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膳食纤维是指能抗人体小肠消化吸收,而在人体大肠能部分或全部发酵的可食用的植物性碳水化合物及其相关类似物质的总和。包括多糖、寡糖、木质素以及相关的植物物质,膳食纤维具有顺肠通便,调节控制血糖浓度,降血脂等一种或多种生理功能。水溶性膳食纤维(SDF)是众多不同类型的膳食纤维中的一种,主要有抗性寡糖,抗性糊精等。IMO900型高纯度低聚异麦芽糖是一种超强的水溶性膳食纤维(我国最早实现工业化生产的是山东保龄宝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不仅具有水溶性膳食纤维的多种功能,而且是优良的双歧杆菌增殖因子。应用超强水溶性膳食纤维低聚异麦芽糖开发新型功能保健酒,对人们的生活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膳食纤维的生理功能
1、膳食纤维与结肠癌和便秘的关系
现在,对膳食纤维在防治结肠癌与便秘方面的作用已成定论。通常认为,结肠癌是由于某种刺激物或毒物停留在结肠内的时间过长而引起的。食物中膳食纤维含量过少,有毒物质在肠道停留时间过长,就会对肠壁发生毒害作用,并被肠壁所吸收。长此以往,就会诱导结肠癌的发生。
若食物中膳食纤维含量较高,进入大肠内的纤维能被肠内细菌部分地、有选择地分解与发酵,从而改变肠内菌群的构成与代谢,诱导大量好气菌的繁殖。水溶性膳食纤维较多地被分解而成为菌体的养分,并使粪便保持一定的水分与体积。生物发酵生成的低级脂肪酸还能降低肠道PH值,从而促进了有益好气菌的大量繁殖,同时刺激了肠道粘膜,加快了粪便的排泄。水不溶性膳食纤维被细菌所分解的数量较少,但作为肠内异物也能刺激肠粘膜,促进肠内功能正常化。
由于膳食纤维的通便作用,有益于肠道内压的下降,可以预防肠憩室症与便秘,以及长时间便秘而引起的痔疮和下肢静脉曲张。肠内细菌的代谢产物,以及由一次胆汁酸转换成的致癌物脱氧胆汁酸、石胆酸和突变异原物质,随膳食纤维迅速排出体外。这样明显缩短了毒物与肠粘膜的接触时间,起到了预防结肠癌的功效。
2、膳食纤维与冠心病的关系
膳食纤维对预防和改善冠状动脉硬化造成的心脏病具有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起因于纤维促进了体内血脂和脂蛋白代谢的正常进行。许多研究业已证实,在脂肪代谢过程中,纤维可通过某种作用起到掏或延缓胆固醇与甘油三酯在淋巴中的吸收。
膳食纤维能够阻止肌体对脂肪的吸收,这首先是因为它能缩短脂肪通过肠道的时间,同时它能吸附胆汁酸并降低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消化产物分子团的溶解性。具有粘性的膳食纤维会阻止分子团向小肠吸收细胞表面转移,促使小肠细胞的生理功能和消化酶分秘机能发生变化。
胆固醇的代谢途径主要是通过粪便,而胆汁酸又是胆固醇的代谢产物,为了补充被纤维吸附而排出体外的那部分胆汁酸,就需有更多的胆固醇进行代谢,体内胆固醇含量因此显著下降。对这方面普遍的看法是,水溶性膳食纤维对降低胆固醇有明显的影响,而水不溶性膳食纤维的影响则较小或没有。小麦麸皮纤维对人体胆固醇水平几乎没有影响,而燕麦麸皮中含有的水溶性燕麦纤维对降低血浆胆固醇值有很好的效果。
在通常的膳食条件下,适当增加些膳食纤维的摄入量同时减少对脂肪的摄入,就可减少机体对胆固醇的吸收量,降低体内胆固醇水平,达到预防与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
