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226期/神州风采/正文

发布时间

2003/1/1

作者

-

浏览次数

2266 次

搭起平台绘宏图

    ——东光县供销社改革发展纪实
  幸福的路,美好的路,成功的路,不是老祖宗天生给铺就的,而是一代一代人艰辛的寻觅、开拓……
  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叠成一幅鲜活的图画。东光县供销社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用各自的颜色绘就了一幅绚丽的七彩图。
       ——作者手记
  近两年,地处河北东部黑龙港流域的东光县供销社亮点频闪,连创佳绩。仅从下面一组数字,即可窥一斑而见全貌。2000年全系统实现利税首次突破1000万元,2001年再上新台阶,实现利税1500万元,比1999年的500万元翻了两番,在全省县级供销社综合经济指标排序中,由过去的位居中游,一跃升到全省第三位,成为全省供销社实力较强、发展速度较快的强县之一。
  东光县供销社何以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跨越式的发展,靠什么来支撑?有什么治企的妙方良策?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笔者亲到东光,去寻找东光县供销社发展的轨迹。
  ……
  以人为本,
  构筑一个让优秀人才施展才华的平台

  当今流行的两句名言:人是最活跃的生产力,市场的竞争归根结蒂是人才的竞争。正所谓谋事在人,干事在人,成事在人。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带来的挑战,人才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越发凸现出来,只有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干部职工队伍,才能参与竞争,应对挑战,最终赢得事业的发展壮大。
  基于这一认识,东光县供销社坚持“以人为本”的企业发展战略,坚持不懈地抓好育人、引人、用人,从而为供销社的发展提供了人才的智力支持,并造就了一支懂经营、会管理的干部职工队伍。
  育人才舍得投入。育人先育己,县社领导班子率先提高自己。主任王建华只有38岁,一直在供销社工作,从售货员、采购员、会计到厂长、经理,供销社的各个行当都干过,是个“供销通”,当主任可以说是轻车熟路,可他总觉得知识不够用,他说:“现在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新知识层出不穷,如果不学习,就会被淘汰”。为了跟上发展经济的脚步,他带头不断给自己“充电”,提高和完善自己,挤时间学电脑,并正在攻读大学本科函授。正因为王建华看到知识的重要,所以,对育人格外重视。县社每年拨出3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干部职工队伍培训,循着“依托大专院校,定向培养,联合育人”的思路,先后同北京农大、河北农科院、河北农大、河北社科院、沧州农科院等10多所科研单位、大专院校挂钩,定期请专家教授来授课。以企业发展战略、市场营销、财会、质量管理创新、农副产品深加工为内容,每年都举办十几期培训班,还为企业领导干部举办了三期电脑培训班。棉花加工行业的培训班更是年年必办,从机械制图、棉花检验、加工技术等各个工种,逐一进行培训。通过培训,使各个层面人员的素质得到普遍提高。为形成人才的梯形结构格局,县社启动了“人才储备”工程,2000年在对全系统50家企业人才情况进行调查摸底的基础上,筛选出82名政治素质好、有专业特长、懂经营会管理的年轻同志,作为培养重点,建起后备人才库,进行重点培养,逐年充实淘汰,使一批年青有为的人才脱颖而出,还选拔60名基层干部到北京商学院、省市供销学校定向培养,积蓄各类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一批具备新知识、新技术的人才队伍茁壮成长,优化了干部职工队伍的结构,为供销社经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近两年,先后有30名同志走上领导岗位,发挥了顶梁柱的作用。
