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提要 本文以国欣农研会为例,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科技服务模式、特点和作用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发现,国欣农研会采用独有的技术体系和组织体系成功地对会员进行科技服务,技术转化时间缩短,双向沟通式的科技服务大受好评,“半敞开”式服务扩大科技服务的受众面,取得了很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值得在较成熟的合作社中进行推广。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科技服务;国欣农研会
中图分类号:F312 文献标识码:A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解决“大市场,小农民”难题的良药,是连接农户和市场的重要纽带。事实上,农民专业合作社不仅能够解决经济问题,还能够解决科技服务问题,可以成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一员。为深入了解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科技服务功能,笔者先后两次到河北对国欣农研会进行调查。第一次调查于2007年8月进行,主要采用半结构访谈的形式,从农研会管理层、职工到会员共调查30人,包括农研会所有高级管理人员、市场部、棉花研究所、行政部、秘书处相关负责人,河北、河南、山西、安徽、江苏部分省市的特派员、会员组长、会员和经销商。本次调查初步了解了农研会的组织形式、发展历程、管理模式、科技服务形式等;第二次调查于2008年3月开展,采用问卷访谈的形式,共发放问卷86份,回收86份,有效回收率达100%。在河北省吴桥镇选取了三个会员规模、成熟度不同的村庄调研,即丁庄、徐羊皮村和李茂什村,根据性别比例平衡、会员非会员兼顾的原则,随机抽取了农户进行访谈。
一、科技服务模式
(一)农研会经济实体和协会组织相互补充、相得益彰。河间市国欣农村技术服务总会(简称国欣农研会)成立于1984年,是以棉农为主体的经济技术合作组织。2002年9月和2006年2月,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棉花种植专业委员会(简称棉委会)和中国棉花协会棉农合作分会先后成立,国欣农研会为其挂靠单位,其常设机构——秘书处的工作人员都是国欣农研会的员工。此后,会员迅速发展到6万户,遍及全国12个主要产棉省、市、自治区。
国欣农研会的实体组织,负责经营国欣棉种的培育、繁殖、加工、销售。棉花研究所拥有员工26人,农研会每年至少投入100万元科研经费,负责培育棉花新品种和改良棉花种植技术,截止到2007年,已有8个自育品种通过国家或省里审定。棉花研究所被誉为农研会的“生长点”;农研会的棉种繁殖任务都由8万亩农场完成,主要分布在新疆石河子、天津静海、山东东营等地,每处面积都在千亩以上,隔离条件好,统一、规范的管理避免了棉种混杂,保障棉种质量;农研会有自己的棉种加工厂,不对外开放,只加工自己农场的棉种,进一步保障棉种质量;市场部主要负责棉种的销售,也参与下乡服务活动。
农研会的协会组织部分,负责对特派员、会员组长、会员以及棉农进行培训和技术指导,拥有培训处和秘书处两个部门。目前拥有会员6万多户,遍及12个主要产棉省市,3千名会员组长、20个服务站、13名特派员形成了完整的组织网络。通过此网络,国欣农研会可以跟棉农及时沟通情况、传递信息、开展活动、组织培训等。
实体和协会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实体为协会运行提供技术、资金、人员,协会为实体反馈棉花种植问题、吸引更多会员购买国欣棉种,加入“棉农之家”。国欣农研会的组织架构如图1所示。(图1)
