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358期/管理/制度/正文

发布时间

2008/12/1

作者

□文/孙昌增

浏览次数

608 次

和谐社会与和谐人才环境
  提要 人才的发展依赖于各种外部环境,在和谐社会中正确认识构建和谐社会和和谐人才环境的关系,有利于建立适合人才成长和发展的良好环境。
  关键词:和谐社会;人才环境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才的竞争已经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决胜因素,而人才的发展任何时候都不是孤立的,它受制于各种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在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构建和谐人才环境,需要树立一种和谐的管理理念,把人才环境放在系统中来考查。
  一、和谐社会为构建和谐人才环境提供了有利条件
  1、和谐社会为和谐人才环境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孟子也说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些都是我国古代思想家对和谐思想的经典表述。构建和谐人才环境是围绕着“人”来进行的,其目的就是谋求人与事的合理配置、因事求才、因才施用、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充分发挥每个社会人的聪明与才智,为社会多做贡献。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就必须创造有利于人才发挥作用的机制,创造人全面发展的社会环境。在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时,还要努力营造良好的人文与社会环境,让“近者悦,远者来”,形成宽松、民主、和谐的社会氛围。“筑巢引凤,有凤来仪”,这是和谐社会带来的好处之一。
  2、和谐社会有利于和谐人才环境的优化。和谐社会是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人人可以干事,人人能够干事,人人干得成事。人才可以在尊重他人合法权益的前提下,实现自己的权利,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自己诚实合法的劳动,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质,最终达到自我价值实现的目的。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成为人们的共识,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进发,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全社会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风尚。
  3、和谐社会为和谐人才环境提供了机制和政策保障。和谐社会是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安定团结的社会。人才环境优化的保障机制在这里充分得到体现。目前,要加大人才的社会保障力度,全面落实和完善各类人才的医疗、养老、失业、工伤、生育等方面的保险;对引进人才,特别是有突出贡献的人才实行倾斜照顾政策,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以留住人才;规范市场秩序,逐步建立起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流动、争议仲裁等方面的政策和法律法规,按市场规律办事;完善人才开发的投入机制,资助高新技术产业培养、补足紧缺人才的缺口。
  二、和谐的人才环境是和谐社会的前提和目标
  1、和谐的人才环境是和谐社会的起点和归宿。构建和谐的人才环境是社会经济良性运行、协调发展的起点和归宿,是强国之路和富国之本。我们要实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配置与管理好人才,发挥人才的主体作用,力争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使得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
  2、和谐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取决于和谐的人才环境。和谐的人才环境是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必须牢牢抓住迎头赶上大有可为的一个重要战略机遇,在这一时期,我们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同时,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抓住一个战略机遇期,就必须建设一支强有力的人才队伍,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和谐人才环境的构建正是适应和谐社会的要求,为建设一支强有力的人才队伍创造有利条件。
  3、全体公民素质的提高应以和谐的人才环境为背景。和谐的人才环境就是要通过这种环境,不断提高人才的质量,挖掘人才的潜力,合理配置和使用好人才。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过程也就是不断提高人口素质的过程。众所周知,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才十分丰富;但据预测,到2010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供需缺口仍将有1,746~2,665万人,所以搞好人才环境,注重发挥人才潜能,任务艰巨,工作任重道远。如何把庞大的人口负担转化成人才的优势,提高全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素质,促进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进而保障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构建和谐人才环境面临的严峻考验和急需解决的问题。