  引人才不分内外。治企之道务在举贤。为聚集八方人才为我所用,促进事业的发展,在抓好人才培养的同时,东光县供销社敞开大门,摒弃门户之见,大力吸引人才,只要对供销社发展有用的人才就大胆引进。年近知天命之年的刘国胜,原是县内一家机械厂的副厂长,在焊丝生产领域有技术专长,愿意到供销社来发挥他的一技之长,县社认为焊丝行业市场前景好,就把他请过来,并且给资金、给场地、给职务、给待遇,让他担任经理,组建了特种焊接材料有限公司。刘国胜深为县社领导的爱才之心所感动,全身心扑在新公司的建立和产品开发上,使这家企业很快建成投产,由于生产的焊丝是替代传统焊条的换代产品,很快占领了市场,六大系列二十多个规格的产品,畅销河北、北京、山东、辽宁等10多个省市,产品供不应求。2001年又投资200万元,新上了两条生产线,年产量达到1200吨,利税50万元。2001年产品通过ISO9002国际质量认证,成为县供销社的支柱产业。
  在东光县,有40名农民经纪人被一次性招进供销社成了职工,一时被传为佳话。原来,东光是产棉县,社会上活跃着一批从事棉花购销的经纪人,这些经营灵活的个体户,一直与供销社棉花经营企业对着干,成为供销社的竞争对手。为使对手变成朋友和助手,2000年底,县供销社统一将40名经纪人招收进来,办理了合同制职工身份,安排进各个棉花经营企业,给待遇、给位子,有的还被委以重任,提拔为分管销售的副厂长、副经理。他们高兴地说:“我们成了供销社的人,在外边跑购销,人家信得过,事情好办了,腰杆更硬了”。这些过去与供销社对着干的散兵游勇,现在组织起来走南闯北开拓棉花市场,为扩大棉花购销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广聚人才,多渠道选人。每年省供销社举办科技人才洽谈会,县社必率各企业参加,寻觅自己需要的人才。近两年来,已从社会上招聘各类科技管理人才100多名。
  用人才不拘一格。为给人才搭造一个充分施展才华的平台,县供销社向社会敞开人才进入的大门,选人的标准就是唯才是举,不看年龄,不看身份,只看能力。用主任王建华的话说,“我们是搞企业的,企业的目的是要创造效益,谁能赚钱,能给国家上缴税金,能给职工带来收入,就要让谁干”。在这一用人标准的召唤下,东光县供销社聚集了一批思维超前,敢闯敢干,懂经营会管理的人才,他们当中既有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也有年过半百的老将,更有一批富有经验的中年人。人才的凝聚,为供销社迎战市场、加快发展奠定了基础。龙腾棉花加工厂厂长吴希斌已年过半百,但老当益壮,特别是在棉花购销上有独到之处,几年来,他走南闯北,发展的棉花用户10多个,把棉花购销业务做到了大江南北,塞外边陲,每年棉花经营量达4000吨以上,利税100多万元,成为供销社棉花经营的龙头企业。今年30岁的城关供销社主任张立明,是众多勇于开拓的年轻人中的一个。近几年,他看到供销社单靠传统商品经营已难以有所作为,必须独辟溪径。经过认真的市场调查,发现建筑装饰业市场前景好,遂于1999年筹资84万元,在县城建起铝型材配送中心,经营铝材、不锈钢、塑钢等装饰材料,涉及6大系列、1000多个品种,经营范围辐射到本县城乡和吴桥、阜城和山东的宁津等地,成为方圆百里之内的铝材销售中心,年经营额300万元。紧接着,2001年又采取股份制的形式,投资50万元,建起了包装机械厂,年销售收入100万元。仅这两个项目,每年就实现利税10多万元,多元化经营使这个基层社摆脱了困境,路子越走越宽广。
  在培养、选拔、使用人才上,东光县供销社领导既有识人的慧眼、用人的胆魄,更具爱才之心。企业发展了,利税丰盈了,职工收入增加了,他们没有忘记为此做出贡献的企业领导者和功臣。从2000年开始,县供销社每年都选出十几名成绩显著的企业一把手,隆重召开表彰大会,向他们颁发5000元的主任特别奖,请来书记、县长、市社主任为他们披红戴花发奖金。不仅如此,县供销社还从分配机制上向能赚大钱的企业领导者倾斜。制定实施了骨干企业领导干部年薪制,使他们在为企业创造高效益的同时,增加个人收入。2001年实行年薪制后,一些骨干企业的一把手年薪拿到8万元,副职拿到3~5万元。捧着沉甸甸的奖金和成捆的钞票,这些企业的领导者既为县社领导的爱才之心所感动,更感到肩上担子的分量。他们说:县社领导对我们如此厚爱,就是再苦再累再难,也要把企业的效益搞上去。
  良禽择木而栖,士为知己者死。东光县供销社正是靠着求才若渴,选人育人用人,并为人才搭造一个施展才华的平台,因此,才凝聚了一批将帅良才,才有了一支过硬的队伍,也才有了事业的健康发展。

