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提要 本文首先从农民消费与农村市场需求等角度阐述当前农村消费市场疲软对河南经济发展的负面效应,揭示了开拓农村市场的重要意义;其次从理论与实证两个方面分析影响农民消费水平的因素;最后在对以上进行总结性述评的前提下,提出了提高河南农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民消费;不确定性;影响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6.1 文献标识码:A
截至2007年底,河南农业人口数为7,643万,占全省人口总量9,768万的78.25%,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消费增长在促进河南农村市场发展、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引导经济结构转型、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从改革以来,河南国民经济增长和农民消费变化,可以发现其相互之间具有高度相关的连动性。但是,河南农民消费尽管一直在增长,但与GDP和城镇居民平均每人消费支出增速相比增长缓慢,农民居民平均支出/城镇居民平均支出逐年走低,农民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从1995年后迅速走低,说明河南农民有效需求不足,农民消费水平低已成为直接影响扩大内需、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制约因素。如何开拓农村市场,促进工业生产进入良性循环,进而拉动河南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已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因此,深入研究分析目前河南农民消费不足的深层次原因并探讨可行的对策,以提升农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无疑对促进河南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河南农民消费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消费的因素不仅有经济因素,还有农民非经济因素。
(一)影响河南农民消费需求的经济因素
1、农民收入的影响。收入是影响农民消费最重要的经济因素。因为农民的收入是形成有支付能力的消费需求的现实基础。消费需求的实现便形成消费结构。因而,居于农民收入的高低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他们消费的数量和质量,从而决定了消费结构的特点,我们利用1980~2006年河南农村居民消费与收入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两者的相关系数高达0.995,说明河南农村居民的收入与消费显著相关,收入是影响消费最重要因素。
2、消费倾向对消费的影响。从总体趋势上看,改革开放以来,河南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即每元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重,呈下降趋势,由1980年的0.7482下降到2005年的0.4985,下降了33.4%。统计分析数据表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农民消费倾向还一直保持在0.85以上,但从1997年开始,农民消费倾向下降到了0.8以下。平均消费倾向的下降,意味着河南农村居民消费意愿降低,而储蓄意愿增强。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农民面临自然、市场、制度等方面的诸多不确定性,影响了农民的消费。农民面临多重不确定性,扩大消费顾虑多。河南农民“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尚未根本扭转,农民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还不强,加之农村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制度改革还不到位,由此产生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制约了农村消费的扩大。
(二)影响农民消费结构的非经济因素
1、社会因素的影响。不同的社会阶层具有不同收入水平和生活方式,因而在消费水平、消费结构上表现出不同。一个社会的阶层构成将对宏观消费结构产生影响。通常,高收入的人具有较高的储蓄倾向,低收入的人具有较高的消费倾向,改变社会收入的分配状况,将会改变社会总的消费、储蓄倾向。不同的社会阶层,其消费结构常有差异。
2、家庭因素的影响。首先,家庭结构影响农民的消费。现阶段的河南农村,既有几代同堂的大家庭,也有核心家庭,就平均消费水平而言,核心家庭要高于大家庭。从总趋势看,由于河南农村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家庭规模呈缩小趋势,家庭人均消费能力有较大提高。其次,家庭成员的素质和家庭化经营状况制约农民的消费。河南农村人口的素质差别较大,既有接受过初中以上教育的“文化型”农民,也有从未上过学或小学以下的文盲、准文盲农民;既有走南闯北务工而见多识广的农民,也有足不出乡孤陋寡闻的农民。
3、文化因素对消费结构的影响。消费不仅是一个经济过程,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消费是经济与文化的重要融合点,是经济文化一体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既是消费的对象,同时又对消费行为、消费方式与消费结构的变化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河南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许多传统文化习俗对居民的消费结构的影响尤为明显,从而在饮食、服饰、婚丧、社会信仰等方面表现出潜移默化的作用,进而会影响他们的消费选择和购买行为。
4、社会消费心理对消费结构的影响。虽然每个消费者的心理都不尽相同、千差万别,但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下,整个消费者群体会表现出某些趋同性,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的消费结构。比如从众心理,在现实的购买行为中,由于对很多消费品的评价很难有客观的标准。因此,人们的消费行为很容易受到别人的意见和行为的影响。当市场商品数量不足和花色品种单调,消费者选择余地较小时,更容易产生从众行为,出现大面积的商品抢购现象。
