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发展是硬道理
1998年6月,锦州市商业银行正式挂牌成立。它虽然在改革的春风中诞生,但是环顾左右,工、农、建、中、交等颇具实力的老牌国家专业银行昂首林立,这家由城市信用联社脱胎而来的银行显得相当弱小。行长张伟说:“除了把我从基层支行提上来当行长使我有过一时的欣喜之外,剩下的全是令人头痛的难题。”当时,锦州市商业银行的储蓄存款余额仅有20.9亿元,占全市银行系统储蓄总量的11.2%,上千名职工中大学本科生不足十分之一,全行业务都是手工操作,计算机单机运行,不良资产多,企业效益低,严重地困扰着企业的发展……
面对堆积如山的难题,新组建的领导班子多次开会寻求出路。有的同志认为,我们从信用联社到商业银行只有6年时间,由于发展太快了,出现这些问题在所难免。行长张伟经过深入考察和听取大家的意见后认为:“我们不是发展快了,而是发展慢了。如果在激烈的金融市场竞争中我们不加快发展,那是死路一条!”他果断地提出:“用三年时间,再造一个商业银行!”
张伟作为行长,他当然知道“再造”的涵义。就是说,要用三年时间完成六年的工作量。这不单纯是数字的翻番,还有一系列需要解决的制度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开发、市场拓展等问题。
困难,绊不倒迎风举旗的人。行领导班子从商业银行的实际出发,用全新的经营理念,提出了“从严治行、稳健经营、注重质量、讲求效益、加快发展”的治行方针,力争实现“管理规范化、经营集约化、业务科学化”。全行上下经过艰苦的探索,制订了60多万字的规范化管理办法,全行的干部、用工、分配,以及业务管理,严格按照科学、规范的流程运行。在人才开发上,他们实行了“三个一百”工程,就是高学历高技能人才引进一百名,就地培养一百名,同时对不适应银行工作的员工淘汰一百名。他们投资近百万元,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联合开办了MBA远程教育培训班,现在已经有50多名员工圆了北大梦。他们还选派了一批中层干部和业务骨干到大学去进修,还准备选送优秀人才到国外进行培训。对于不良资产,他们在全国首开“集中管理、集中诉讼、集中经营”的先河,不仅大幅度降低了诉讼和清收成本,还使基层支行摆脱了压力。到2001年底,不良贷款率下降到18%,达到国家一类银行的标准。
1998年以来,锦州市商业银行投入大量资金在全市率先实现了办公自动化,更换了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相继实现了储蓄系统和会计系统一柜通、一卡通、一本通,以及多品种、多储种的通存通兑。2001年他们从国外引进了远程服务终端,成为国内首家开通客户综合服务系统的银行,这标志着其科技水平已经接近或达到金融业先进水平。最近这家银行已正式加入中国银联,他们发行的“万通卡”将走向全国。
现代化管理水平的提高,有效地促进了企业发展。面对成绩,有人认为:像锦州这样的二级城市,再往上增很困难了。可是行长张伟的眼界,令全行员工豁然开朗:“全市的储源大约有200多亿,而我们的份额只占五分之一,其余的五分之四就是我们的工作目标!”于是,他们发动全行员工在全市大张旗鼓地开展了“同万人联谊、访十万客户”活动。18个支行和营业部都积极行动起来,实施了建设基本帐户、基本客户群的“双基战略”和每个支行都要开发“十个市场、十条街道、十家机关、十所学校”的“四个十”营销策略。各个分支机构对所在地区实行分片包干,逐户走访,人人都有任务。员工们每到一处都大力宣传“家乡银行”的优越性,并用自身的热诚服务赢得人们的信赖。在锦州市,“商业银行,家乡的银行”已经成为广大市民耳熟能详的一句话。
三年经营理念的不断创新,三年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三年服务手段的不断完善,三年与强手的奋力竞争,锦州市商业银行终于实现了“三年再造”的目标。到2001年6月,锦州市商业银行各项存款余额达到51亿元,是三年前的2.4倍,各项贷款余额36亿元,是三年前的1.9倍,2001年上半年实现利润1593万元,存款增幅、贷款质量和经济效益在全市金融系统排名第一。
一个奋发向上的团队
走进锦州市商业银行,你会因为这里的现代化氛围而提升自己的品味。这里的每一个人都为自己是一名锦州市商业银行的员工而感到自豪,1300多名员工凝聚成的整体充满了蓬勃向上的朝气。
今年5月,在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和辽宁省广播电视局联合主办的辽宁省公民道德建设和知识竞赛上,锦州市商业银行的员工代表一举夺得第一名。锦州市庆祝建党80周年举办的“歌颂共产党,建设新锦州”歌咏大赛上,锦州市商业银行获得大赛金奖和组织工作奖。
在行长办公室的墙壁上,镶嵌着这样一行大字:“时时刻刻把客户和员工的利益放在心上”。行长张伟动情地说:“我可以为企业和员工献出全部激情,这种激情的回报是企业的凝聚力,有了这种凝聚力,就会产生战无不胜的团队精神。”还是他当凌云支行行长的时候,有一年,他分批组织员工沿高速公路到大连,又乘船到上海,坐服务最好的国际航班去香港,回到北京和国旗班的战士们联欢,在天安门广场看升国旗。这可不是旅游,这里有行长张伟的良苦用心:看高速公路,参观大都市,是让员工们亲身感受一下改革开放给祖国大地带来的深刻变化,查一下自己思想观念上的差距;坐国际班机,看人家的服务作风,对照自己为客户服务是不是到位?参加升国旗仪式,体会一下祖国的强大和作为共和国主人的责任,想一想自己的贡献有多少?在谈体会的时候,很多员工潸然泪下,共同表示:为锦州市商业银行的大发展宁愿牺牲一切!这个靠3000元垫底起家的凌云支行经过几年的奋斗,现在存款余额超过10亿元,累计创造利润1亿1千多万元。储蓄专柜连续三年被团中央命名为“全国青年文明号”,2001年又被确定为“全国青年文明号信用建设示范单位”。
按惯例进行的2002年上半年总结汇报会,各基层单位都准备好了材料。可是开会的时候行长张伟却把全体中层干部拉到北戴河休息了三天。体察下情的张伟对各个支行的情况已经心中有数了,他对中层干部们说:“这三天放松一下,不谈工作。”可是中层干部们都感到,身体放松了,心里那根弦绷得更紧了,行长没作指示也没加码,可是压力更大了。他们几乎都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以什么姿态去应对入世的挑战?
