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359期/管理/制度/正文

发布时间

2008/12/1

作者

□文/张 琰

浏览次数

955 次

大学生人力资源价值及其就业难问题
  提要 本文基于目前大学生就业寒潮的背景,通过借助于人力资源价值会计中关于人力资源价值计量模型,分析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以期找出其成因,进而探索出一个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方案组合。
  关键词:人力资源价值;人力资源成本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识码:A
  一、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
  据教育部统计,到2006年5月,2006届本科毕业生中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未签约的占49.81%,不想马上就业的占15.02%,而没有找到工作的占27.25%;更为重要的是,大学毕业生待业人数呈逐年增长态势,2001年34万人,2002年37万人,2003年52万人,2004年69万人,2005年79万人,2006年约124万人。自1999年普通高校首次扩招的学生进入劳动力市场以来,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凸显,超过百万大学生一毕业即面临着难于就业的窘境,这必然给毕业生及其家庭在心理上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也将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二、大学生人力资源价值计量
  (一)人力资源净值计量模型分析。利用人力资源净值计量模型,分别计算出六七十年代、八九十年代和2000年后三个阶段大学毕业生的人力资源价值,并就其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建立人力资源净值基于人力资源价值投入-产出模型。投入即人力资源投资,涉及人力资源的成本因素,其价值又称之为人力资源的现值。产出即人力资源收益,涉及人力资源未来一段时间内所创造的收益,其价值又称之为人力资源的终值。
  人力资源净值=人力资源的终值-人力资源的现值=人力资源收益-人力资源投资成本
  人力资源净值应当是衡量大学毕业生所具备人力资源价值的最准确的标准。
  人力资源现值即投入计算法:
  V=■C■(1+r)■=C■•(P/C■,r,n)
  V:为人力资源价值;C■:为第t年的加工成本;r:为利率;P:为现值。
  人力资源终值即产出计算法:
  V=■■=Y■•(F/Y■,r,n)
  V:为人力资源价值;Y■:第t年的工资薪酬;R:为利率;F:为终值。
  (注释:因为计量大学毕业生的人力资源价值,所以现值计算所覆盖只包括四年大学期,终值计算覆盖的范围包括四年的工作期)
  (二)实例分析
  1、六七十年代大学生的人力资源价值。假设某一个大学生以1960年为起点,上到1964年。按当时的收费标准,首先学费及书本费全免,生活费得到国家部分补贴,假设按照当时的物价水平每年的生活费为500元,国家补贴30%,自己承担350元/年,住宿费要自己承担每年要支付100元。这样,其支付总数为450元钱。因为这个时期重视储蓄,可以将其存款利率定得高一点,为15%。其人力资源现值:
  V■=■C■(1+r)■=450×(P/C■,15%,4)=1350
  假设他毕业后分到一家机关工作,每月收入为35元,每年收入为420元。其人力资源终值:
  V■=■■=420×(F/Y■,15%,4)=1310
  那么,人力资源净值=V■-V■=-40<0。
  2、八九十年代大学生人力资源价值。第二个阶段,假设某一个大学生以1980年为起点,上到1984年。按当时的收费标准,国家对学费只是部分补贴,假设一个人学费为1,500/年,国家补贴40%,自己承担600元钱;生活费自己全额承担,为800元/年;住宿费为200元/年,总共每年支付1,600元/年,当时依然注重于储蓄,但已出现消费量增长的迹象,可以把存款利率r定为10%。其人力资源现值:
  V■=■C■(1+r)■=1600×(p/ct,10%,4)=4800
  假设,其毕业以后就职于深圳的一家港资企业,每月的工资为700元,每年收入为8,400元。其人力资源终值:
  V■=■■=8400×(F/Y■,10%,4)=24800
  其人力资源净值=V■-V■=20000>0,比上一个阶段多20040元。
  3、2000年以后大学生的人力资源价值。假设某一个大学生以2000年为起点,一直上到2004年,这个时期上大学的所有费用都是自己承担,假设学费为6,000/年,生活费为2,500/年,住宿费为1,200/年.总共每年支付9,700/年。因为这个阶段,国家已不再注重于储蓄,而注重于投资和消费,所以将利率r定为7%。其人力资源现值:
  V■=■C■(1+r)■=9700×(P/C■,7%,4)=28800
  假设他在毕业以后就职于上海的一家股份制企业,并且是中层管理人员,年薪为10万元。其人力资源终值:
  V■=■■=Y■(F/Y■,7%,4)=221200
  那么,其人力资源净值=221200-28800=192400,比上一个阶段多172400。
  从上述数据对比可以分析到,人力资源净值呈匀加速增长的态势,上大学所获得的人力资源价值越来越高,所得到的收益也越来越多,尽管其上大学的费用越来越高。
  通过上述三个阶段大学生的人力资源价值的比较分析,可以证实21世纪的中国大学生所体现出来的人力资源价值没有降低。那么,是何原因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难,下面就其他方面原因继续探讨。
  三、其他原因分析
  (一)产业结构方面。我国目前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小农经济还是占据主体地位,严重制约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这就从根本上限制了大学生就业。中国加工制造业、第三产业面临着来自发达国家的挑战,越来越失去其竞争优势,其潜在的不足也日益浮于表面,发展相当不稳定,濒临着衰退、解体、重组的危机。还有国家最近在节能减排的口号下,过激地淘汰落后产能,导致许多中小企业倒闭,也影响了大学生就业。
  (二)高等教育的专业结构方面。学科专业结构性失衡,由于在不少家长和学生眼里,热门专业意味着高就业率,这导致了主修此类专业的大学生在毕业以后供过于求,人力资源价值大大下降,就业率下降。
  层次结构性失衡,现在普遍认为,就业率随着学历的走高而递增,研究生的就业率大于本科生,本科生大于专科生,因而不少本科生在毕业以后不选择找工作,而选择考研;不少专科生在毕业以后也不急于工作,选择了“专升本”。