(二)国欣农研会科技服务的运行模式:研究开发→试验示范→应用推广→服务培训。农研会经过多年的发展演变,现在已形成比较完善的农业科技服务系统。农研会积极争取各种外部要素支持,如科技、人力、信息等优良的社会资源,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市场机制的反馈信息。这些外部支持经过农研会内部严密的技术体系吸收后形成新的农业科技知识,再经过农研会完善的组织体系传授给广大的会员,进而带动范围更为广大的非会员进行农业科技应用。国欣农研会科技服务的运行模式基本内涵,就是在国欣农研会科技服务系统内,运用自己特有的技术体系和组织体系,对各相关服务行为环节进行沟通、协调和结合,从而实现农业技术供给和需求的均衡。(图2)
1、外部要素支持
(1)争取科技资源、人力资源等社会资源。善于利用社会资源是国欣农研会自创立以来显著的特点。在国欣农研会创立之初,创始人卢国欣就通过熟人或直接“闯”中棉所,进省、国家级科研单位以及政府有关部门咨询、商讨引进优质棉。创立之后农研会就跟中央、地方的科研院所建立了密切的联系,聘请了多名专家教授做顾问,在农研会建立了多个教学研究基地,如“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实习基地”、“中国农业院棉花研究所短季棉繁育、技术示范基地”、“河北农业大学无毒棉良繁基地”。
除了积极与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合作,农研会还挖掘离退休高级人才的潜力,为他们提供施展抱负的舞台。原河北省科委总农艺师刘春台、原河间市农业局副局长张德才、原河间市科协主席张玉璞等先后加入农研会,成为中坚力量。他们分别担任“总顾问”、棉研所所长、中国农技协棉委会秘书长,要么进行技术攻关,要么进行技术推广和服务,是农研会中不可多得的人才。
(2)良好的政策、法律环境。自2004年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农业问题,连续5年的“一号文件”都是跟农业有关,农业相关产业的发展恰到时候。2007年7月1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颁布实施,为农研会这样的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保驾护航。2007年中央财政拿出5亿元对选用棉花良种种植的棉农实施每亩15元的补贴。农研会充分利用良好的政策、法律环境加紧优良棉种培育、种植技术的开发,利用自己的组织体系加以传播。
(3)积极应对市场变化。中国“小农户、大市场”的农业生产现状决定了农户很难及时对市场变化作出回应,农研会作为棉农的联合组织,有能力对此做出反应。挂靠在农研会的中国棉花协会棉农合作分会的职能之一就是为会员提供信息、联络、咨询、推广等方面的服务,包括收集、分析、发布行业信息,为棉农生产提供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引导棉农按照市场需求安排生产,使千家万户的棉农与千变万化的市场连接起来,推进棉花产业化进程。
2、通过技术体系进行内部技术创新。农研会借助自己的棉花研究所,发挥多年积累的技术人才优势,进行技术创新,研究开发新品种,并寻找新的栽培技术。新品种和新栽培管理技术经过科技示范园区和农场的检验后,经过“服务站——特派员——会员组长”的网络体系进行技术推广服务。
国欣农研会技术创新的主体是棉研所的“育种”和示范基地的“繁种”,在种子生产过程中同时也探索新的种植技术。新品种研发出来后,先在国欣农研会的示范基地试种,检验新品种的各种性能,研发生产新技术。经过试种检验后,农研会开始对新品种“繁种”。为确保所繁种子的纯度和质量,目前已建立起稳定的专业化良繁农场7万多亩。繁种农场实行场长负责制,统一规划、统一管理,一场繁殖一个品种,从根本上解决了一家一户繁种难以保证纯度和质量高度一致的问题。