  培育龙头企业,
  构筑一个参与农业产业化的平台

  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商品经营领域群雄四起,竞争近乎残酷;加入世贸组织后,又面临着“与狼共舞”。作为过去靠计划和吃“政策饭”维系生存的供销社,一时仿佛陷入迷惘,似乎找不到“北”。供销社的出路在哪里?发展的切入点在哪里?如何定位?这些问题曾一度困扰着东光县供销社的决策者们。走出迷惘现坦途。可喜的是,经过几年的大胆探索和实践,东光县供销社找到了答案,这就是:在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为“三农”服务中,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在帮助农民增收的同时,使供销社得到发展和壮大。对此,主任王建华深有感触地说:“‘三农’是供销社的根,在参与市场竞争中谁忘了农业、农村、农民,谁就是不明智的,供销社的发展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这一思路出发,近年来,东光县供销社以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为切入点,从农民一家一户干不了、做不好的事情入手,培育壮大龙头企业,进而寻求做大做强做优做深,当好农民进入市场的桥梁和纽带,在参与产业化经营这个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社农双赢的话剧。
  棉花是东光县的传统种植产业,这里光照适应,所产棉花品质好,农民也有种棉的习惯,历史上有“要发家种棉花”之说。但随着近年来全国棉花供大于求,棉花品种的退化、混杂,这个国家优质棉基地县一度在棉花增产不增收、农民卖棉难的道路上徘徊。农民的呼唤,产业发展的要求,为东光县供销社提出了新的课题,他们果断决策,把棉花品质做优,把加工做专,把品牌做亮,把产业做强,把市场做大,让棉花产业成为供销社的富源,让农民再发“棉花财”。
  ——在棉花生产上,优化品种,搞好服务。先后在全县各乡镇创办了44个棉花专业社,6个优种棉示范基地,对棉农开展新品种推广、技术指导、农资供应、测土施肥、开方配药系列化服务,使棉花初级产品的质量迅速提升,产量增加,农民种棉的热情又重新焕发出来。在短短的两年内,种植面积由最低时的6万亩猛增到30万亩。进入2002年,更是下大力抓优化品种结构,依托中国农科院、沧州农科院,引进推广了2万亩绒细绒长拉力强,适应与辣椒、花生等作物立体种植,可纺高支纱的丝光抗虫棉,并承诺以每斤籽棉高于其它棉花1毛钱的价格收购,逐年扩大种植面积。此举既可增强东光县棉花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又可以每亩为农民增加800多元的收入。
  ——在棉花经营上,发展集团化、规模化。为实现经营上规模的扩张,扩大市场占有率,在对全系统棉花加工经营企业进行整合的基础上,组建了以河北“银宇”棉花集团有限公司为核心,吸收相关联的29家企业为子公司的企业集团,注册了“银宇”棉花商标。在每个棉花加工经营企业都配置了电脑,实现了全国棉花信息联网,形成了全社一体、专业分工明确、紧密型的集团化经营模式,由过去小规模、小批量分散经营,变为现在的统一品牌、统一质量的规模经营新体制,由小舢板变成了大舰队,增强了核心竞争力。每年由县社举办的“银宇”棉花洽谈会,客户云集,货畅其流,使棉花购销范围扩大到江苏、浙江、湖南、湖北、山东、辽宁等十几个省市。2001年棉花经营量达3.5万吨,棉短绒9000吨,实现销售收入4亿多元。除销完本县生产的棉花外,每年外购外销的棉花达1万多吨,实现了买全国卖全国,使东光县成了全国棉花的重要集散地,农民再也不为棉花卖不出去犯愁了。
  ——在提高质量上,舍得投入,打造品牌。为提高“银宇”牌棉花的含金量,增加附加值,牢牢地占领市场,东光县供销社不惜重金上技改项目,2000年和2001年先后投资5000万元,在12个棉花加工企业新上技改项目30多个。走进技改后的每个棉花加工厂,已是今非昔比,旧设备、旧厂房没有了,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台台先进的轧花机、打包机,宽敞明亮的厂房,无不显示着现代企业的气息。大规模的技改带来了丰厚的回报,棉花质量得到迅速提升,“银宇”牌皮棉被河北省评为名牌产品。随着质量的提高,“银宇”牌皮棉声誉大振,以每吨高于其他棉花200元的价格,畅销大江南北,近几年,在棉花供大于求的情况下,东光县的棉花却成了“香饽饽”。
