也就形成了不断扩大的国际收支顺差,而不断增长的外汇储备又转化为不断投放的基础货币,最终演化成实体经济中的流动性过剩。人口红利对流动性过剩的影响主要通过加剧高储蓄、低消费、内需不足的经济形势,进而影响流动性剩余。
  (一)人口消费性下降和生产性的上升。在人口红利期,劳动年龄人口的经济负担不断减轻,国民收入中用于消费支出的部分相对减少,由此形成了消费性下降,生产性上升的人口结构。加上由于人口老龄化的高峰尚未到来,社会保障支出负担轻,使得财富积累的速度比较快。一方面这有利于加快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人口消费性下降和生产性上升,具有抵消消费规模扩大、消费率提高的现实可能性。此外,还会恶化我国内需不足,再加上投资旺盛、经济高速增长,就会产生内生性出口。所谓内生性出口,就是出口不是源于外部世界的需求,而是因为出口国的需求不足、生产过剩。更为重要的是我国缺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品牌。我国的出口(贸易)不得不采取了以加工贸易为主的贸易模式,而加工贸易在本质上就是一种顺差贸易,所以在我国国际收支的经常项目下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大量的顺差,流动性过剩在所难免。
  (二)提高储蓄率,降低消费,导致内需不足,进而引发流动性过剩
  1、提高储蓄率。从1970年开始,我国储蓄率保持了稳定的上升态势,在八十年代,我国储蓄率在平均35%左右,到九十年代上升到平均在40%左右。图1给出了1978~2006年少儿抚养比、老年抚养比、社会总抚养比和储蓄率的变化趋势。少儿抚养比和社会抚养比呈下降趋势,老年抚养比变化不大,储蓄率则为明显的上升趋势。研究表明,改革以来总抚养比下降对中国储蓄率的贡献大约在5%左右。Leff利用1964年74个国家截面资料研究发现,人均收入水平、经济增长速度、少儿抚养比、老年抚养比、总抚养比对国民储蓄率均有显著影响。王德文,蔡昉利用Leff模型来检验改革以来中国人口抚养比对储蓄的影响,也得出一致的结论:1982~2002年总抚养比下降幅度为33.13%,其中来自少儿抚养比下降的贡献份额为117.12%,来自老年抚养比上升的贡献份额为-17.12%;这样,少儿抚养比下降对储蓄率的贡献率为6.10%,老年抚养比上升对储蓄率的贡献率为-0.19%。(图1)
  人口红利期,总人口中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大,那么这部分人口的个人储蓄之和将有助于提高储蓄率。同时,劳动年龄人口的抚养比相对较低,他们所承担的抚育和赡养等经济负担较轻,从而减少了家庭支出,提高了家庭储蓄的比例。而且在人口红利期过后,我们将迎来人口负债期。在人口负债期,少年儿童数量下降的速度会快于老年人口增长的速度,少年儿童数量在继续减少的同时,老年人口数量则快速增加,使得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占较大比重。由于老年抚养比的上升速度大大快于少儿抚养比的下降速度,总抚养比上升较快,老龄化问题突出,家庭用于抚养老人的支出将增大。加上由于目前我国的医疗制度和保险制度还不完善,大部分人退休之后将有大量的医疗和生活消费,即退休之后负储蓄在我国是非常普遍的,那么人们现在就不得不大量储蓄以备未来生活的需要,即进行大量的预防性储蓄。所以,对未来即将来临的人口负债的考虑,人们也会将增加现今阶段的储蓄。
  2、降低消费,加剧内需不足。我国的消费水平与世界水平相比差距很大,2005年我国的消费率水平为52.1%,世界低收入国家为79.7%,中低收入国家为72.8%,中等收入的国家为71.7%,我国的消费率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明显低于发展中国家水平。
  人口转变通过人口增长、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影响经济规模、最终消费和劳动生产率,进而影响消费率。
  (1)人口转变与经济规模或总量的关系:
  GDP=■×N×■=■×N×e (1)
  式中,L表示劳动力数量,N表示人口数量,■表示劳动力数量占总人口的比重,■表示每个劳动力人口创造的GDP,即劳动生产率,用e表示。(1)式表示年龄结构(■)、人口总量(N)和劳动生产率■与GDP的关系。不仅如此,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会对劳动生产率产生影响。
  (2)人口转变和消费需求的关系:
  Cf=N×(1+n)×■×(1+■) (2)
  式中,Cf表示最终消费额,它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表示消费水平,■表示消费水平提高率,n表示人口增长率。该式从动态角度描述了消费需求量的决定,即消费水平及其增长速度、人口增长速度和原有的人口规模共同决定消费需求。
  (3)人口转变和消费率。消费率是最终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
  Cr=■ (3)
  Cr表示最终消费率,GDP表示用支出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
  将(1)式和(2)式代入(3)式有:
  Cr=■ (4)
  (4)式表示人口规模N、人口增长率n、消费水平提高率■、GDP与消费率的关系。人口规模大、增长速度快,以及消费水平高、提高速度快,倾向于提高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消费率;相反,人口增长速度的下降和经济增长速度的加快对消费率的提高很不利。我国在人口红利期内表现出来的是人口增长速度的下降和经济的加快增长,对消费率的提高具有抑制作用。
  三、结论
  人口转变为我国经济增长带来的推动作用,带来了经济发展的人口红利,但同时也使得我国流动性过剩情况加剧。在享受人口红利的同时,我们应该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由于人口转变带来的高储蓄、低消费、内需不足的经济形势,制定一定的弱化流动性过剩的措施,应对人口转变产生的影响。如通过一系列货币、财政等手段暂时缓解流动性过剩的问题。运用政府短期债券吸收过多的流动性,将过多的外汇储备运用出去,灵活地运用货币政策工具等,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能;改变信贷投向结构,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和个人信贷市场。通过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规范金融生态秩序,强化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以保护债权为中心的规范有序的社会法律和信用环境,消化中国持续增长的国民储蓄;完善我国的社会医疗和养老保险体制,以减少人们的预防性储蓄,降低居民储蓄率;完善消费者权利保护体系,建立多种消费渠道,鼓励人们多消费,增加政府消费等以扩大内需提高我国的消费率等,减少流动性过剩,使得我国的金融市场健康地发展,稳定金融体系,进而使得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5976800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