3、通过组织体系进行技术推广、扩散。国欣农研会目前拥有会员6万多户,遍及12个主要产棉省市,3千名会员组长、20个服务站、13名特派员形成了完整的组织网络。通过此网络,国欣农研会可以跟棉农及时沟通、传递信息、开展活动、组织培训等。
农研会倡导“服务跟着种子走,从种走到收”,开通24小时服务热线,定期组织专家、顾问到会员集中地区讲课和现场指导,送科技进村、入户到田间。免费发放植棉技术册子、光盘、书刊等资料,提供配套农资和信息。国欣农研会投资1,000多万元建成规模近万平方米的培训大楼,可同时容纳250名学员的上课、研讨、食宿和开展文体活动。每年冬闲召集会员组长和会员骨干到会进行集中培训,聘请国内知名专家讲课,内容包括棉花种植技术、棉花生产形势、市场信息等各个方面;免费食宿;报销部分路费(省外的80%,省内的50%);提供误工补贴(每天20元);通过研讨、交流提高会员组长的科技素质和服务水平,真正发挥“二传手”作用,实现服务本土化,带动和影响广大棉农实现增产增收。会员组长自身素质提高后,通过板报、广播、光盘、复印技术资料、面对面指导等多种形式对广大会员进行技术服务。棉委会秘书处通过举办研讨班和学员直接接触及平时的书信电话来往,发现了一批有组织能力、有威望的核心人物,在有条件的地方(会员组长家里有活动场地)组建了20个服务站,条件不成熟的地方选派了13个特派员。服务站负责组织讲课、观摩、研讨,负责供应棉花新品种和技术普及。特派员负责了解当地会员组长急需解决的问题并加以及时解决。棉花生产关键期,应服务站、特派员、会员组长的要求,由专家亲临生产一线现场答疑、指导。下乡服务不具有排他性,培训、讲课时非会员可以参加,这样6万多名会员又带动更大范围棉农素质的提高,满足了农民的科技服务需求。
二、科技服务特点
(一)丰富农业科技服务主体。谈到农业科技服务,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政府推广机构。但近年来,基层政府农技推广机构几近瘫痪,学术界也在积极探讨恢复农村科技推广体系。国欣农研会为代表的农民合作组织作为农村科技推广的主体使得解决这一难题有了新的选择。调查中发现,在会员组长工作比较认真、会员比重大的村庄,农户更愿意选择合作社作为农业科技服务的主体。在调查问卷中,笔者请农户选择并列出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主体帮助自己进行生产,提供科技服务。丁庄被调查农户中,有54.1%选择了合作社。而在会员数量较少,国欣农研会服务没有充分覆盖的村庄,如徐羊皮村,有47.5%的农户选择了政府。调查表明,尽管政府科技服务缺位,在没有接触到新的、有效持久的科技服务主体之前,广大农民对政府还是寄予很大希望。但在会员组长工作开展较好的村庄,农民体会到国欣科技服务的周到,半数以上的人就选择了合作社,证明合作社完全可以成为提供农业科技服务的重要主体。(表1)
(二)科技研发、推广主体一致,缩短技术转化时间。农研会的“生长点”就是自己的棉花研究所,即便跟其他同类种子生产企业相比,农研会的科研实力也处在领先的位置。有专门的科研楼、资源库、优秀人才、科研人员丰厚的待遇,跟国内顶级科研院所的密切合作。这些优势保障了农研会科技研发的优势地位。
在技术推广方面,利用一年两次的参观培训、棉花关键生长期的下乡讲课、每两个月一期《国欣桥》的技术传递、24小时的服务热线,农研会可以及时把最新研究成果传授给农民,提高了技术转化效率。
