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提要 信贷风险一直是商业银行最主要的风险。本文通过对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的研究,分析其信贷风险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风险管理方法。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信贷风险,主要是指银行贷放出去的款项,借款人到期不能偿还而形成逾期、呆滞或呆账,使银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信贷风险管理是当前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核心。如何准确把握和有效防化信贷风险,确保金融安全,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在强化信贷风险管理,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上做了大量艰苦卓绝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取得了显著的工作成效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信贷资产质量明显提高。然而,由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与金融产权制度改革、经营管理的授权操作与内控自律制度建设的严重不协调,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信贷风险控制理念和行为偏差,以致信贷资产不良率还处于高位运行。在金融不断对外开放的今天,如何加强信贷风险的管理便成了银行能否提高竞争力的关键。
一、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
自中国银行率先在香港上市以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除农行外,先后完成了股份制改革,成功实现了海内外公开上市,资产规模不断扩大,银行净利润逐年递增,呈现出极好的发展态势。国有四大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市场的主体,对整个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起着关键作用。然而,其庞大的不良资产始终没有得到有效的处理,成为阻碍其未来发展的潜在因素。通过表1我们可以看出,除农业银行外,另外三大银行从2004年起无论在不良资产额还是在不良资产率上都大大地降低,信贷风险得到有效控制。然而,通过进一步的研究我们发现,不良资产率的下降是通过两个途径实现的:一是减少分子,即减少不良资产额;二是扩大分母,即增加客户贷款及垫款总额。而减少不良资产额的实现又主要是靠国家的贡献,国家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注资扶持,把本应该由银行自身解决的问题变成了国家的负担。银行在获得国家的资助后为获得更多的利润而进一步扩大贷款额,如中国农业银行的客户贷款及垫款总额逐年递增,可不良资产率始终处于高位。由此可见,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率的下降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国家的帮助下实现的。从短期看,它达到了银监会的财务指标,但从长期看这种做法不可取。(表1)
二、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形成原因
并不是说银行零风险就是对银行最有利的结果。如果单从银行的安全性原则上考虑,不进行任何信贷业务便没有任何的信贷风险,可这并不符合商业银行的盈利性原则,无法使银行继续生存下去。因此,无论对于哪个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都是必然存在的。总的来说,信贷风险的形成有以下几种原因:
(一)来自银行自身方面的原因。长效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是各类银行组织保持长期成功的关键,在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比较成熟,尤其在信用风险分析定量研究中不断地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并向前发展。但是相比之下,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只是刚刚起步,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特别是作为核心的信用风险分析和度量仍处于传统的比例分析阶段,远不能满足商业银行对资产安全性测度的要求。
(二)来自企业方面的因素。由于我国的信贷业务主要还是面向企业,个人信贷的业务比例比较小。因此,本文讨论的主要还是关于企业方面的因素。企业在其贷款申请材料中有可能故意隐瞒甚至谎报其投资项目的风险信息,以获得企业所需要的贷款,这么做很可能使得银行的贷款投向风险很高的项目。而商业银行若不能力争获取详尽的资料、及时的信息,就不能排除或尽量减少贷款决策潜伏的风险,使其造成信贷损失。
(三)其他方面的因素。主要包括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转变、产业政策结构的调整、政府干预,等等。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动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营状况,如果企业经营不善,则直接影响到其资金的周转,也将无力偿还银行的借款。政府干预行业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出于本位主义的角度片面地追求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争贷款、争投资、争项目,运用各种手段乃至是行政手段来寻求银行的信贷支持,银行被迫执行“行政贷款”、“条子贷款”,这些贷款往往无法收回形成滞账、呆账,甚至在银行依法追缴贷款的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不同程度地存在地方保护主义,干涉司法程序,导致银行贷款无法追回。
三、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
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贷款风险识别系统,是指利用各种风险识别手段,对贷款作定性分析。
2、贷款风险量化分析系统,是指对每笔贷款风险度的大小进行确定。这是信贷风险管理的最为关键的步骤。对各种无异常贷款的风险进行量化分析,可以参考“巴塞尔协议”提出的风险权重的计算标准或《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资本成分和资产风险权数暂时规定》,以及《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暂行监管指标》中关于贷款风险权重等项比例指标的规定。尽管这些规定是针对资本充足性而言,但对贷款风险量化分析亦有参考价值。资本充足率为资本总额与加权风险资产总额的比率,其公式为:
资本充足率=资本总额/加权风险资产总额=资本总额/∑{i类资产(表内资产与表外资产等值之和)×相应的风险权重}
表外项目的资产等值=表外项目金额×信用换算系数
同时,要利用风险估计的各种手段,对贷款风险随时进行估计和监测,随时掌握风险发生的动向。
3、贷款风险预警系统,是指通过借款人财务报表资料来获取信息,以便及时发现问题。
4、贷款风险处理系统,是指以贷款风险量化分析和预警系统为依据,针对各种贷款风险,采取预防、回避、分散、抑制、转移等手段,使贷款风险降到最低程度。
(作者单位:桂林工学院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春峰等.基于神经网络技术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9(9).
[2]周小和.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控制[J].浙江学刊.2004(1).
[3]李海峰,韩晓薇.建立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机制的探讨[J].经济与金融.2006(9).
[4]刘胜军,王琨.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J].商业经济.2008(7).
[5]冯懃,章科燕.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的探究—构建股权激励制度[J].北方经济.2008(2).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