  4、人在和谐社会中主体地位的确立需要借助于和谐的人才环境。人是社会各种资源中最宝贵的资源,也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直接动力,构建和谐的人才环境,就能充分发挥人的聪明才智,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最坚强的保证。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最高价值体现,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以人为本就要创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人才环境,确立“业以才旺、国以人兴”的人才社会环境,打破论资排辈、唯学历资历、职务职称和身份的传统观念,把实践作为衡量人才的根本标准,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社会是由人构成的,没有人,也就没有社会;没有优秀的人才,社会就不可能发展和前进。
  5、社会成本在和谐的人才环境中可以有效降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形成了利益多元化的格局,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情况下,存在着不同社会群体利益并存的情况,不同社会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也大量出现。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许多深层次问题,可供选择的方法和手段很多。构建和谐的人才环境,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是可供选择的方法之一,通过构建和谐的人才环境,能够协调社会利益、整合社会资源、维护社会稳定,从而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当前,人才随着社会阶层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首先,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社会各阶层人才出现了分化,有不同阶层存在,不同阶层之间就会有矛盾、有摩擦。构建和谐的人才环境,就能够把他们之间的冲突和矛盾降低到最低程度,从而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这就需要在全社会范围内优化人才环境,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导向机制,既要人尽其才,又要防止收入差距过大。构建和谐的人才环境,要对人才的供求情况进行准确预测并适时发布,就可以防止人才在流动、培训等方面的无序和浪费。这样,无论在经济扩张时,还是在经济萧条时,都能够有效降低社会成本,保持社会稳定。
  6、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在和谐的人才环境中能够得到更好的解决。公平与效率是社会的永恒主题。我们与世界其他国家在各方面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的竞争,是人才使用效率的竞争,而人才使用效率的关键是要依靠和谐的人才环境,只有有利于人才发展的和谐环境,才能使人才的开发与使用公平合理;公平与效率相协调,就会使社会保持稳定的秩序和稳定的发展。只有和谐才能使人才环境充满活力,只有和谐才会使人人在竞争中机会公平,效率优先,因为只有坚持公平才能够调动效率的创造者,即主体参与创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果主体的努力被社会所认同就能够激发他的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反之,不公平会使主体失去工作热情,降低工作效率。而且,“和谐”所反映的秩序的合理性会促进整个社会整体处于一种有序的状态下发展,个体间相互协作形成很好的团队精神,能够提高社会整体效率,产生巨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创造社会整体的高效率。因此,和谐的人才环境,是最能挖掘人才的潜能的一种环境。
  三、和谐社会对和谐人才环境提出新的要求
  1、和谐的人才环境要有利于提高人才对社会的忠诚度。和谐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和谐的人才环境就要围绕这个要求来构建,通过和谐的环境,为人才创造一个既温馨和谐又纪律严明的环境,以此来凝聚人心,激发人才的创造力。和谐社会要求和谐的人才环境就是要使人才在作为自然人时,生活讲文明、有层次,爱学习、求上进,修身养性,身心健康,把艰苦奋斗养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作为企业人时,认真工作、尽职尽责,遵规守纪、有现代企业员工的风采,时时处处体现出一种高素质、高风尚;作为社会人时,自觉维护社会形象,维护社会公德,体现出对社会高度的责任感和荣誉感。
  2、和谐的人才环境要有利于挖掘人才潜能,实现人的自身价值。和谐的人才环境要尊重不同意见和观点,提倡学术自由,鼓励兼容并包;能够激发人才的激情和热情,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是要建立一个良性竞争环境,人才在这个环境中需要有真才实学,不断提高;能够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它一方面为人才创造各种提高的环境;另一方面也要求人才主动地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否则将不适应和谐的环境而被淘汰,形成了和谐的人才环境就会具有更强的自组织性和自适应性,激发人才的创造热情和有利于挖掘人才的潜力,在这种环境下,人才本身就能得到良性的发展,更好地施展自己的才华。
  3、和谐人才环境的关键是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念。和谐的环境要求人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念,强调以人为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将形成一种社会风尚,和谐社会倡导公平、公正、团结友爱、和睦相处、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科学的人才观就是发展的人才观,就是可持续发展的人才观,全社会形成了尊重人才的氛围,把尊重人才,崇尚人才作为一种美德,社会才会更加和谐。
  (作者单位:沈阳工程学院)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62834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