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提要 在美国次贷危机背景下,公允价值问题受到了空前关注。本文结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对公允价值的计量规范,分析公允价值的走向,以及对中国上市公司的启示。
关键词:公允价值;次贷危机;上市公司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在美国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问题受到空前关注,其受重视程度恐怕只有几年前安然事件中的会计丑闻才能与之相提并论。一些华尔街的银行家和国会议员将金融危机的矛头指向“公允价值”会计,指责“公允价值”会计正加速金融危机恶化。当时推出这个准则(美国会计准则第157号),本想加强金融工具价值计量的可操作性,然而时运不济,偏偏赶上次贷危机,第157号准则本身独特的反馈效应,加上安然事件以后会计师和审计师的异常谨慎,犹如给次贷危机火上浇油。
一、公允价值在美国的运用
(一)公允价值在美国的发展历程。美国会计准则第157号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两年前颁布的一个新准则,这个准则规范了金融产品“公允价值”的计量问题。其实,“公允价值”并不是一个新话题,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美国就规定金融产品在财务报表上要按照“公允价值”反映。当时,“公允价值”概念的引入,正是由于八十年代美国储蓄和房屋贷款危机引起的,在那场危机中,部分储蓄及房屋贷款机构曾利用一项会计手段掩盖问题贷款,导致问题越积越大,迫使联邦政府从破产金融机构接管了陷入问题的约1,600亿美元房贷资产。从那次危机之后,“公允价值”会计准则逐渐得到普遍接受。而如今,同样是由于房地产问题引发的金融危机,又使“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受到空前的质疑。
“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在美国执行十几年来,缺乏操作性一直是一个令人困扰的问题,如何衡量金融产品的“公允价值”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第157号准则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应运而生。第157号准则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将金融产品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是有活跃市场交易的金融产品,这类金融产品的“公允价值”根据活跃市场的报价确定;第二层是交易不活跃市场情形下的金融产品,这类金融产品的“公允价值”参考同类产品在活跃市场中的报价或者采用有可客观参考支持的价值模型确定;第三层是没有交易市场的金融产品,这类金融产品的“公允价值”需要管理层根据主观判断和市场假设建立估值模型确定。
(二)公允价值与次贷危机的碰撞。自从2007年下半年美国次贷危机露出端倪以来,随着房贷违约率的不断上升,由房屋贷款衍生出来的资产抵押类证券,如MBS、CDOs的价格持续下跌,导致金融机构不得不对其计提减值,而资产账面值的大幅缩水,又间接地拉低了资本充足率,使金融机构在资本紧张的情况下被迫在短时间内变卖手上的次贷资产,进而引发新一轮由于更低市价引起的资产减值,于是使市场陷入“价格下跌——资产减计——恐慌性抛售——价格进一步下跌”的恶性循环之中。
在这个过程中,第157号准则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AIG公司持有的信用违约互换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AIG前总裁罗伯特•威勒姆斯塔德称,根据AIG内部的估值模型,这类金融衍生产品的损失约9亿美元,但在普华会计师事务所指出其对信用违约互换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后,AIG不得不确认了110亿美元的损失。
(三)华尔街重新审视公允价值。以花旗、美林、瑞银、AIG(美国国际集团)、百仕通为代表的金融机构,纷纷将矛头直指公允价值会计,声称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夸大了次债产品的损失,放大了次贷危机的广度和深度,在次贷危机中,按公允价值对ABS(资产支持证券)、MBS(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和CDO(抵押债务债券)等次债产品进行计量,导致金融机构确认巨额的未实现且未涉及现金流量的损失。这些天文数字般的“账面损失”,扭曲了投资者的心理,造成恐慌性抛售持有次债产品的金融机构股票的风潮。这种非理性投机行为反过来又迫使金融机构不惜代价降低次债产品的风险暴露,本已脆弱不堪的次债产品市场濒临崩溃,金融机构不得不在账上进一步确认减值损失。公允价值会计这种独特的反馈效应,造成了极具破坏性的恶性循环,在次贷危机中推波助澜。
二、公允价值与次贷危机的关系
FASB主席罗伯特•赫兹在2008年公允价值圆桌会议上指出,FASB完全是应投资者清楚而明确的要求才规定金融资产应当按公允价值进行计量。言下之意,金融界对公允价值会计的指责明显置投资者的信息需求于不顾。公允价值向投资者提供了更加透明的信息。金融界只会对公允价值会计横加指责,却不能提出令人信服的替代方案,而且指出公允价值比历史成本更加透明、及时和高效地让信息使用者了解次贷危机的规模和影响。事实上,金融界制造了房地产泡沫,并通过不受监管、不透明的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创新手法放大金融资产泡沫,才最终酿成灾难深重的次贷危机。会计借助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及时、透明、公开地披露金融资产泡沫,促使金融界、投资者和金融监管当局正视和化解金融资产泡沫。倘若没有采用公允价值会计,投资者可能永远被掩盖在金融界创设的虚幻泡沫中。
三、次贷危机影响下的公允价值走向
(一)次贷危机使公允价值暴露出缺陷。次贷危机也暴露出美国第157号准则《公允价值计量》的一些缺陷。FAS157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的有序交易中,假设将一项资产出售可收到或将一项负债转让应支付的价格”。这个最新定义假设所计量的资产或负债存在着一个习以为常的交易市场。但次贷危机表明,这一假设并非永远成立。例如,因为投资者过度恐慌和信贷极度萎缩,CDO的市场交易已经名存实亡。对于需要利用复杂的数学模型进行估值的公允价值而言,由于要求管理层对市场情况做出大量的假设、估计和判断,其可靠性确实令人生疑。
(二)美国对待公允价值的态度。2008年9月30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发布了针对第157号会计准则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并没有暂停公允价值的使用,但是指出,在非活跃与非理性市场情况下,企业可以通过内部定价,包括合理的主观判断来确定金融资产公允价值。SEC强调,不能简单依赖不活跃市场情况下的交易价格,公司需要更多地通过对价格下滑时间长短、跌幅以及市场流动性的判断,以及借助内部估值模型和假设条件,来确定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
四、公允价值运用对中国上市公司的启示
对于过去的一年里引入了公允价值的中国上市公司,按照证监会会计部人士当时的说法,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对利润影响相对有限,那么,现在显然大有改变看法的必要。统计显示,2008年上半年,A股上市公司投资收益与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对于可比公司利润增长的负贡献约为6.26个百分点;而上年则提升利润增长约为10.76个百分点。
刚刚通过的美国政府救市方案,其中内容之一,就是授权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暂停所谓的按市值计价会计准则。对此,显然已经引起中国证监会的注意。最近,中国证监会有关负责人表示,将加强资本市场会计监管,重点关注公允价值、资产减值准备等。
但是,会计界关于公允价值的准则远非完美,这并不应成为废止公允价值会计的理由。正如IASB主席大卫•特迪爵士指出的,退回历史成本会计解决不了金融工具的计量问题。在他看来,公允价值是所有金融工具唯一合适的计量方法。公允价值会计绝不会因为金融界的指责而夭折。退回历史成本模式将成为会计史上不可饶恕的大倒退。金融界对公允会计准则并不能给企业带来损失,它只是跟随市场,并非领导市场。
(作者单位:云南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新会计准则重点难点解析编写组.新会计准则重点难点解析.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6.
[2]葛家澍,林志军.现代西方会计理论(第二版).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
[3]《SFAS157——公允价值计量》.
[4]《SFAS159——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选择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