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225期/神州风采/正文

发布时间

2003/1/1

作者

-

浏览次数

1703 次

富民强社稳一方

   ——灵寿县供销社在发展中实践“三个代表”的思想
   灵寿县供销合作联合社辖属29个独立核算企业,下设生产、加工、购销等各类网点500多个,现有干部职工1600余人(含离退休人员400多名),肩负着全县30多万人民群众主要生产、生活资料的供应工作。
  近年来,灵寿县社一班人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服务“三农”为宗旨,团结和带领广大干部职工,排除重重困难和阻力,不断深化内部改革,围绕全县农业结构的调整,着力调整自身的经营结构,大力开拓城乡市场,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走出了一条农富社兴之路。
  一、抓改革,调整经营和分配机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县社一班人认为,贯彻落实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要求,就是在工作实践中坚持做到凡是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事情,务必抓实抓好。坚持正确改革,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于是,他们抓了三手:
  第一手,抓机制改革。由于旧的经营体制和管理模式束缚着广大干部职工的手脚,压抑了大家的积极性,致使138个零售门店大多连年亏损,干部职工失去信心,束手无策,跳槽改行、离岗离职等现象比较普遍。痛定思痛,为了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县社班子针对系统实际,果断决策,对所有零售门店实行了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确保上缴的抽资经营责任制,责、权、利紧密结合,增强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由于找准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结症,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使企业适应了市场,稳定了队伍,守住了阵地,增强了活力。
  第二手,抓内部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在长期的实践中,建立和完善了机关工作、学习、例会、考勤制度,所属企业一把手目标责任考核奖惩制度,县社班子成员分线包片责任制度,工资收入与目标责任紧密挂钩,严格奖惩,半年一考核,年终一兑现。通过强化约束和激励机制,使干部职工行为有规范,工作有目标,考核有奖惩,调动了全方位的积极因素。
  第三手,抓科技。他们在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中,以抓好科技兴烟为重点,瞄准烟叶这一产业,大力提供信息和技术服务,促进了当地烟产业的发展。一是充分依托青州、郑州国家级烟草研究所和省烟叶公司等科研部门的技术支撑,高薪聘请烟草专家,培训专兼职技术人员和烟农技术人员,并根据生产需要,建立了县、乡、村三级生产技术服务网。二是每年为专兼职技术人员和烟农群众无偿发放《烤烟生产技术手册》,按生产阶段,向烟农印发生产技术要点。每年利用县电视台“农业科技栏目”,向广大烟农宣传科学生产技术,扩大了科学生产知识辐射面。三是组建科研队伍。在专家指导下,每年建设科技生产“试验田”和“示范田”2200亩,搞好优种对比、水肥对比、节水灌溉、工厂化育苗,适时为广大烟农提供科技生产示范,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四是无偿投放扶持金,鼓励和帮助烟农改造节能烤房2160座,每新建和改造一座节能烤房,无偿补贴360元。五是优惠供应地膜,推广地膜植烟,覆盖率达96%,缩短了生产周期,提高了产品质量。
  通过这些科技手段,引导和带动农民转变生产观念,改变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不仅提高了全县烟叶总体品级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加了农民收入,也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广大烟农高兴地说:“我们不用出钱,就可以学到科学生产技术,供销社帮助我们解决了许多自己解决不了的困难和问题”。
  二、围绕全县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特点,抓基础、上硬件、设网点,增强服务功能
  基础设施是企业形象和竞争能力的需要,也是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他们坚信,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发展了才能稳定一方,再谋发展。灵寿县供销社的基础设施大都是50年代建造的,陈旧简陋,功能低下,制约着经营和发展。为改变这种状况,几年来,他们多方筹措资金4000多万元,在县城和集镇的优势地段,新建了1座综合商厦、47个综合门店和3个高标准的烟叶收购站,改建了1个农贸市场。在此基础上,他们还把经营服务的触角伸向每个村庄,增设了化肥网点110个、食盐网点436个、烟花爆竹网点43个,综合门店由原来的138个扩大到182个,共建各类网点500多个,服务网络遍及全县城乡,增强了企业实力,提高了形象功能,扩大了经营范围,拓宽了服务领域。
  三、找准切入点,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为农民提供全方位服务
