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366期/经济/产业/正文

发布时间

2009/4/1

作者

□文/郭增琦

浏览次数

824 次

个人背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
  提要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完善而具有长久生命力的体系,其思想内涵在经过一百多年的历史检验后,仍然具有指导性的意义,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而言,仍然是方向性的坐标。本文试图从马克思的学习经历、生活背景以及伦理关系角度进行阐述,以此作为探明马克思主义理论成熟和发展的脉络,概述马克思个人背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
  关键词:个人背景;马克思主义理论;影响
  中图分类号:A1 文献标识码:A
  一、学识积淀:教育基础与理想确立
  马克思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1830年10月至1835年9月,马克思在特利尔中学读书;1835年10月,马克思进波恩大学法律系;1836年10月,马克思移居柏林,转入柏林大学法律系。除法律课程外,哲学、历史和艺术史亦在其研究范围之内。同时,马克思结识了青年黑格尔分子布•鲍威尔、弗•科本等人,参加了“黑格尔左派”小组。与小组的首领们不同,他重视实践活动,力求使哲学和实际斗争相结合。知识的积淀,为他从事日后的理论创作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中学时代,他受到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已经有为人类谋幸福的崇高理想。在特利尔中学毕业时,马克思写了《青年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的作文。其中写到,“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千万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但是,它会永远发挥作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这种伟大抱负的塑立是对理论发展的内生性砥砺。
  二、阶级立场:家庭出身与鲜明立场
  马克思之所以能够成为马克思主义新的世界观的创立者之一,与他的家庭出身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密切接触是分不开的。马克思的父亲亨利希•马克思是一名犹太律师,除精通法律外,对古典文学和伟大事业大哲学家的思想也相当熟悉;其母普雷斯保•罕丽达,出生于荷兰富有的拉比家庭。马克思就是出生在这样一个旧贵族家庭里,使他有机会了解到社会上层的相关情况,而马克思与工人阶级的接触也使他能够看到下层群众生活的艰辛。在这两者的比较以及观念的碰撞中,易于催生看问题的全面性视角,引发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理性,马克思主义的最早雏形亦是源于对社会现实的思考,而非纯理论的分析。
  以此为前提,马克思对自身利益和全局性利益做出了自身的取舍,即放弃对自身利益的丰裕性追求,积极地投入到全人类的事业当中。以消除剥削和实现平等作为自己的追求和奋斗目标。在当时阶级对立的世态下,明确了自身的立场,并以实际行动践行自己的目标和从事的事业,这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持续性和权威性是一种积极的影响。
  三、实践条件:投身实践与经验总结
  实践是理论的源泉。积极投身阶级革命斗争的实践,是马克思创立这一科学理论的前提条件。纵观马克思的一生,他首先是伟大的革命家。从19世纪四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的30余年中,马克思始终处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斗争前沿。
  1847年1~6月,马克思、恩格斯应邀参加“正义者同盟”,同时努力进行改组同盟的准备工作。在伦敦举行的“正义者同盟”改组大会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提议,决定把“正义者同盟”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并用“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口号,代替原来“人人皆兄弟”的口号。从此,“共产主义者同盟”作为第一个国际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组织出现了。同年11月29日,马克思、恩格斯到达伦敦参加“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经过十多天激烈争论,大会完全确认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并委托马克思、恩格斯以宣言形式起草“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纲领,向全世界说明共产党人的观点、目的和意图。
  1848年3月,马克思、恩格斯起草“共产主义者同盟”在德国革命中的政治纲领——《共产党在德国的要求》。一方面号召德国无产阶级同小资产阶级、农民一起,用革命的方式统一德国,取消封建土地所有制和一切封建义务;另一方面又不能把革命停顿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内,而应该处处为未来的无产阶级革命着想,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成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序幕。同年4月,马克思、恩格斯离开巴黎回德国直接参加和领导革命。列宁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参加1848~1849年群众革命斗争时期,是他们生平事业的突出的中心点”。
