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358期/经济/产业/正文

发布时间

2008/12/1

作者

□文/王 斌 王 勤

浏览次数

612 次

发展特色农业 促进农户增收
  提要 南充是我国主要蚕丝生产基地,该市文峰镇栽桑养蚕历史悠久,在南充地区已形成较大规模,当地通过栽桑养蚕顺利实现了农民增收的目标,新农村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在未来的发展模式上,应以国家“东桑西移”为契机,坚持以蚕桑产业为主体,不断延伸产业链条;以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和发展乡村旅游为两翼、大力促进农户增收的原则,更好地促进当地蚕桑产业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蚕桑产业;产业链条;农户增收
中图分类号:F303.3 文献标识码:A
  发展特色农业是四川地区农业经济进步的重要选择,也是构建现代农业体系的重要环节。特色农业就是人们立足于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环境优势和技术优势,根据市场需要和社会需要发展起来的具有一定规模的高效农业。在四川新农村建设中,发展特色农业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现实选择。四川确定了突出“特色农业”的战略思路,以本省发达经济带为示范点,带动农业经济的全面飞跃,不断巩固四川在全国农业经济中的领先地位。四川省在全国处于绝对领先地位的特色农产品包括:“两高双底”油菜、中药材、蚕桑、特色品牌杂粮、茶叶、水果等。本文在调查研究基础上,通过对四川省南充市文峰镇桑蚕产业的实地调研,对该地区桑蚕产业发展现状、产业优势、存在的问题及不足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解决机制,对于相关部门统筹规划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文峰镇桑蚕产业发展现状
  南充市文峰镇位于嘉陵江畔,幅员面积28.57km2,辖11个行政村,共计18,882人,现有密植桑园13,000亩(1亩≈667m2,下同)。文峰镇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的蚕桑生产条件及传统的兴桑养蚕技术,使桑蚕生产享有盛誉。2007年以来,该镇党委、政府提出“提升蚕桑品质,建设优质万担茧乡镇;做大蚕桑产业,构建新农村经济支撑”的发展目标,以蚕桑产业为龙头,大力实施特色农业富民战略,全镇经济社会迈上新的台阶。2007年全镇养蚕户达到3,000余户,发种15,000余张,产茧60多万公斤,全镇全年实现蚕桑产值1,200余万元,占蚕农年总收入的50%以上,户均增收3,000多元。预计在2008年,全镇发种量将达到20,000张,而到2010年,全镇发种将突破30,000张,产茧1,350吨,实现产值2,200万元,养蚕农户人均蚕桑收入可达到6,500元。
  二、文峰镇发展桑蚕产业的优势
  1、良好的地理环境。文峰镇属浅丘地区,以渭钟沱村为例,该村则属于平坝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水源充足,土地平坦,土质肥沃。年平均气温在17.5℃,年降水量1,010mm,日照1,292小时,无霜期314天。成土母质多属紫色砂泥岩风化物。又靠近嘉陵江,有充分的水源保证。这些条件有利于栽桑养蚕。
  2、悠久的养蚕历史,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文峰镇种桑养蚕历史悠久,由于技术的上传下带,蚕农对养蚕的技术掌握比较到位,而该镇总人口18,882人,其中农业人口占95%以上,加之当地工业不发达,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就成为了发展桑蚕这种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势,合理利用富余劳动力,促进富余劳动力就地解决就业,实现蚕桑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人力支持。