  ——在棉花加工上,追求“大而专”,拉长产业链。过去,东光县的棉花加工企业大都是“小而全”,每个棉花企业既收棉,又轧花、榨油,什么都干,什么都干不好,搞不专做不大。这种经营模式既浪费资源,又难以形成整体竞争力。为改变这一状况,从1999年开始,东光县供销社按照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思路,对全系统的棉花收购加工格局进行调整和重组,力争让资源、设备、资产发挥出最佳效益。首先,砍掉了12个棉花加工厂的榨油车间,使其专门从事皮棉加工,提高加工质量。其次,将“大而全”,融收购、轧花、织布于一体的原城关油棉厂,改建成专业榨油的“东源油脂公司”,并超前决策,投资1500万元,新上油脂浸出精炼项目,使棉籽年加工能力由原来的几千吨一跃上升到10万吨,实现了由“大而全”向“大而专”的转变,靠规模经营占领了市场。过去每年加工几千吨棉籽,生产的几百吨棉油都为销路犯愁,现在每年加工210万吨棉籽,生产5万吨棉粕、15000吨棉油,仍供不应求。现在,东源油脂公司已成为华北地区最大的油脂加工企业,2000年以来,实现利税连年突破200万元。当初,在把东源油脂公司搞成“大而专”时还有一段耐人寻味的插曲。开始有些人心存疑虑:搞成这么大,一天的棉籽加工量就是六、七个火车皮,原料到哪弄去?再说产品往哪儿销呢?现在,当看到公司里整天车水马龙,生产旺季,前来送棉籽的汽车排成长队,一车车的棉粕运出厂外,在铁路部门租赁的七节油罐车把精炼油运往各地市场时,人们惊叹之余又喜出望外:这专业化、大规模还真是搞对了!对此,主任王建华更有另一番见解,他对大家说:“我们的棉花产业就是要率先做专、做强,小手小脚,跟在别人后面爬,等别人占领了市场你再搞黄瓜菜都凉了。”正所谓,捷足先登者胜,洞察天机者赢。
  棉纺厂是东光县供销社的又一个龙头企业,县社着力于促使其上规模,提高科技含量,发展深加工。为此,近三年来,共投资3000多万元,新上了精梳、精纺、气流纺、络筒改造等多项技改项目,规模也从3万纱锭增加到5.5万纱锭,产品由原来的低支纱转向高支纱,生产的“玉帛”牌棉纱一级品率达到95%以上,通过ISO90002国际质量体系认证,以其高质量取得自营出口权,产品除畅销国内市场外,部分产品还远销国际市场,年实现利税800多万元。
  随着棉花产业的做大做强,产业链的延伸,东光县供销社目前已形成8个实力较强的棉花加工型和收购型龙头企业,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进而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农民发“棉花财”的梦想变为现实。在东光,农民亩产棉花收入可达500多元。同时,带动了运输、销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据统计,这部分产业每年可为农民带来1000多万元的收入。
  产业发展到哪里,供销社就参与到哪里,龙头企业就建到哪里,这是东光县供销社参与产业化经营的出发点。苜蓿种植是东光县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苜蓿种植投资少,易管理,一次种植多年收获。苜蓿含蛋白质高,是奶牛的优质饲料,市场前景广阔,是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新途径。为促进这一产业的发展,县供销社在地处苜蓿产地的大单、大刘供销社,组建了茂源、盛源两个草业龙头企业,兴办了两个苜蓿专业合作社,又在连镇和于桥供销社兴建了两个收购加工厂,为农民开展种籽供应、技术指导、收购加工销售等项服务。2001年,为解决苜蓿雨季收割易发生霉变,影响产品质量的问题,先后投资250万元,在茂源、盛源草业公司新上了6条苜蓿快速烘干加工项目,日加工苜蓿产品160吨,使苜蓿由过去的晾晒、整棵加工成捆,变为切段、烘干、加工成包。这样,加工出来的苜蓿色泽艳绿,保持了产品的蛋白质含量,其产品以高质量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被上海光明乳业公司确定为指定供应商。2001年收购加工销售苜蓿3500吨,带动了全县2万亩苜蓿种植。农户每亩苜蓿收入700多元,企业也获得了可观的效益。
  在东光县供销社看来,什么能给农民增收,能给供销社增效,他们就干什么。棉花、苜蓿搞成了规模,形成了气候,他们又琢磨着开发新的产业。梅花鹿、优种兔养殖,就是由供销社培育拉动起来的新兴产业。后屯供销社梅花鹿养殖龙头企业,年存栏380头,为饲养户开展种鹿繁育供应、防疫治病、仔鹿及鹿产品回收销售、技术指导等项服务,现已发展养鹿户223个,放养梅花鹿2760头,饲养一只梅花鹿,农户年纯收入2000元。六年来,梅花鹿养殖为农民增加收入580万元,企业收入160万元。找王供销社优种兔养殖龙头企业,除带动本县农民养殖外,把养殖分场办到了广西、内蒙古等省市,共发展养殖分场8个。几年来,累计放养优种兔35000只,创社会效益110万元,企业盈余35万元。
  龙头舞动产业兴。东光县供销社正是通过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找到了出路,找到了市场,既为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又使自己从中得到发展和壮大。

