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提要 通过考察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现状,在比较分析其他国家发展历程的基础上,从多个角度阐述了经济增长与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关系,论证了发展现代服务业在长三角经济增长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重点分析了长三角地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必要性和主要瓶颈,并提出长三角地区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经济增长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长三角;经济增长;产业转型;现代服务业
中图分类号:F121.3 文献标识码:A
长三角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经过20多年的跨越发展,已经无可争议的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引擎,那么在中国越来越频繁地参与国际化竞争的今天,在反思20多年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历程来看,更多的是高增长引发而来的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而现代服务业脱胎于传统服务业,是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管理理念发展起来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其在吸收就业人口、降低一二产业能源损耗、提供创业氛围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
一、发展服务业与产业转型分析
(一)服务业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就目前而言,国际上对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标准。通俗来说,所谓服务业,亦即第三产业,国际上习惯把农业称为第一次产业,把工业称为第二次产业,而把除农业和工业以外的其他行业均称为第三次产业。现代服务业是在工业化高度发展阶段产生的,主要是依托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现代管理理念、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而发展起来的服务部门,通常具有“三新”(新技术、新业态、新方式)和“三高”(高人力资本含量、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特征,包括了金融、保险、通信、计算机应用服务、房地产、社会服务业等对经济增长贡献日益增大的服务行业。
很多经济学家对服务业进行了深入研究,由于他们研究的广泛性与侧重点各不相同,所用的理论也有差别。如,配第-克拉克定理的核心内容是揭示了伴随经济进步而产生的劳动力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克拉克认为,“劳动人口由农业转移到制造业,再从制造业移向商业和服务业”。而钱纳里和塞尔奎因等发展起来的“标准产业模型”则用计量经济方法研究了各国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产业结构变动的一致性问题。这些理论都强调了发展服务业的重要性。
(二)欧美主要发达国家产业转型分析
1、美国由传统制造业向新型制造业转型。美国13个州中有3个州曾经是以机械制造为主的老工业城市,20世纪九十年代,他们开始对工业格局进行整体调整:整合资源,使汽车工业向底特律地区集中,打造世界汽车制造中心;在芝加哥等地集中了大量的优秀人才,抢占电脑及电子等高新技术制造业领域;实施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抢占世界市场;发展服务业,推动经济快速增长。
2、英国的钢铁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英国伦敦、伯明翰、曼彻斯特等大工业城市的发展史说明了英国是如何实现钢铁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的。政府进行政策引导,同时抓传统产业和高科技产业;逐步完善国家、企业和保险公司三重养老制度、社会救济制度等,解决大量工人退休、培训和转岗等问题;对转岗工人实行贷款和其他类型金融资助服务,推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从上述欧美发达国家产业转型的例子不难看出,虽然各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发达程度大不相同,但是当经济达到一定水平以后,却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从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看,发达国家在60%~70%之间,其中美国已高达75%以上;从服务业就业比重看,发达国家已高达70%左右,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两项指标的纵向比提高也很快。现代服务业的兴起在经济增长中扮演了新的角色,最重要的变化是服务业吸纳劳动力的主导作用。
2007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实现生产总值55,641亿元,人均GDP达到40,754元,折合成美元约为5,967美元,这正是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剧烈变动的时期,也是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快速崛起的阶段。对目前的长三角地区来说,发展现代服务业有利于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缓解就业压力;有利于提升国民经济质量和运行质量;有利于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二、长三角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必然性与瓶颈