  3、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优惠的政策支撑。根据蚕业发展的规律,蚕业最终将会从经济发达地区向经济欠发达地区转移,全国“东桑西移”已是大势所趋。“十五”期间全国“东桑西移”速度加快,西部地区蚕茧产量占全国的比重已由期初的27%上升到期末的50%。国家已将“东桑西移”列入议事日程,陆续出台政策推进“东桑西移”。加之国家日益重视“三农”特别是农业的基础地位,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规划,在乡村发展特色产业上的优惠政策,是文峰大力推进桑蚕产业发展的难得的历史机遇。
  三、现有问题
  1、人均耕地面积少,养蚕规模小,导致经济效益偏低。文峰镇人均土地不到0.5亩,年均养蚕不足1张,规模化水平不高。因此,当地蚕桑发展长期来坚持“小桑园、四边桑、间作桑”三结合的栽桑模式,这是该地发展蚕业的优势和特点,但也因此形成了零星分散、规模小的产业格局。尽管养蚕与种植粮食相比,每亩地可增收1,500元,但由于人均土地少,养蚕的经济效益难以凸显。
  2、致富门路单一,空余时间未能得到充分利用。当地农户主要依靠种桑养蚕为主要经济来源,而在实际中,养桑真正花费的时间比较少(以充分利用时间为例,充分利用时间养春蚕、夏蚕、秋蚕、晚秋蚕、晚晚秋蚕也不超过五个月),其他时间主要被浪费掉,未能有效利用空余时间增收致富。
  3、蚕茧价格波动性较大,农民收入不稳定
  (1)蚕茧价格受市场需求因素影响波动幅度大。以近两年为例,2006年该镇蚕茧平均价格为25元∕kg,而到了2007年,由于市场价格波动,蚕茧平均价格陡然下跌为12元∕kg,跌幅达50%以上,严重损害蚕农利益,挫伤蚕农养蚕积极性,导致当时甚至出现个别农户砍桑毁蚕的现象。
  (2)个别蚕站收种压价,损害蚕农利益。除了市场波动影响以外,个别蚕站在收购蚕农蚕茧的时候,不按政府保护价进行收购,故意压低收购价格,低买高卖,从中谋利,也损害了蚕农的正当利益。加之价钱未能及时落实到蚕农手中,导致蚕农怨气大,大量砍挖桑树,造成有桑挖成无桑而不养蚕,有桑叶的情愿让其烂掉也不愿养蚕的局面。
  (3)已有资源利用程度较低,待开发价值较高。第一,种蚕养桑程度低,经济来源以初级收入为主。该地农户种桑养蚕主要是以出卖蚕茧为主要收入来源,销售渠道单一,销售产品初级,科技含量不高,导致收入水平不高;第二,土地利用程度低,价值未能完全体现。当地部分桑园在种植方面单一种植桑树,而由于桑树主要占用土地表面70cm以上空间,且根据其生长周期习性出现光枝生长周期,因此,在地面较低层空间和在桑树枯枝时,丰富的土地、阳光资源浪费现象较为严重,土地价值未能完全体现;第三,旅游资源挖掘不深,开发潜力有待提升。近几年,在南充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文峰镇结合濒临嘉陵江的特殊地理优势和悠久的种桑养蚕历史和日益扩大的桑园规模为契机,着力发展乡村农家旅游,大力打造千年绸都第一坊旅游景区,带动周围农户开办“蚕家乐”致富。但由于千年绸都第一坊的开发利用不够充分,对外吸引力较低,通过旅游增加农户收入的可能性较低。
  四、解决机制
  总体思路是:以蚕桑产业为主体,不断延伸产业链条;以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和发展乡村旅游为两翼,大力促进农户增收。
  (一)以蚕桑产业为主体,不断延伸产业链条
  1、整合有限资源,扩大种植效益。尽管和单纯种粮相比,种桑养蚕的收入亩均高1,500元左右,但由于该地的人均土地面积少,故比较效益难以实现。应整合有限的土地资源,引进公司,农户以自家土地入股,以公司职工模式返聘回土地上工作。公司出资进行蚕种发放,桑树种植技术支持,蚕农出劳,进行规模化种植,提高经济效益。