张伟说:“作为企业领导者,要善于在细微之处发现管理上的问题。”他到基层支行巡察的时候,看到有些员工把还能使用的海绵壶扔掉,掉在地上的纸任人踩来踩去,没有人弯腰去拣。他想起自己当年用小碟装水当海绵壶的创业历程,“企业发展了,艰苦奋斗的精神还要代代传下去”。他没有指责和批评,而是在全行开展了学军、学工和扶贫济困活动。员工们分期分批到部队当兵,到远离市区的工厂跟班劳动,到偏僻乡村去访贫问苦。在部队,员工们学到了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在工厂,他们体会到了工人们满手油泥,一身汗水的艰辛,贫困山村父老乡亲的殷殷期望,更让员工们的心灵受到震撼。通过这些活动,员工们大手大脚的现象不见了,他们更加珍爱自己的岗位,把自己的命运与企业的前途紧紧地连在了一起。今年以来,全行又开展了“井冈山杯”、“延安杯”、“香港杯”三杯竞赛活动。每个基层单位达到一定的先进水平可以集体去井冈山、去延安或者去香港。这就要求各个基层单位必须紧密团结,共同为实现本单位的工作目标做好每一项工作,决不能因为自己影响整体。“三杯竞赛”再一次增强了凝聚力,进一步激发了团队精神。
锦州市商业银行思想政治工作的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适应了当代人的特点,“时刻把员工利益放在心上”、“以人为本”的激情管理,产生了强大的凝聚力,赢得了广大客户的信赖。近几年锦州市商业银行先后被评为全省“文明单位标兵”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
家乡的银行
在金融市场上的激烈竞争中,锦州市商业银行突出自己的地方特色,叫响了“家乡的银行”这一品牌。他们把自己的经营基点牢固地建立在服务家乡人民、服务家乡建设上。行党委长年坚持在全行员工中开展学雷锋活动,爱岗敬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已经在员工中深深扎下了根。
今年5月30日快到晚上7点的时候,一位妇女拿着存折急匆匆地跑到希望储蓄所取钱。正准备下班的储蓄员卢亮十分抱歉地说:“我们6点半下班,现款包都让运钞车接走了。”那位妇女无奈地说:“这咋办?还等着这钱给我妈看病呢!”卢亮忙劝她说:“大姐别着急,我这里有500元钱借给你,看病要紧。”第二天那位妇女到储蓄所来还钱的时候,十分感激地说:“这500元钱可救了我母亲一条命啊!”
还有一次,从附近农村来了老俩口,捧着黑乎乎的一个饭盒,到凌云储蓄专柜,要求兑换人民币。储蓄员李志打开饭盒,见里面的钱有很多都烧糊了。俩位老人哭着说:“前几天一场大火把家烧个精光,辛辛苦苦攒的放在饭盒里的14000块钱也给烧糊了!我俩跑了不少银行,都说不能换。听说你们这儿待人好,就只有求你们了。”李志和储蓄所里的员工一边安慰两位老人,一边细心整理和粘贴烧坏的人民币,并且多次到人民银行去协调。当俩位老人接过崭新的大票时,感动得不知说啥好了。
今年7月的一天,一位客户到榴花储蓄所取款,因为着急赶公交车,拿起钱转身就跑出门外。当储蓄员范勇发现客户把存折忘在柜台上时,公交车已经开走了。范勇顾不上多想拿起存折拼命追公交车,跑了一站地终于追上了公交车气喘吁吁地把存折交给那位客户时,车上的人无不为之感动。有的说:“把钱存在这儿还有啥说的。”
“愿付十分辛苦,换您一分满意”,是锦州市商业银行员工们的座右铭,“用真情回报家乡人民”成为员工们创造性工作的动力。很多员工还建立了客户联系手册,主动与客户交朋友,按照客户的需求增加服务项目,修订服务标准。在省内,他们第一家开设了24小时银行、红领巾银行和士兵银行,第一个实行365天无休息日营业,第一个流动服务上门收款和为业主兑换零钱。在今年的高考期间,他们以儿女般的亲情为守候在考场门外的家长们设置了遮阳伞、方便凳、饮水机和象棋……
执着的敬业精神和良好的服务作风,让人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家乡银行的亲切,很多人甚至把存款从其他银行取出来转存到商业银行。
为支持地方的经济建设和公益事业的发展,1998年以来,锦州市商业银行累计贷款7亿多元,仅在2000年锦州市委、市政府为市民办的39件好事中,商业银行就参与支持了其中的13件。(文/本刊记者孙忠臣 特约记者范瑞堂)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