  地区性结构失衡问题,这主要体现在各类专业人才的流动方向,目前大学生在毕业以后普遍到东南沿海等发达地区求职,但这一地区人才需求已饱和;而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广大的农村地区对于大学毕业生需求很大,应该是求职的最佳去处,却几乎是无人问津。
  (三)企业的用人标准。行政垄断行业一般由国有大型企业所把持,由于其重重设卡,大学生进入其中的门槛很高,吸纳大学生就业的岗位比较少。不少中小企业用人机制相对公正,不惜高薪求贤,但我国大学毕业生眼高手低,不予理睬,从而错失就业的良机。
  (四)政府的就业保障方面。政府的就业信息服务不到位,大学生在毕业以后往往因得不到充分的就业信息,而盲目地向用人单位投送简历,这进一步加剧了大学生就业的不确定性;而且,还催生了一些黑色就业中介机构的出现,扰乱人才市场的运行秩序,为大学生就业带来了隐患。
  政府资金不到位,使得待业的大学毕业生得不到必要的培训,得不到必要的生活补助,这加重了家庭负担;一些贫困生为了生活,不得不从事低于其条件的工作,从而埋没了人才,阻碍了大学生充分实现自身就业。
  政府的行政干预过度,直接导致了人才市场不能良性运行,不能利用市场机制,采用公平、公正、透明的方式选拔人才,不能真正体现人力资源价值,也大大制约了大学生充分实现就业。
  政府一味地强调立法,却不强化执法,使得新劳动法得不到深入的贯彻落实,影响到大学生与用人单位所签订的合同条款是否能保证大学生平等就业,并且在工作中是否能享受到平等的权利和待遇。
  (五)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观念。政府是从社会和谐的角度来实现充分就业,因此它看重的只是就业率,而不是质量;其只能确保你就业,却不能保证能为你找到一份与你的专业对口的工作,这在计经济时代可能就可以看得出来了。过度地依赖政府的就业保障,是制约大学生实现自身充分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改进措施
  (一)应当优化产业结构来促进大学生就业。第三产业因为涉及面较广,能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第二产业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所创造的就业岗位相对较少,应当调低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大力发展新型制造业,从而为大学毕业生创造相应的就业岗位。
  小农经济是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一个最为根本的因素。要解决小农经济的问题,就要鼓励农户发展合作社经济,实现规模经营;以市场为导向,实行产业化经营模式以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加大涉农科技的投入和涉农人才的培养,提高农业生产和产品的科技含量。
  (二)应当合理调整高等教育的专业结构来促进大学生就业。首先,要协调好大学内的热门专业与冷门专业的关系,结合冷门学科和热门学科建设边缘学科;对于一些的确没有任何就业价值的,又不能进行改造的,则限期清除。其次,要侧重于解决专科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在扶持私营中小企业的基础上,鼓励这些企业与专科院校签订劳务派遣协议,规定每年输送多少大学毕业生,输送什么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再次,鉴于目前我国经济建设的总体趋势及人才市场的总体状况,应当鼓励大学毕业生到西部、到农村、到东北就业。
  (三)企业应当建立理性的用人标准来帮助大学生就业。企业应根据自身的业务及其目前在开展过程中出现的难题设计一个招聘用的问卷,然后采用公平、公正、透明的招聘方式选拔人才,竞聘中胜出者当即录用。
  (四)政府应当制定一个妥善的保障政策来实现大学生就业。完善行政决策咨询系统,多吸纳一些人力资源专家参与就业保障政策的制定。根据凯恩思学派的投资乘数效应原理,适时加大对大学生就业工程的投资,尤其是加强对他们再培训、再教育方面的投入。做好就业中介服务工作,推行人才市场调研机制,及时收集相关信息,为待业的大学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咨询服务。要做好待业的大学毕业生生活补助工作,将待业的大学毕业生纳入失业救济的劳动群体中。
  (五)大学生应当更新自身的就业观念来实现就业。大学毕业生要从思想上端正自己的就业途径,意识到自主性就业的重要性,以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增强自身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为着眼点,努力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自身人力资源价值。大学毕业生还应在实践中寻找一条正确的就业道路,应当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就业,积极地投身到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之中。
  (作者单位: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朱国栋.《基于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透视大学生就业市场》[A].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2]龙妍,陈刚.《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比较研究》[J].职教探索与研究.2007.03.
[3]蒋笃运.《产业结构,专业结构与大学生就业问题》[R].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8.
[4]王阳.《企业谈大学生就业及能力开发》[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6.6.
[5]吴昊.《<就业促进法>的是与非》[J].人力资源.2007.17.
[6]黄碧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非理性信念》[J].社会心理科学.2006.2.
[7]张文华.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与就业对策[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4.4.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62391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