5、人口结构对消费的影响。从理论上讲,人口结构老龄化,年轻人的生活负担加重,无论老年人还是年轻人都更愿意储蓄,以增加各种抗风险(如老人生病)的能力,消费意向趋低,导致居民平均消费倾向降低。通过将河南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与农村人口的老少比(65岁以上老年人口与0~14岁人口之比)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随着人口结构的逐渐老龄化,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趋于降低,老少比每上升1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下降0.4%。
二、启动河南农民消费需求的对策
结合上述问题,本文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对策,具体如下:
(一)转变“重城市、轻农村”的思想,大力启动农村消费,拓宽农民就业门路。现阶段,河南农村市场所潜在的巨大商机与难以启动的种种现实说明,要想迅速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就必须贴近农民、贴近实际,有的放矢。要克服“一切从城市出发的毛病”,深入农村搞好市场调研,结合农民消费特点,开发研制适销对路的产品。充分发挥河南劳动力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创造河南劳务品牌。据统计,2006年河南劳务输出规模和收入已位居全国第一,劳务输出收入占全省农民人均收入的43%,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727元,而农村劳动力的全年就业时间平均只有9个月。例如,位于河南中部的许昌市,全年长期在外及季节性在外打工人数达162万人次,全年劳务总收入达97亿元,人均劳务收入达6,000元,大大提升了农民的消费能力。因此,就需要落实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补贴,以县、乡镇为重点建立健全劳务输出服务体系。
(二)稳定农民收入预期,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消费水平。近几年来,河南居民收入虽然逐年提高,但总体收入水平仍然偏低。增加消费需求的着力点一定要放在增加农村居民收入上,这样才会使增加消费需求成为可能。一方面调整农业组织结构,促进农业产业化,提高农民收入作为扩大内需的着力点。在河南许多农业大县,人们却没有很好地把握住市场的导向作用,近年来,反而出现了诸如农产品普遍“卖难”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三农”问题,如素有“豫北粮仓”之称的滑县,其粮食人均生产量比河南平均水平高27.7%,但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全省平均水平低8.1%,也就是说其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并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较大幅度地提高农民务农的收入,必须依靠制度创新,调整农业组织结构,逐步改变河南农民个体小生产者孤立而分散的生产组织形式,从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促进农业的产业化;另一方面依靠结构调整生产适销对路的农产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同时把发展特色农业作为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重点,把优势农产品做大做强,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通过财政职能,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目前,不少农村基础设施仍不完善,影响了农民的生活质量,阻碍了农民对商品的消费需求。如,缺电、缺水、电视信号不强阻碍了家电商品在农村的快速普及,很多农村地区存在着电网老化、电压不稳定、电价高的问题;很多乡村尚没有安装广播电视接收装置,电视信号微弱,甚至收不到电视节目;还有很多乡村不通公路或路况极差,造成工业品下乡、农副产品进城难的局面。
(四)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河南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且多数老年人基本都和子女分立炉灶,受子女赡养的幅度越来越低,主要靠以前的积蓄来度过晚年生活。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覆盖面虽然很高,但对农民医疗支出的报销额却十分有限,且对看病的地点、用药目录、报销时间等限制较多,很不方便。农民的看病支出绝大部分依然要由自己掏腰包。因此,如果农村社会保障及福利体系完善,农民就可以减少储蓄,增加即期消费。因此,加快建立健全一套适宜于农村居民的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使得农村居民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不确定性事件做到心里有底,自然就可以有效地刺激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
(五)积极探索适应农民消费方式转变的农村市场流通体系。要促进农村消费,一要改善农村销售环境;二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大生产方式,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创造继个体生产、农村合作社、土地承包责任制之后的新的发展模式,归根到底是要通过改变农业自身生产组织方式来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创新流通渠道,完善商品销售和管理服务,企业应深入农村市场进行市场调查和研究,了解农民的需求特点,考虑农村消费环境,确定产品在农村的市场定位。
(作者单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建民,欧阳俊,靳云汇.中国居民消费行为的理性预期检验[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11).
[2]赵航,赵可心,李子奈.个人消费行为模型分析[J].长春邮电学院学报,2000,(3).
[3]吴亚平.河南省农民消费倾向缘何低于城市居民[J].经济研究参考,2004,(72).
[4]刘兆博.当代农民消费行为研究[J].财经科学,2006,(2).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