3、膳食纤维与糖尿病的关系
西方人糖尿病发病率高,膳食纤维的摄入量太少是一个重要原因。增加膳食中膳食纤维的含量,可以改善末梢组织对胰岛素的感受性,降低对胰岛素的要求,从而达到调节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
现在,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可溶性膳食纤维在降低葡萄糖忍耐试验期间和就餐后的血糖水平是有效的,但对不溶性膳食纤维在降低血糖水平方面的研究结果不甚一致。对膳食纤维的摄入与血浆胰岛素水平的影响也存在争议,有些研究表明,在血糖水平降低的同时血浆胰岛素水平也伴随着下降,有些研究则认为情况并不完全是这样。
各种长期或短期的研究都已证实,高纤维膳食对治疗胰岛素依赖型(I型)糖尿病患者是有效的,这方面已不存在争议。但对非胰岛素依赖型(Ⅱ型)糖尿病人来说,情况比较复杂,尚需进一步的证实。
4、膳食纤维的其他生理功能
除上所述,膳食纤维能增加胃部饱满感,减少食物摄入量,具有预防肥胖症的作用;膳食纤维可减少胆固酸再吸收量,改变食物消化速度和消化道分泌物的分泌量,可预防胆结石。
膳食纤维的缺乏与间歇式疝、阑尾炎、静脉血管曲张、肾结石和膀胱结石、十二脂肠溃疡、骨盆静脉石、痔疮、Crohn's疾病和溃疡性结肠炎、胃食道逆流和深静脉管血栓形成等疾病的发病率与发病程度有很大的关系。摄入高纤维膳食可保护肌体体免遭这些疾病的侵害。
另外,膳食纤维可能还有抗乳腺癌的作用。科研人员通过多次调查发现,那些大量摄入富含膳食纤维食品的妇女与几乎不吃这些食品的妇女相比,似乎很少有患乳腺癌的可能,尽管危险因素相当,目前对此的解释是,膳食纤维可能会减少血液中能诱导乳腺癌的雌性激素的比率。
二、 水溶性膳食纤维IMO900的生理功能
1、双歧杆菌的增殖和病原菌的抑制
大量研究表明,低聚糖有双歧杆菌的增殖和病原菌的抑制作用,如日摄入2~10g低聚糖连续几周,人肠道中的双歧杆菌平均增加7.5倍,致病菌下降了81%,乳杆菌一般也增殖2~3倍。
双歧杆菌能防止外源性病原微生物的生长和内源性有害微生物的过度生长,这种抑制作用主要源于双歧杆菌产生的短链脂肪酸的抑制作用。
2、有毒物代谢和有害酶产生的抑制
服用低聚异麦芽糖能够抑制有毒物的产生,降低有害酶的生成量,这已在人体实验和人类粪便微生物的测试中得到证实。服用或在人粪便中添加3-6g/d的低聚异麦芽糖,能平均降低有毒物和有害酶44.6%和40.9%(3周时间)。
3、防止腹泻
由于服用低聚异麦芽糖能降低病原菌量,故它对腹泻有预防作用和治疗效果,许多研究者认为母乳喂养比人工喂养的婴儿免疫能力强和较为健康,是源于肠道中双歧菌的数量。
4、防止便秘
由于低聚糖类导致双歧杆菌的量增加,相应增加了乙酸、乳酸的分泌量,因而刺激了肠的蠕动和通过渗透压增加粪便水分,故有防止便秘的作用,日服3.0~10.0g低聚糖,1周内就有明显的防便秘效果,但对严重便秘患者,低聚糖的治疗效果不明显。
5、血清脂质的改善作用
通过服用低聚异麦芽糖可以使血清胆固醇的含量明显下降,如日摄入6~12g低聚糖2周至3个月可减少血清胆固醇20~50mL。研究表明,乳酸菌包括双歧杆菌能养活血清胆固醇总量,抑制血清胆固醇升高。
6、肝功能的保护作用
通过服用低聚异麦芽糖,有毒的代谢产物减少,从而减少了肝毒的去毒负担,故对肝脏有保护作用。如给69岁有肝炎和便秘病的患者服用3.0g/d的大豆低聚糖,5d后症状明显得以改善。
