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提要 本文采取泰尔指数测量我国区域职工工资水平的不均衡程度,其中全国及东、中、西三大区域间的职工工资水平的不均衡程度呈现出?滓收敛,并有继续减小的趋势,可见目前我国关于缩小区域之间职工工资收入水平差距的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关键词:职工工资水平;泰尔指数;?滓收敛
中图分类号:F244 文献标识码:A
一、提出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各省份间职工工资水平的差距问题一直被理论界和社会所关注,伴随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经济一直增长较快,但各区域职工工资的不均衡程度却有普遍扩大的趋势,区域间职工工资收入差距的趋同性研究更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对于职工工资收入水平不均衡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分析,许多学者提出了各自的方法论,而对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的关系的研究,大多都是围绕库兹涅茨的“倒U假说”展开的,但是很多经济学家认为影响收入分配的因素很多,还需要进一步验证。李实(1993)在农村数据基础上对基尼系数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其平方进行回归,结果很难证明“倒U假说”;周文兴(2002)以1978~1995年的数据为基础,对城镇居民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发现两者间存在协整现象,即收入分配差距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同方向的长期均衡关系。王少平、欧阳志刚(2008)运用非线性阈值协整模型的进一步设定,揭示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城乡收入差距与实际经济增长的长期非线性关系。本文试图通过总结前期研究经验,根据指标数值的可得性与方便性,运用测量差距的泰尔指数值来分析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均衡程度和区域间工资收入水平不均衡程度的关系。
二、基本理论及数据选取
(一)收敛的测度。?滓收敛是指考察区域间职工工资水平的不均衡程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趋于减少,不同省份间的工资水平具有等化的趋势。在本文中,为考察?滓收敛,采用泰尔指数T这一指标,并假设T是一个随机变量,T和时间趋势之间存在着线性关系,可得模型(1)如下:
T=a+?渍t+?着t (1)
其中,t是时间趋势,?渍是待估参数,T为区域职工工资水平的泰尔指数。如果待估参数?渍为负且显著,我们认为?滓收敛成立。
(二)指标数据来源及处理。本文采用的我国各省份数据来源于中宏数据库和《中国统计年鉴》,样本区间为1992~2007年。考虑到数据的延续性和对比性,本文在分析时采用30个省市自治区的划分方法(港、澳、台地区的数据不包括在内),其中1992~2007年重庆的相关数据分别并入四川。为了进行深入的探讨,根据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和地理位置相结合的原则,将东部经济带划分为:京、津、辽、冀、鲁、苏、沪、浙、闽、琼、粤11个沿海省份;中部经济带划分为:黑、吉、晋、皖、赣、豫、鄂、湘8个省份;西部经济带划分为:新、藏、川、滇、青、甘、宁、陕、黔、桂、内蒙古11个省份。
对于本文指标测算所要用到的数据,选取1992~2007年我国各省份职工工资、职工人数来进行分析。其中,根据各省份的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对职工工资进行平减,将基期定位于1992年,进而开始指标数值分析。
三、基于泰尔指数的区域职工工资水平不均衡性分析
测量差距的指标主要有极差、极差率、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等,本文选取泰尔指数作为基本工具,来衡量我国职工工资水平的差距。泰尔指数是由泰尔利用信息理论中的熵概念来计算收入不平等而得名的,其又称熵指数,指标值越大,差距越大,即不均衡程度越大;反之,则越小。该指标的优点在于可以将总体不均衡程度进行分解,分解为各个区域之间的不均衡程度和各个区域内部的不均衡程度。因此,泰尔指数在分析和分解不平等性方面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通过结合目前国际上通用的泰尔指数计算公式,设E、M、W分别表示东部、中部、西部三个经济地域,Ni、Zi分别表示第i个地区的人口总数占全国人口总数的比重、该地区的总职工工资水平占全国总职工工资水平的比重,则构建测量我国东部地区职工工资水平不均衡程度的公式如下:
TE=■E(Ni/NE)LN[(Ni/NE)/(Zi/ZE)]
其中,NE=■ENi,ZE=■EZi。同理,可得中部和西部地区居民消费水平的不均衡程度为:
TM=■M(Ni/NM)LN[(Ni/NM)/(Zi/ZM)]
TW=■W(Ni/NW)LN[(Ni/NW)/(Zi/ZW)]
以各地区的人口数为权重,可得区域间不均衡程度为:
T1=NELN(NE/ZE)+NMLN(NM/ZM)+NWLN(NW/ZW)]
则总的不均衡程度为:
T=T1+NETE+NMTM+NWTW
泰尔指数只有相对意义而无绝对意义,指数大小表明所考察区域的职工工资水平不均衡程度的大小,通过对我国各省份的职工工资及职工人数的数据处理后,可得泰尔指数的各指标值。(表1)
由表1可以看出:样本期内我国各省份的职工工资水平的差距呈现出先增后减的趋势,不均衡程度由1992年的0.041216增长到2004年的0.049475,再减少到2007年的0.043027;东、中、西部区域间的差距也呈现出先增后减的趋势,由1992年的0.007532增长到2004年的0.020606,再减少到2007年的0.014782;而东、中、西部区域内各省份职工工资水平的差异有同样的趋势。其中,东部区域的不均衡程度由1992年的0.015135增长到2003年的0.027667,再减少到2007年的0.023592,而中部区域由1992年的0.000826增长到2000年的0.002987,再减少到2005年的0.001571,再增长到2007年的0.002861;西部区域职工工资水平的不均衡程度由1992年的0.002729增长到1997年的0.006363,再减少到2005年的0.002921,再增长到2007年的0.005209。
四、实证结果
对于职工工资水平不均衡程度区域收敛的测度,此处选取?滓收敛进行检验,本文分别对1992~2003年和2003~2007年两个时期,从全国、东部、中部、西部以及各个区域间的角度来考虑,对式(1)进行估计,结果见表2。(表2)
回归结果表明,全国、东部和各个区域间的职工工资水平差距的?渍值,在时期1992~2003年内均为正且显著,而在时期2003~2007年内均为负且显著。显示出全国、东部和各个区域间的职工工资水平的不均衡程度在1992~2003年内呈现出发散的特征,而在2003~2007年内具有明显的收敛特征。但是对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内职工工资水平的不均衡程度,?渍值的统计检验不显著,因此不能够判断其的收敛性。通过观察中部和西部地区职工工资水平的泰尔指数的时间序列可以发现,在1992~2007年期间,中部地区的泰尔指数值呈现出一定的波动上升趋势,随时间的推移有一定的发散趋势,但是西部地区的泰尔指数值则是上下波动,无法判断敛散性。
由此可见,在东部地区各省份之间,中央关于减少职工工资收入差距的政策效果,自2003年以来逐渐显现出来,其职工工资收入水平的不均衡程度逐渐减小。然而,在中部和西部地区,职工工资收入差距呈现出上下波动的现象,可见中央关于减少职工工资收入差距的政策,在有些地方实施受阻并未完全落实,运用法律手段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还不够,对职工工资收入水平的不均衡程度难以保证必要的稳定性和可预见性。但从全国整体来看,东、中、西三大区域之间职工工资收入水平的不均衡程度逐渐减小,表明国家有关加快内陆经济发展,减少区域间职工工资收入差距的政策,开始逐步落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且职工工资收入水平的不均衡程度有继续减小的趋势。
五、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从全国整体来看,自2003年以来我国各省份之间职工工资收入水平呈现出收敛现象。与此同时,东、中、西三大区域之间职工工资收入水平的不均衡程度也在逐渐减小,并有继续减小的趋势,可见目前我国关于减少区域之间职工工资收入水平差距的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研究生)
参考文献:
[1]陈文玲,我国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N],中国经济时报,2006.
[2]张东生,2006年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年度报告[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