  1850年初,以马克思、恩格斯为首的“共产主义者同盟”中央委员会着手改组同盟。马克思、恩格斯起草了《中央委员会告共产主义者盟书》。这个文件总结了1848~1849年德国革命的经验,尖锐批评了德国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民主派,提出建立独立的无产阶级政党的任务,并制定了无产阶级在即将到来的革命中的策略,阐明了无产阶级“不断革命”的原理。
  1851年8~11月,在欧洲反动势力日益猖獗和警察迫害加强的情况下,马克思、恩格斯在英国伦敦和曼彻斯特两地竭尽全力保护将来的无产阶级组织的基础——“共产主义者同盟”的核心,从思想上锻炼和教育无产阶级革命的干部。
  1864年9月28日,马克思出席在伦敦举行的国际工人代表会议,大会决定成立“国际工人协会”,即“第一国际”。马克思被选入临时委员会。“第一国际”是马克思、恩格斯多年来革命理论和革命实践活动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是这个协会的灵魂,协会的第一个《宣言》以及许多决议、声明和宣言都出自他的手笔即(列宁语)”。
  1864年11月1日,“第一国际”临时委员会会议一致通过了马克思起草的《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和《国际工人协会共同章程》。这是“第一国际”的两个纲领性文件。《共同章程》强调,“工人阶级在反对有产阶级联合权力的斗争中,只有组织成为与资产阶级建立的一切旧政党对立的独立政党,才能作为一个阶级来行动。”《共同章程》还规定了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
  1865年6月20日,马克思在“第一国际”总委员会会议上作关于工资、价格和利润的报告,其中号召工人摒弃“做一天公平的工作,得一天公平的工资!”这种保守的格言,而要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革命的口号:“消灭雇佣劳动制度!”
  1871年3~5月,巴黎工人革命爆发,马克思、恩格斯在伦敦仔细研究关于巴黎革命局势和巴黎公社活动的情况,全力支持和帮助这次革命。马克思派专人同公社保持联系,并向“第一国际”各国支部发出几百封信,阐明公社的无产阶级性质和伟大历史意义,号召支持公社。马克思和恩格斯还及时组织各国工人举行声势浩大的支持、保卫巴黎革命和巴黎公社的群众活动。
  马克思的生平事业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所具有的密切联系,使他有可能创立这一极其彻底而严整的,构成世界各国工人运动的理论和纲领的学说。积极投身于革命的实践,不断总结革命的经验教训,这是马克思主义创作的最直接的理论源泉。
  四、理论条件:严谨治学与不懈毅力
  对学习和理论的严谨性的保持始终贯穿马克思学习和生活的整个历程,在马克思的学生时期,生活在顺境,抑或在被流放、被驱逐的困境,马克思始终没有放弃自己对真理的追求,对理论的探讨。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同马克思从事的艰苦卓绝的科学研究是分不开的。
  马克思在波恩大学、柏林大学攻读法律专业期间,除法律课程外,又进一步拓宽研究视野,对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学说、文学、人类学等学科作了深入的研究,还广泛涉猎自然科学发展的一些前沿学科。恩格斯曾说过,“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即使是在被流放、被驱逐的时候他仍然坚定不移地从事着理论研究。马克思正是通过孜孜不倦的科学研究,才可能批判地吸收人类思想史上已有的优秀成果,在已有的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实现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这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它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地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创立的优秀成果的继承者,马克思主义无愧于人类思想史上的优秀成果,这都归功于马克思数十年如一日的对真理的不懈追求。
  五、辅助条件:伟大友谊与相互鼓励
  1844年8月23日,马克思在巴黎与借道而来的恩格斯会面,这次具有历史意义的会见,开始了他们为无产阶级革命而共同创立科学共产主义理论的伟大事业和战斗友谊。
  自从与恩格斯结为挚友以来,这份深厚的友谊使马克思一生受益无穷。在理论上,马克思、恩格斯二人不断地交流思想,迸撞智慧的火花,很多著作均是二人共同创作的结果,如1845年2月的《神圣家族》、1846年夏的《德意志意识形态》、1848年2月的《共产党宣言》等等;在生活中,恩格斯更是尽力地给予马克思以帮助,使马克思渡过生活困境。如在流亡英国期间,马克思无安身之处,常常遇到各种生活问题,为了维持自己的生计,也为了接济马克思,恩格斯竟然进入了他自己非常讨厌的“鬼商业”,经商达二十余年之久,从开始时的一英镑到后来的上百英镑的巨款,在物质上源源不断的接济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友谊,使马克思在理论上有了更深一层的探讨;在生活上对马克思的帮助,使他无后顾之忧,可以足以保证有充足的时间来进行理论的创作。
  综上所述,马克思以其为解放全人类而工作的崇高理想为指导,在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引领下,积极投身到革命的实践中,通过恩格斯的协作,以及自己艰苦卓绝的理论探索,理论联系实践创造性地与恩格斯一道创立了马克思主义这一伟大的理论,指明了人类社会前进的方向,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一言概之,马克思生活的时代背景和个人能力素质对马克思主义框架的建构和发展具有积极性的作用,是理论保持生命力的前提性条件。
  (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52563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