  2、出台政府价格政策,防止人为因素导致“蚕贱伤农”。市场供需变化引起的价格波动是市场规律的金科玉律,而由于人为因素导致“蚕贱伤农”则是应该引起重视。在每年,政府或相关职能部门要用好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出台响应蚕茧收购价格,并且着重检查基层蚕站等机构收购蚕茧时政策落实情况,防止人为因素导致“蚕贱伤农”,切实保障蚕农利益。
  3、延伸桑树产业链条,扩大收入来源。对于桑树的利用,当地农户还只是停留在采摘桑叶喂蚕的阶段,未能充分认识桑树的其他用途。要加大科技攻关,探究桑树的其他用途,延伸桑树产业链条,挖掘桑树潜在价值。第一,加强桑枝开发利用。该镇每年剪下的桑树枝条估计在6,000吨左右,过去白白烧掉,不仅浪费了资源还造成环境污染。自2007年9月引进南充大地菌业有限公司,开展回收桑枝生产桑枝食用菌,由蚕农向公司提供桑枝,公司向蚕农提供蚕种负责技术指导和产品回收,经初步测算,待项目形成规模后,该将达到年产值达2,000万元,可为蚕农增收500余万元,真正做到化废为宝;第二,加强蚕桑系列产品开发利用。加强蚕桑系列产品开发利用,开发天然丝棉被、丝绸服装、桑葚酒、桑叶茶、桑叶枕等系列产品,利用桑枝提取桑皮纤维,开发桑枝地板等延伸产业链,以桑叶枕为例,以目前0.35元∕kg的桑叶收购价开发桑叶枕,对于桑农而言则又是一笔可观收入。
  (二)发展间作农业,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利用现有的万余亩桑园间隙地,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引导和支持蚕农发展桑园间作折耳根、冬菜、花生等经济作物,大力推行桑园养殖。如今,该镇折耳根产量在南充的市场份额占到全市的40%,桑园间作经济作物面积达到6,000余亩,预计可达到亩桑增收300余元。
  (三)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实现富余劳动力就地就业。以千年绸都第一坊为载体,以蚕桑文化为特色,全力打造南充乃至川东北地区精品乡村旅游路线。
  1、引进公司开发打造,丰富观光景点。(1)利用濒临嘉陵江的优势,着力打造江心一日游。和上游南充港码头协商,开展江心一日游。从南充港乘船顺流而下,沿途欣赏江边两岸优美的自然风光后,在绸都码头上岸,品蚕家饭,喝蚕家酒,感受蚕桑文化,这样,在周末可以悠闲度过假日。(2)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向上争取南充丝绸历史文化博物馆落户文峰,设立丝绸文化主题公园等,完善基础设施,丰富设施内涵。(3)打造特色乡村游看点。结合乡村风景特色,全力打造乡村游看点,如利用绸都江边仿古栈道一带空地草坪,开辟专区,饲养水牛,让游人在游乐之余欣赏具有农家风景的水牛嬉戏;引进马匹供游人乘玩,让人感受小草原风情;开办垂钓,使游人有充足的休闲去处。
  2、发掘特色文化资源,吸引游人。该地有上千年的种桑养蚕历史,然而在整个景区除了桑园和陈列馆之外很难感受到桑蚕文化,即使在陈列馆也是很少发挥文化展览作用。因此,要大力发掘当地独特的文化底蕴,吸引游人。以蚕桑展览馆为中心,加强当地丝绸文化珍品展示,借助南充荣膺“中国绸都”桂冠,每两年春季举办中国绸都?南充丝绸文化节。以节日为契机,在桑园间重现蚕桑姑娘歌唱采桑情景,在相关景点重现缫丝、手工刺绣情景等,让游人在欣赏农家景色的同时感受传统的蚕桑文化。
  3、提高蚕家乐服务质量,打造休闲场所。通过开展星级蚕家乐评比活动,量化细节,从整体上提升所有蚕家乐的形象,为游人打造良好的休闲娱乐场所。
  综上,坚持以国家“东桑西移”为契机,坚持以蚕桑产业为主体,不断延伸产业链条;以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和发展乡村旅游为两翼、大力促进农户增收的原则,更好地促进当地蚕桑产业的发展,一定会实现南充市文峰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作者单位:四川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47794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