7、降低血压的作用
低聚异麦芽糖有降血压作用。Hata等人用46个高血脂患者作实验,让他们日服用低聚果糖11.5g共5周,血压平均下降799.8Pa(6mmHg),同时血糖值下降,但不显著。对6个健康的、年龄介于28~48岁男性,日摄取3.0g大豆低聚糖1周,心房扩张,血压平均下降839.79Pa(6.3mmHg)。Masai等人证实在血压和粪便中双歧杆菌数对总双歧杆菌数的比率有负相关关系。
8、抗癌作用
大量实验表明双歧杆菌对小动物有抗癌作用。这种抗癌作用源于通过bifidobacteria的细胞、细胞壁物质和细胞间物质使肌体自身的免疫力得到明显的改善,因而起到抗癌作用。
9、营养素吸收促进作用和产生营养素
双歧杆菌能产生维生素B1、B2、B6、B12、烟酸、叶酸,含双歧杆菌的发酵乳制品改善了乳糖不耐症、钙的吸收和消化。双歧杆菌不能生成维生素K。
双歧杆菌对矿物元素有促进吸收的作用。日本学者用低聚果糖、低聚半乳糖、异构低聚麦芽糖、棉子糖对兔进行钙吸收的实验表明,它们均有明显的促进钙吸收的作用,钙吸收量和盲肠中L-乳酸的量密切相关,研究者认为这种促吸收作用是难消化的低聚糖转化为L-乳酸,L-乳酸吸附钙化合物使其溶解性增加,因而导致钙吸收能力增强。
10、防龋齿作用
龋齿主要是由S.mutans引起的,大量研究表明S.mutans产生的葡萄糖转移酶,不能将低聚糖分解成黏着性单糖如葡萄糖、果糖、半乳糖等,另外S.mutans从低聚异麦芽糖生成的乳酸量也明显少于从蔗糖、乳糖等生成的量,故低聚异麦芽糖是一种低龋齿性糖类。
11、血糖值的改善作用
Yamashita等人进行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的低聚异麦芽糖口服实验,结果表明低聚糖有明显的降低血糖作用,对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有一定的疗效。
三、水溶性膳食纤维保健酒与性爱健康
正常、适度、和谐而有规律的性生活不仅使夫妻生活幸福,也有利于健康长寿,在进行性生活时,不仅男女双方性器官处于高度充血状态,而且从兴奋期到高潮期,身体的许多组织也参与这一特殊生理过程,如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呼吸加深、加快、全身血管扩张、排汗增加等,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机体的能量消耗增加,代谢增强。如果每次性生活的时间持续很长,就会使人体的能量消耗过多,人体内的葡萄糖和糖源在这一过程中被大量消耗,剧烈运动至衰竭时肌糖源可下降到安静水平的25%,肝糖源和血糖水平也明显下降,从而影响脑细胞的功能,造成中枢疲劳,甚至出现精神倦怠,全身乏力,肌肉酸痛等。水溶性膳食酒具有滋补营养性,它是一种能延长供给并强化体制耐力、易消化吸收、低甜度、低渗透压的新型保健酒。当人们经常劳动或长时间剧烈运动(如性生活)后,体力消耗大,往往出汗、脱水,体内能源贮存减少,血糖降低、体温升高,肌肉神经传导受到影响,脑功能紊乱等一系列生理上的变化。有研究表明,一次性生活的运动量相当于全力奔跑400米,所消耗的精液和热量需要三天时间才能恢复,如服用这种新型保健酒,便能迅速减轻和克服上述不良现象。它也可作为部分肾患者的能量来源。(文/杨远志 杨海军)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