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360期/管理/制度/正文

发布时间

2008/12/31

作者

□文/张 亮

浏览次数

796 次

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再思考
  提要 在中国经济学界闹得沸沸扬扬的“郎咸平事件”在越来越大的范围内引起人们的巨大关注。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如何在产权改革的过程中得到避免?这些问题至今并没有完全解决。在国有企业产权改革中,国退民进这种方式没有错,但具体实施路径有误,因此有必要对国有企业产权改革进行再思考。
  关键词:国有资产;产权改革;公平与效率
  中图分类号:F276.1 文献标识码:A
  一、国有资产的现实扫描
  (一)国有资产的概念。国有资产是指属于国家所有的一切财产和财产权利的总称;有广义的国有资产和狭义的国有资产之分;广义的国有资产是指国有财产,是指政府以各种形式投资及其收益、拨款、接受馈赠、凭借国家权力取得或者依据法律认定的各种类型的财产或财产权利。包括:经营性资产、非经营性资产、资源性资产。广义的国有资产指的就是经济学意义上的资产。狭义的国有资产是指政府作为出资者在企业依法拥有的资本及其权益,又称经营性国有资产。经营性国有资产包括:企业国有资产、行政事业单位占有使用为获取利润而转作经营用途的资产、已投入生产经营过程的国有资源性资产。
  (二)我国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现状研究。几十年来,我国学术界借鉴西方产权理论和对我国的实际进行,尤其是对我国国企改革问题进行研究,总结了许多关于我国国企改革的理论建议和政策主张。产权改革是国有改革和国有企业摆脱困难的先决条件,因为必须对国有企业进行民营化改造,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私有产权能够形成有效的利益激励机制和经营者选择机制,从而形成优于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国有企业改革的唯一出路是私有化。建立企业制度,必须进行国有产权制度的创新,其基本目标是:产权清晰、产权结构合理以及产权自由流动,使之与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相适应。而且,20多年的改革实践也证明,绕开产权谈改革是行不通的,没有产权结构的多元化和产权制度的变革,其他一切改革都是无效的。我国20多年来的改革都是围绕着产权进行着,只是程度不同、认识不同和政策不同。
  二、国有企业产权改革中遗留的问题
  (一)产权改革所需成本难以筹措。各地在实施新一轮国企改革进程中,面临最直接的难题是如何支付改革成本。产权不清、经营不利,加上企业办社会等诸多政策性因素,使得不少国企存在巨额债务、众多冗员和办社会负担等“三大历史包袱”。要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就要由企业及其所有者(各级政府)先期投入一定成本,用于人员安置、清偿债务和分离办社会职能,以解决上述“三大历史包袱”。吉林企业改制至今仍有38亿元的资金缺口和183亿元的金融机构不良债务难以化解。由于各地目前需改革的企业大多为困难企业,自身难以筹措必要的资金,而北、中西部地区捉襟见肘的地方财政也没有足够财力支持国企改革,因而产权多元化改革所需的高额成本难以落实,使改革步履蹒跚,并从我国东部到西部呈逐步滞后趋势。
  (二)部分利益群体可能阻碍改革深化。在我国,国有企业成为融合了地方政府、主管部门、企业经理和企业职工利益的集合体。有一种说法是政府审批制增加了审批者的权力;厂长(经理)负责制变成个人说了算;企业通过办社会等方式或明或暗的补贴,让职工得到额外的实惠,等等。而进行中的产权多元化改革,必然触及这一利益格局,从而可能引发来自各个方面的阻力。在东北国企改革推进的初始阶段,遇到的最大阻力来自企业经营层。当企业改制后,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可能面临 “下岗”,因此他们对企业改制并不积极,甚至一度成为国企改制过程中的难点。随着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机构——中央及各地国资委的组建,防止出资人利益伤及国家利益的现象也成为一个新课题。有专家指出,由于国资部门只是所有者的代表,承担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为达到这一目标,就会满足于把好的企业控制在自己手里,使股份制改革趋于保守;另一方面又会把有利于公众利益,却又需要一定补贴的单位推出去,出现 “卸责”现象,从而造成 “出资人利益”部门化。由于国企产权改革的推进会重新调整各相关利益群体的既得利益,由此造成新的矛盾凸显,并已成为现阶段我国国企改革所处环境的重要特点。
  (三)收入分配差距过大造成新矛盾。近年来,在行业与行业、企业与企业,以及企业内部之间,收入分配的差距逐步扩大,并由此引发几个群体的心理严重失衡,成为国企改革的新矛盾。如,长庆油田是中石油公司效益增长较快的子公司,一位在机关工作的科长每年的奖金要比同科的工人多拿几万元,而他上班练的是坐功,真正卖力气的是工人。
  (四)不规范改革导致的“后遗症”仍在发酵。改革过程中,由于大多采取低补偿政策,使得国企下岗职工在企业改制后进入社会底层,出现了新的贫困群体。尽管不少人在“国有身份”转换后,经过地方政府的努力大多实现了再就业,但很多仍处于不稳定和维持生计状态,并成为城市低保人群中数量最多的群体。由于国企改革逐步深入,许多地方改革不规范、政策不统一,留下了“后遗症”。如,一些国企退休职工群体游离于医疗保障制度之外,正成为新的不稳定群体;一些改制企业职工身份没有置换,或者职工下岗没有领到“补偿金”,等等。
  三、产权改革再思考——解决公平与效率矛盾的政策选择
