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369期/经济/产业/正文

发布时间

2009/4/30

作者

□文/刘润生

浏览次数

1275 次

能源消耗与产业结构变迁研究综述
  提要 能源消耗和产业结构的变迁都遵循着一定规律,分析两者的关系,对于协调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以及经济增长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为全面了解目前的研究状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探讨,本文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简要综述。
  关键词:能源消耗;产业结构变迁;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121.3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关于能源消耗与产业结构变迁的关系的研究增多,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产业转移趋势的不断发展,我国产业结构也在不断调整,重工业化趋势日趋明显,带动了国内能源消耗的增长。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的煤炭第一消费大国、石油和电力第二消费大国。然而,面对自2003年末以来全国性的煤、电、油等能源的全面紧张状况,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时,我国应如何突破能源的瓶颈制约。
  二、能源消耗与产业结构变迁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由于2002年以前我国单位GDP能耗的下降幅度惊人,国际上不少机构和学者已经利用各个阶段的数据对此进行了研究。总体来看,研究结论相对一致,即单位GDP能耗下降主要是因为各产业部门能源强度的下降造成的,而产业结构的变化影响不大,甚至在某些年份增大了单位GDP能耗。
  Xiaolu Wang,Lian Meng(2001)认为,能源消耗强度的持续下降,尤其是近几年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反向变化的关系引起了国内外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特别是部分学者对中国能源、甚至经济统计数据真实性的怀疑。
  Thoms G.Rawski(2001)通过分析我国1990年以来能源经济增长的关系,并比较亚洲部分国家的能源经济数据,认为中国在能源消费下降的情况下实现的经济增长是不可能的,并认为中国1998年以来的经济增长速度是不真实的。
  (二)国内研究综述。目前,国内学者对于能源消耗与产业结构变迁的研究都已经引入了定量分析,从方法上看,一是采用时间序列数据进行直接回归分析;二是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
  1、直接回归分析。徐博、刘芳(2004)通过各种分析表明,经济结构变动,不仅可以实现经济增长,而且可以降低单位GDP的能源消耗。我国在能源弹性系数较小的条件下实现经济高速经济增长主要是经济结构的变动降低了单位GDP的能源消耗。结构变动对我国的能源消耗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第一产业和工业比重的变化将影响我国能源消耗总量的变化,电力将因结构的变动和经济总水平的提高而成为我国的主要消耗能源。
  邵忍丽、贾明德(2006)分析了1983~2005年的中国能源消费数据,研究发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主要能源消耗是来自于重工业。从主要高耗能产品的单耗来看,单位产品能耗在逐渐下降,但产品的总能源消耗还是在提高。因此,造成能源需求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的产业结构不合理。
  张瑞、丁日佳、尹岚岚(2006)基于panel data模型分析了产业结构对我国能源消费的影响,得出的结论表明:(1)产业结构变动是影响能源消费的重要因素;(2)不同时期,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消费的影响不同;(3)第二产业能源消耗占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的很大部分,支柱性产业(如钢铁冶炼加工企业等)往往都是高能耗企业。
  刘满平(2006)认为,经济增长、第二产业比重与能源消费总量,石油和天然气消费量之间均存在显著的协整关系,即具有长期共同趋势。这说明我国工业化阶段对能源消费增长有更高的依赖性。而目前以重化工业为主拉动工业增长,是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对能源需求弹性明显增高的重要因素。
  2、灰色关联分析。尹春华、顾培亮(2003)利用灰色理论中的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能源消费与产业结构进行了关联分析,得出一二三产业及生活用能与能源消耗的关联度,从而根据目前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及加入WTO后,国外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影响,并对今后几年的能源消费做出了预测,认为我国近期能源的消耗不会呈现出大幅度增长趋势,只会呈缓慢增长。
  曾波、苏晓燕(2006)从经济增长的产业分解模型分析了我国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的变动趋势。从中可以发现,第一产业比重开始较大幅度下降到稳步下降,符合库茨涅兹的产业结构理论“农业部门创造的国民收入占全部国民收入的比重处于不断下降中”的结论。
  三、调整产业结构、降低能源消耗的对策
  (一)建立多元化的能源消费结构。路正南(1999)认为,长期以来,我国能源消费过度依赖煤炭,由此产生一系列资源利用和环境污染问题。今后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虽然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根本改变,但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和优化的方向应是逐步降低煤炭消费比例,加速发展天然气,依靠国内外资源满足国内市场对石油的基本需求,积极发展水电、核电和可再生能源。利用20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形成结构多元化的能源消费格局,使优质能源的比例明显提高。