(三)农业科技服务由自上而下的单向信息传递变为双向信息沟通。国欣农研会作为一个中介组织,汇聚了各方的科技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使得农研会有实力进行“研究开发——试验示范——推广应用——服务培训”,全方位参与科技开发和推广。整个研发推广过程对会员来讲都集中在“推广应用”和“服务培训”环节,研发和试验过程的成果都体现在农闲的集中培训和农忙的田间服务中。但这种科技服务过程并不是单向的,会员不是被动接受农研会研发的技术。会员根据生产实际会向农研会提建议,把自己在生产实践中摸索出的技术在《国欣桥》杂志上跟众多棉农和专家交流,把疑难杂症带到农研会解决;更有会员在地里发现新的品种资源后会带到农研会,帮助丰富农研会的品种资源,以便培育出更好的棉花品种。冬闲时候的集中培训就为会员提供了很好的进行信息反馈的场合。双向信息沟通,不仅使得农研会更清楚农民的科技需求,而且农民带来的乡土知识有助于丰富农研会的农业科学技术。
(四)农业科技服务范围“半敞开”,扩大受众面。农研会的科技服务主要分为四个方面:一是由会员组长负责发放的植棉技术册子、光盘、书刊等资料,提供配套农资和信息;二是每年农闲对会员骨干进行培训;三是应会员要求在棉花生长期组织专家、顾问到田间地头讲课,进行集中指导;四是农研会的24小时服务热线。其中,前两个方面主要针对会员,让会员能够及时了解到棉花生产动态、提高棉花种植技术、开拓会员视野、提高文化素质。后两个方面则是开放式的,不仅会员可以参加,农研会也非常欢迎非会员棉农提问问题、接受指导、提高棉花种植技术。这种“半敞开”科技服务模式有助于吸纳新会员,扩大会员规模,让科技真正变得无界。
(五)农业科技服务方式多样化。农研会真正做到了“棉农之家”,想棉农之所想,急棉农之所急。不仅努力研发培育优良棉种、积极进行病虫害防治、做好田间综合管理,而且在进行科技服务时也顺应农时,考虑会员的实际需求,实现作物生长期参观示范、讲解和农闲培训的有机结合、现场辅导与图书杂志音像资料的有机结合。
根据棉花生长季节安排培训是农研会进行技术培训的一大亮点。农闲召集会员组长到会交流,聘请名家和政府官员讲解技术要点、国家政策、棉花生产形势等相关内容,为开春种植打下坚实的基础。棉花生产季节,通过24小时电话热线、专家下乡讲课等形式,解决农民头疼的病虫害、植株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全程为会员保驾护航。精美的《国欣桥》双月刊让会员全方面了解棉花生产相关的技术、国家政策、农研会动态、他人经验等内容;蕴含众多人生哲理的《再剪报》则丰富了会员的业余生活,读到了优质的报刊资源;光盘则借助现代多媒体的形式形象讲述棉花生产相关技术要点。
三、科技服务效果
(一)科技服务的可获得性增强
1、农研会开展的科技服务很大程度上填补了农村科技服务供给的空缺,农民对这种科技服务形式给予了认可。在调查中发现,棉农希望得到的科技服务主要体现在技术服务、病虫害防治、提供市场信息和供应优质农资等四个方面。农研会的服务体现在技术服务(即田间综合管理)、病虫害防治和提供市场信息方面。其中前两项主要由农技协棉委会负责,市场信息提供则主要由中国棉花协会棉花合作分社负责搜集、整理、发布,指导棉花种植规模和销售。农研会除供应中国农大生产的缩节安(应用于棉花化控中)外,基本不统一进行农资供应,此部分服务主要由特派员、服务站或会员组长来完成。最近,农研会控股企业“廊坊诺农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的成立就是为了解决广大会员对优质农药需求而设立。
在对河北吴桥三个会员比重不同村庄的比较研究中发现,棉农对国欣的科技服务有着比较高的评价。笔者请被调查棉农给三个主要技术服务提供者(国欣农研会、政府、其他企事业单位)打分,结果发现,三个村中最为满意的都是农研会。(表2)
被调查者对农研会满意程度较高,主要原因是棉种质量过硬、配套技术服务过关,尚待提高的地方就是希望能多几次实地培训讲课机会和提供配套农资。
2、会员组长的工作态度和能力成为影响农研会科技服务效果的重要因素。由表2可以看出,不同村中对国欣农研会的满意程度也不相同。除了因被调查对象的随机选取所造成的误差,主要决定因素是特派员或会员组长的工作力度不同所致。