  县社把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供销社落实办社宗旨的深度和高度,去认识,去实践。他们深刻认识到:共产党人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必须适时搞好调查研究,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需所盼,并真心实意地为其解决困难和问题,为群众谋求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办实实在在的事,才能得到群众的信任和拥护。因此,他们无论做什么工作,从思路到决策、从方法到措施、从认识到实践,都始终坚持把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供销社的阵地在农村,服务对象是农民。“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连结起来”是江总书记对供销社提出的重要任务。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供销社生存发展的关键,也是灵寿县社走向富民强社之路的主要途径。这几年他们坚持深入研究农村、农业、农民问题,依托农村阵地,千方百计服务农民、农业,找准位置,当好桥梁,始终把兴办专业合作社、培育龙头企业作为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切入点,帮助农民调结构,带领农民进市场。先后组建了生资、烟叶、蜂蜜、中药材加工等35个专业合作社和7个龙头企业。为农民提供信息、技术、物资、加工、销售等“一条龙”系列服务,推动了本县农业结构调整,同时也密切了与农民的联系,赢得了农民群众的信赖,壮大了企业实力。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建设已经成为灵寿县供销社系统的闪光点和新的效益增长点。
  烟叶合作社在为农服务和实践“三个代表”过程中发挥了较好的示范作用。灵寿县有种植烟叶的传统,它是一项投入少效益高、强县富民的高效农业,但由于种植零星、品种杂乱、管理粗放、盲目发展,造成生产与市场严重脱节,形成卖烟难,到1993年全县烟叶种植基本绝迹。为使这一产业重现生机,造福于民,1994年他们组建了烟叶公司,在烟叶生产区成立了3个烟叶专业合作社,吸收入社社员2300户,覆盖5个乡镇、59个村庄,又在3个烟叶专业合作社的基础上,建立了烟叶生产联合社。专业合作社依托青州、郑州两个烟草研究所的技术支撑,发挥原有的销售网络优势,与烟农签订双三保合同(烟农保种植面积、保质量、保交售;专业社保优种、保技术、保销售),参与烟叶生产的全过程,为烟农提供市场信息、优良种籽、栽培技术、采摘、烘烤、包销等全程服务,形成了龙头企业上接市场,下连专业社,专业社连基地、连农户的龙型经济和订单农业。种什么,怎么种,卖给谁等难题迎刃而解,农民重新尝到了科学种烟的甜头,激发了种烟积极性。现在全县烟叶种植面积恢复到5000多亩,1997年以来共为烟农推销烟叶1500万斤,使农民增收4500万元,上缴税金500万元,在全国烟叶产大于销的情况下,灵寿县不仅没有出现卖难问题,而且没给农民打一张白条。2001年9月,中央电视台专题采访时,一些烟农激动地说:“这代表、那代表,供销社就是最好的‘三个代表’”。烟叶合作社通过多年运作和诚信服务,已经成为广大烟农信得过、靠得住、离不了的合作经济组织,得到了农民的拥护和社会的认可,被省政府命名为“先进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被中华全国总社命名为“全国示范专业合作社”。县委书记、县长在多次召开的产业化工作会议上,深有感触地说:“如果其它部门都像县供销社的工作那样,灵寿的情况决不是现在这个水平”。
  四、围绕农产品加工、增值,狠抓高新科技项目,延伸产业链
  为实现农产品加工增值,延伸产业链条,助农增收,帮民致富。1999年以来,他们针对当地农、牧、矿业资源情况,抓住发展有利时机,狠抓了高新科技加工项目。一是1999年全国烟叶出现产大于销的情况下,为了避免农民卖烟遭受损失,他们又投资400万元新上年加工能力10万担的烟叶复烤厂,有效解决了储存难、损耗大和卷烟厂家拒收初烤烟等难题,增加了附加值,确保了烟农稳定增收。二是2000年投资300万元,新建了年生产能力3600吨的AD豆奶厂,产品于2001年1月18日在人民大会堂通过了部级成果鉴定。豆奶的生产有效利用了当地农牧业资源,带动了县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畜牧业发展,连结和带动种养殖户1200户,可转化鲜奶200吨,大豆500吨,扩大大豆种植面积2000亩。三是2001年投资350万元新上了年设计能力1500吨的密封材料厂,产品试制成功。此产品是我国确定的自2004年起使用的低成本、无污染的环保型产品,可开发利用当地矿产资源,将带动全县矿业发展。
  近年来,灵寿县供销社在实践三个代表中,攻坚克难,奋发进取,使供销社事业摆脱了困境,获得了长足发展,连续多年没有发生上访事件和违法违纪案件,连年被县委、县政府授予信访工作先进单位。
  通过灵寿县社身体力行三个代表,给人们以四点启示:启示一,灵寿县有一个团结务实、忠诚于党和人民事业的领导集体。启示二,有一支党性强、作风好、懂经营、善管理的干部职工队伍,这支队伍潜在着一种可贵的不畏困难、善于进取的敬业精神。启示三,决策层中,有一个正确而清晰的工作思路,在形势暂时不利的情况下,能够保持清醒,审时度势,乘势而上。启示四,各行各业只有忠诚落实“三个代表”思想,才能取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团结人民群众,把事业推向前进。(文/胡栓柱)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48562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