(一)长三角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必然性。在2006年3月份的两会上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中强调,要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拓宽领域、扩大规模、优化结构、增强功能、规范市场、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规划纲要(草案)》提出,要拓展生产性服务业。中国要可持续发展,必须要特别重视发展现代服务业,这是因为服务业具有投资少、能耗低、污染小、效益高、对就业拉动作用大等特点。
长三角两省一市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着力思考“十一五”期间如何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从过去的“二三一”转变为“三二一”。浙江提出:到201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005年的40%提高到45%。江苏也明确提出:力争到2010年全省服务业总量在2004年基础上实现倍增,结构明显优化,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和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均达到40%。上海也强调:继续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
(二)长三角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瓶颈
1、各自为政导致产业缺乏合理分工。目前,长三角在产业提升过程中,面临着各自为政的问题。区内16座城市分属浙江、江苏、上海三省市,行政隶属关系复杂,地区之间的协调难度很大,城市间缺乏合理的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生产力布局重复、产业结构趋同等问题非常严重。一些跨行政区域的企业一直受到诸如行政收费等方面的制约,位于区域交界地区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仍处在互相分割的状态。这样,长三角现代服务业就没有了发展的土壤,更谈不上产业转型,服务经济了。
2、低市场化程度制约现代服务业发展。铁路、民航、金融、电信、电力等行业以及地方公用事业,不同程度地存在部门所有或行业垄断,缺乏竞争导致服务业创新不足,企业经营效率低下,同时产生行业收入分配的严重不公。其结果是国有垄断企业的既得利益得到保护,在没有竞争压力的情况下,行业发展的活力与动力丧失,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供给能力的扩张受到制约。
3、与同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城市化率相对偏低。服务业有两个特点:一是产品的生产与消费在时空上的同一性;二是要求最低的聚集效应,即人口需要达到一定规模,服务企业才能盈利,才能作为产业来经营。而长三角的城市化率目前仅为50%,尚未达到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成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
4、消费率偏低制约长三角现代服务业发展。从实质上分析,消费才是经济保持良性循环的根本性因素。服务业发达国家的消费率平均保持在75%以上,九十年代中期,美国的最终消费率达83.7%、加拿大为79.5%、日本为70%,而2005~2007年长三角地区的消费率还在50%上下徘徊,比发达国家低20%~30%。因此,消费市场的培育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三、提升长三角现代服务业的对策
(一)转变区域经济发展观念,融合各方资源。长三角地区的融合互动发展需要积极转变观念,应从行政区域经济发展转变为经济区域发展,从产业区各自发展转变为产业链发展。过去长三角地区各省市在发展现代服务业方面偏重于自我发展,缺乏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市场合作精神。各自服务业的服务半径短、市场辐射面小,缺乏广阔市场的有力支撑,在未来发展中必须转变服务理念,扩大开放,延伸各自的服务半径,在长三角的融合互动发展中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走工业化和现代服务业共同发展的道路。这里所说的工业化是指建立在信息化基础上的新型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是长三角地区的必由之路。信息化与现代服务业密切相关,因为现代服务业是以知识和信息为核心的新型服务业。新型工业化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道路,必将推动现代服务业中的通信、信息、计算机网络、综合服务业的发展。
(三)提升现代服务业与城市化水平
首先,服务业是城市化,特别是城市现代化的载体和依托。目前,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大约是50%左右,与国际发达国家的差距大约在15%~20%,由于经济的迅猛发展,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化率在逐年提高,这为现代服务业在长三角的发展提供了市场基础。
其次,城市功能的发挥需要现代服务业。一方面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活环境质量,只有现代服务业等低能耗、无污染、高附加值的产业在城市才有立足之地和发展的空间;另一方面城市的发展需要良好的服务业为其提供服务。
最后,按照产业更替理论,城市经济发展的早期主要依靠工业部门的建立和扩张,但工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推动城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和现代化的标志就是服务业的发展。现代服务业不仅是长三角国民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动力因素,更是解决城市就业矛盾,改善投资环境,增强辐射和带动功能的主渠道,是提升长三角地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它必将成为新世纪长三角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作者单位:河海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现代服务业概述.上海科技服务网(社会发展).2006-2-28.http://www.1525.sh.cn.
[2]M.A.Colin Clark.The Conditions of Economic Progress[M].Macmillan & Co ltd,1951.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