案例1:河北枣强特派员彭书红是国欣农研会的第一特派员,林果学校的毕业生。2002年加入棉委会,并在成立大会上当选为第一届棉委会委员,从2004年开始,做河北衡水市大部分县(景县和冀州市除外)的特派员。2006年中国棉花协会棉农合作分会在北京成立,彭书红又被选为副主任。他的服务工作,是从技术服务开始的,利用自身学农的优势,对有技术需求的组长逐一走访,配合组长对重点会员进行技术宣传与交流。在技术服务过程中,发现很多会员组长在种子及其他农资方面也有一些供应的问题存在。一些会员组长刚开展工作,调种数量并不大,无论是乘公共汽车还是邮寄调种都很不方便,要么费时费力,要么易破袋。从2004年冬季开始,他便对大部分组长集中送种到家。
在棉花种植过程中,由于很多会员不能合理使用农药化肥造成棉花产量不高,为改变这种状况。应广大组长的要求,2005年春,结合市测土结果,在棉委会顾问的指导下,为衡水市几个县市配制了棉花配方肥。由于配方合理,质量严格把关,配方施肥效果突出,组长的声望进一步提高。
2005年六七月份,衡水几个县市二代棉铃虫大爆发,加上高温干旱,抗虫棉的抗虫性有所下降,个别会员及组长对品种产生了疑问。彭书红结合市技术监督局的检验结果,向组长们推荐了几种防治棉铃虫的有效药剂,使虫情得到控制,民心随之稳定。
由于彭书红认真工作,在13个特派员中取得了供种量、讲课场次、技术覆盖、配套农资服务和棉花配方施肥等多项第一,取得“第一特派员”的美誉。
(二)增产增收。由于农研会科技服务到位,绝大多数会员组长的植棉技术能达到乡镇技术员的水准,会员的植棉技术也得到普遍提高。以丁庄、徐羊皮和李茂什为例,与三个村被调查者会员比重依次下降相对应,2007年棉花的亩均产量也出现依次递减的现象。(表3)
(三)提升社会地位,会员个人威信提高。不少会员加入农研会,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轨迹。除在经济上有所改善,社会地位也有所变化,在村里的威信提高,农研会已培育出了上百个村委会主任。不少的会员组长还自发印刷了名片,名片上有国欣农研会和中国棉委会农技协会的名字,其中透露着会员组长的自豪感和做好工作的信心。
就普通会员来讲,加入农研会后大部分人的社会地位都有所提高。丁庄、徐羊皮村的抽样调查表明,成为农研会会员是有助于个人威信提高的。在科技服务活动开展较多、较好的丁庄,会员比重较高,入会时间也较早,半数以上会员都感觉个人威信有所提高,主要源于植棉技术的提高;徐羊皮村因会员组长长期在外,科技服务活动相对较少,只有少部分会员感觉个人威信有所提高,提高的主要原因则是棉种质量好,这也说明该村会员组长只有在供种方面有所作为,技术服务则很欠缺;李茂什村会员比重最少,农研会的科技服务完全没有覆盖该地区,故种植国欣棉种的会员在个人威信提高方面没有太大感触。(表4)
(四)增强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1、组织能力培养。农研会鼓励能干的会员组长搞经济合作组织,鼓励会员成立新的经济合作组织已有3年的历史。在2005年春季的棉委会研讨班上,7个讲座中有4个讲的是农民合作组织,专家鼓励会员组长回去领办合作组织。
在农研会鼓励下,山东沾化的段雨河建立了雨河棉花协会,吸收会员100多户,以会员为主体,大家的事大家办。会员积极性很高,县乡科技组织都很支持。
刘卫东(为2004年优秀会员组长)等3名骨干领衔主办满城县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吸收了周围众多的会员组长。有300多平方米的营业厅,几百个品种的农林专用药、肥,服务周到、技术全面、公布服务热线、班子健全、组织程度高。另外,湖北的王锦汉、山东的张中庆、河北的牛继周等,他们周围都聚集了一批骨干力量,经常在一起开会,切磋工作,研究服务,已形成合作社的雏形。