  改革创新,
  构筑一个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平台

  毫不讳言,由于长期计划经济条件下衍生出的体制性障碍,包袱沉重、冗员过多等问题,前几年,东光县供销社同样面临着许多困难,一些企业债台高筑、连年亏损,在困境中徘徊、挣扎、探索。如何跨过这条坎?东光县供销社的决策者们认识到:必须对旧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用主任王建华的话说,就是:“早改早主动,晚改就被动,不改只有死路一条。固守等、靠、要的观念只会丧失机遇,永远得不到发展。”为此,东光县供销社从1999年开始,本着“外学内创、因企制宜、立足创新、强力推进”的原则,展开了一轮又一轮的改革攻坚战。
  为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县供销社特点的改革路子,县社领导班子带着各企业的厂长、经理、主任走出去,近到河北的一些市县,远到江苏、浙江、山东考察学习先进企业的经验。几次考察学习,使人们的观念一次次得到更新,思路更加开阔。借鉴外地经验,结合自身实际,东光县供销社在改革中迈出了坚实的步伐,结出了丰硕的成果。
  用改革的方法化解包袱。东光县原有9个乡镇油棉加工厂,后划归供销社管理。这些厂过去由于政策性亏损、管理不善等原因,包袱沉重,负债累累,一度面临倒闭或微利经营。为使这些企业得到脱胎换骨的改造,2000年县供销社决定实施依法破产。为此,首先对这些企业的资产进行剥离,在保留老企业的基础上组建新企业,并实行独立核算,由老企业承担债务,为实施破产创造了条件。但要真正实现破产谈何容易?为此,主任王建华亲自挂帅,组成由一名副主任分管的领导小组专门抓改革。破产涉及政府、银行、法院、审计、土地等多个部门,难度很大。他们就主动搞好协调,争取支持,一次不行就两次三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经过近两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完成了对15个原乡镇油棉厂和公司及基层社的破产,进而一鼓作气,先后完成了对棉纺厂的股份制改造,对5个基层社推行以资抵贷。首战告捷,通过依法破产和股份制改造,一举甩掉经济包袱9000万元,实现了企业无负债经营,轻装上阵,为企业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用改革的方法消化冗员。企业人员多、包袱重、效益低,是改革中遇到的又一道难题。如何充分挖掘企业资产、人员、设施等潜力,使之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东光县供销社没有采取让职工下岗了之的简单做法,而是采取分离重组的方式,利用股份制的办法,重组新的经营企业,让职工到市场上去搏击,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县棉麻公司过去吃的是“政策饭”,造成人浮于事。为此,从这个公司中一下子分离出两个公司,由职工入股组成股份制企业,让他们直接去参与市场,在竞争中去求生存求发展。从棉麻公司分离出来的华兴棉绒公司,立足于专业从事棉花附属产品——棉短绒的购销,业务量从小到大,越干越红火,现在年购销棉短绒5000多吨,效益可观,解决了40名职工的就业问题。采取分离重组的方式,近年来,东光县供销社先后从老企业中分离出8家企业,安置了近500名职工,既化解了冗员矛盾,同时,又开辟了一批新的经营业态。