  刘满平(2007)认为,我国城镇居民消耗结构对第二产业的影响是肯定的,并且我国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是显著的,要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消耗结构的提升,必须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目前,我国存在各阶层之间以及地区之间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居民的消费意愿不能满足,将导致社会整体消费能力不足。
  (二)优化产业结构,降低产品能耗。林伯强(2001,2003)认为,我国目前高耗能产业的比重过高,增长速度过快,造成能源消费的大幅增长。因此,今后应通过优化产业结构,降低高耗能行业的比重,增加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
  张瑞、丁日佳、尹岚岚(2006)提出研制和开发新型节能技术,建立资源节约型、高能效的产业体系。依靠技术进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调整和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三)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何建坤(2006)提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不是片面追求产值、数量、规模、速度,而不讲成本、消耗、污染的缺陷,必须更加注重质量、品种、效益,节约能源保护环境。
  (四)完善执法和监督体系。当前在发达国家,对于环境保护的要求,已经成为决定能源结构,从而决定能源成本的重要因素。我国的能源消费中也应当把保护环境作为一个基本点,但是由于环境问题具有外部性的特点,因此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的内部化不会自然发生,需要在各个层次达成共识,形成法律、技术标准以及执法监督等各环节在内的完整的政策和法规体系。
  (作者单位:合肥工业大学人文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Kambara T.The Energy Situation in China[J].China Quarterly,1992.
[2]Engle Robert F.and Granger C.W.J.Co-integration and Error Correction:Representation,Estimation andTesting[J].Econometrices,1987.
[3]Granger C.W.J.Investigating Causal Relations by Econometric Models and Gross Spectral Methods[J].Econometrics,1981.
[4]Xiaolu Wang,Lian Meng.A Reevaluation of China’s Economic Growth [J].China’s Economic Review,2001.
[5]Thomas G.Rawshi.What is happening to China’s Energy Consumption[J].Energy Policy,2001.
[6]吴巧生,成金华.中国能源消耗强度变动及因素分解:1980—2000.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6.10.
[7]史丹.结构变动是影响我国能源消费的主要因素.中国工业经济,1999.11.
[8]刘星.能源对中国经济增长制约作用的实证研究.数理统计与管理,2006.7.
[9]路正南.产业结构调整对我国能源消费影响的实证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9.12.
[10]刘伟.《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结构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11]刘伟,李绍荣.《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中国工业经济,2002.
[12]林伯强.《中国能源需求的经济计量分析》.统计研究,2001.10.
[13]马超群,储慧斌.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协整与误差校正模型研究.系统工程,2004.10.
[14]杨朝峰,陈伟忠.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基于中国的实证研究.石油大学学报,2005.1.
[15]陈鹏.中国能源消耗与国内生产总值关系的实证分析.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6.3.
[16]徐冬林.中国产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4.2.
[17]何建坤.我国产业结构变化对GDP能源强度上升的影响及趋势分析.环境保护,2006.12.
[18]刘满平.我国产业结构变化与能源供给、消费的协调发展研究.中国经贸导刊,2006.5.
[19]何艳.我国能源消费的非均衡分析.中国能源,2006.7.
[20]邵忍丽,贾明德.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能源消费的关系分析.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21]徐博,刘芳.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消费的影响.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4.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52645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