2、会员对合作社需求增加。为了解棉农的合作意愿,笔者设计了一道题目“您认为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必要吗?”。如表5、表6所示:农民的合作意愿跟农研会活动开展的成熟度有着直接的关联,农研会活动越成熟的村庄,农民的合作意愿就越高;在同一村庄,会员比非会员的合作意愿要高。(表5、表6)
(五)推进棉花生产的标准化。棉花在农作物种植中属于技术含量较高的品种,进行棉花的标准化生产有利于提高棉花品质和产量,增加棉农收入。
国欣农研会通过多方面的技术指导培训,把试验田、农场生产实践和会员生产经验有机结合到一起,通过完善的服务网络传播给广大棉农,有利于规范棉农生产行为,达到棉花生产的标准化。
案例2:张锦峰是河南省广平县顾店镇西街村的会员组长,2002年初,张锦峰从《河北农民报》上获得农研会在全国植棉区免费提供棉种示范的消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给农研会写了封信。没过多久,就寄来了棉种、一封热情洋溢的信、技术资料和光盘。接下来,国欣农研会又把自办的刊物《国欣桥》及棉花配套管理技术相继寄去。这一系列的举措让张锦峰觉察到农研会是真心实意为了棉农。随着与国欣农研会接触的增多,他加入了棉委会。利用在《国欣桥》及棉委会寄来的小册子上学到的知识为广大棉农传经送宝,利用从培训班上得到的信息向棉农宣传政策及棉花行情,指导棉农生产。
由于棉委会提供的技术和信息真才实用,容易被农民接受,对棉花增产增收起到了推动作用,受到广大棉农好评,引起各级领导重视。因所做技术推广工作得到各方肯定,被聘为镇技术员,授予农民技师职称。之后又被选为村支部书记,并委任为镇棉花协会的会长,在镇里开展棉花新品种、新技术的普及推广工作。在家庭经济收入方面,张锦峰也得到很大实惠,利用在棉委会学到的技术,扩大了棉花种植面积,连年丰收。特别是2005年,植棉7.5亩,收入1.2万元,取得亩均1,300元的好效益。使用棉委会支付给会员组长的服务费,资助三个孩子相继走进高等学府。家庭生活殷实,有了一定经济实力。
四、结论和建议
(一)有经济实体支撑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科技服务功能发挥得更好。国欣农研会从1984年成立以来之所以能够发展到总资产超亿、会员总数超过6万户的现状,其经济实体支撑是很重要的因素。众所周知,进行科技服务需要资金投入,倘若一个合作社没有稳定的资金来源,科技服务很难坚持不懈、得到广大会员的认可。
(二)进一步明晰会员界限,增强会员的归属感。国欣农研会目前的会员认定比较模糊,只要购买“国欣”牌种棉便自动成为国欣的会员,有资格享受国欣的各种培训和服务,不颁发会员证,有相当数量的会员并不太明确自己是否为会员。会员组长有证书,跟农研会的联系也更加密切。不同区域会员的组织程度、享受服务和农研会工作开展的好坏,跟会员组长有着直接、紧密的联系。应给积极参加农研会活动的会员颁发会员证,明确会员的权利义务,有助于提升农研会的向心力。
(三)在进行会员组长选拔、技术培训时应具有性别意识。农村劳动力女性化是中国农村的一大现实,农研会的技术指导人员也意识到了现在到农村讲课比以前更费劲,重要内容要反复重复。因此,要针对农村妇女文化水平相对不高的现状,选择更多的非文字媒介,如广播、视频、图画等方式。同时,要克服偏见,选拔、培养女会员组长,发挥女性在科技服务中的作用。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
参考文献:
[1]《国欣桥》(国欣农研会内部刊物).2007.1.
[2]张锦峰.《我与棉委会的情结》.《国欣桥》,2006.4.
[3]棉委会秘书处.《棉农组织起来,搞好技术服务》.《国欣桥》,2005.4.
[4]刘春台.《2007年下乡服务感受之一》.http://web.zgny.com.cn.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