  (一)精英理性与大众情绪。我国关于产权管理方面的法规制度不完善,这就使得我国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没有依托,缺少制度和法规的保障,使得许多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没有统一的标准,责任不明确,导致公平缺失,引起精英理性和大众情绪之争。网站和公众舆论压倒性地支持郎咸平,反对倒郎学者。一些人在媒体甚至主流媒体发表文章批评张维迎等主流经济学家。群众的呼声是:企业改制中的办法也好,规定也好,但是不能违反宪法和法律,不能侵害职工群众的权益,不能动摇共产党的执政基础。否则,我们还谈什么特色的社会主义?
  为什么民意与主流经济学家之间对事务的看法如此对立?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原因之一是主流经济学家与民众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学者一般是理性的,理性就意味着现实,特别是经济学家,天然的接近效率。作为参与改革设计甚至置身其中的学者,对改革都有一种急迫感。原因之二是在产权改革中,民众心里有一种严重的被剥夺感,他们大多不懂改革的意义,这种感觉一旦被外界所触动,民众就会引起强烈的反应。郎咸平的质疑声之所以激起这样大的反响,是因为触到了社会的痛处。这个痛处就是社会转型的巨大变革已经把贫富差距、强弱对立推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弱势群体孕育着强烈的不满情绪。
  (二)解决公平与效率矛盾的政策选择
  1、建立产权改革中的利益平衡和补偿机制。国有企业改革问题不是产权改革的方向不对,而是在产权改革中,不同的利益主体之间缺乏一种利益平衡和补偿机制。如果国企改革是以广大职工的利益损失为代价,而且长期得不到补偿,那么它的结果无非是两种:一种是改革缺乏共识,遭到大多数人的反对而夭折;另一种是像俄罗斯一样,民营化成了少数人瓜分整个国有资产的私有化。无论哪种情况都不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所以,我们要对“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改革路线重新进行评估。
  2、采取国有企业分解和监管政策措施。借鉴德国国有企业私有化过程,对于完全退出竞争领域,可以进行产权改制的中小国有企业,在技术上可以分解的前提下,采取企业分解的政策措施。同时,采取监管政策措施,加强监管,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业产权购买者的购买行为。这样做的好处在于:首先,对于产权售卖来说,企业规模越小越容易找到买主。其次买主越多,越容易实现买主层次多元化,从而避免产权主体过于单一。同时,避免产权改革过程中最易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就是经营管理者购买产权(就是所谓的MBO)环节的发生。要规范MBO的实施范围、MBO的操作过程和MBO过程给予企业管理阶层的优惠措施。
  3、在改革中建立既要效率又要公平的合作机制——以权力均衡为基础。面对国企改革出台的政策选择上,“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思路导致了很多弊端。所以,必须适时调整改革思路,建立以权力均衡为基础的合作机制。其内容具体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相对公正的程序和规则来实现国有企业产权体制改革。第二,承认利益的社会分化以及利益多元化的实现,承认各种利益表达的正当性,并在制度上设立各种制度安排。第三,强调利益各方面的合作,特别是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在劳资上形成合作主义的安排,可能更有利于在宏观层面上体现合作主义精神。
  总之,产权制度改革必须进行,不改就没有出路,这一点已经成为共识。但产权制度改革也不是“一改就灵”。产权制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转变企业的经营机制,增强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而不仅仅是国有经济的退出。有些同志忽视了这一点,片面追求国有经济退出的进度,没有着重企业内部经营机制的转换,有的甚至造成了国有资产不同程度的流失,这就违背了产权制度改革的初衷。因此,客观地分析,应当说目前的产权制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有一些偏差。所以,要加强调查研究和总结,分析哪些做法是正确的,需要坚持和推广;哪些做法有问题,需要及时纠正;哪些做法还不规范,需要制定规范的政策和操作办法。对政府部门来说,现在的问题是加强政策研究和指导。比如,国有企业改制以后,企业员工的国有身份如何解决?企业办社会的问题如何剥离?产权流动中如何加强监管,以防止国有资产流失?都要很好地研究,制定政策,贯彻实施。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革不同于小企业的改革,其资产规模、员工数量、市场份额、经营风险都是小企业无法比拟的。要实现产权多元化,如何吸引拥有雄厚资金实力的战略投资者就是一个难题。因此,对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产权制度改革不能简单套用小企业改革的经验,这一点要引起各级决策者注意。现在国有企业已经和政府行政机关脱钩,要重新调整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包括角色定位和管理方式都要进行调整,要重新制定游戏规则,这样才能使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健康、有序地发展。在国企产权改革中,我们既要完成转型任务,使新确立起来的经济体制十分有效率;又要在转型过程中坚持社会公正,千方百计地减少民众的阵痛、减少社会的振荡,使社会经济的运转始终保持一个正常有序的态势。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管理学院)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64322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