  用改革的方法加快调整。在步入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前几年,东光县供销社的一些企业,特别是一些基层社,仍然守着一堆针头线脑、油盐酱醋,沿用着一买一卖的旧习惯过日子,其结果必然是被市场所无情的淘汰。残酷的现实,使东光县供销社的决策者们认识到,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争得自己的一席之地,就必须在改革中加快调整,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和现代物流趋势,重新构筑新的经营网络和经营业态。为此,东光县供销社把实施一社一品、一企一特色作为改革的目标。在基层社的改革上,他们把经营门店全部以抽本租赁经营的形式,交给职工去经营,这样,不仅保住了供销社的经营阵地,职工有岗可上,同时使基层社减轻了负担,集中人力、物力、场地开辟新的经营业态。经过改革和调整后,各基层社先后开发了养鹿、养兔、轧花、榨油、机械加工、苜蓿加工、物流配送等20多个门类的经营新业态。华贸公司是一个生活用品零售企业,在改革调整中,大胆引进现代物流方式,同大城市连锁超市联姻,兴办小型连锁超市,仅一年多的时间就兴办了9家,在占领县城市场的同时,又把连锁超市办到农村乡镇。这种新的营销业态,以其商品的质优价廉,服务便利,赢得了城乡群众的青睐,公司销售额比过去增长一倍,新安置职工38名。农资公司在改革调整中,摆脱老品种、老经营方式的羁绊,在推行内部股份制的基础上,大力开拓总经销、总代理、连锁经营,挂靠北京高登地膜公司,撒特利、曙光复合肥公司等20多个大公司,成为其产品在沧州、东光区域的总经销、总代理商,并着力打造新的营销网点,在东光及周边市、县建立了100多个连锁店,形成上连大公司、下连销售点,遍布各市县的营销网络,增强了市场竞争力,仅化肥年销售量就由过去的2万吨增加到3万吨。说到结构调整,实施一社一品特色经营,还不得不提到连镇供销社。这个社附近有一个大化工厂,工业用煤需求量很大,主任高洪池经过积极争取,拿下了这笔业务,靠着职工的20万元股本,调进第一列车煤炭,并以合理的价格,优质的产品,赢得了用户的好评。从此,工厂把煤炭采购供应交给了供销社,供销社乘势而上建起煤炭配送中心,既经营工业用煤,又兼营生活用煤,现在这个基层社年配送煤炭1.8万吨,成为连镇供销社的支柱项目。

  开放办社,
  构筑一个以开放促发展的平台

  回顾供销社的过去,由于体制性障碍,这也不能丢,那也不能放,纯而又纯,总是在老路上兜圈子,跳不出独资经营、独立承担风险、小步发展的旧框框。这种旧的体制,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合理配置资源、及时调整结构、快速扩张规模、分散经营风险等要求,阻碍着供销社的发展。因此,供销社必须对外开放,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搞活我们的企业,为供销社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对于如何开放办社,怎样借助外力发展自己,主任王建华自有他的一番见解,他说:“在改革开放的年代,国家可以搞特区、搞中外合资、中外企业可以相互参股,甚至把土地卖给外商搞开发,为的什么?还不是为了加快经济发展吗?我们为什么不能干?只要对供销社有利的事就要大胆去闯去试。”这番话,虽然没有深奥的理论,但让人们眼前为之一亮:是啊,我们供销社到处是大院子、大仓库,以前却捧着金饭碗讨饭吃,怎么就没有想到呢!
  东光县供销社领导班子在带领大家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同时,按照以资产开发经营为重点,产权多元化、投资多元化、经营多元化的思路,描绘出一幅幅开放办社的蓝图。从此,东光县供销社开放办社迈开了新的步伐。在灯明寺镇,供销社引市入院,被当地群众啧啧称奇:真稀罕,供销社的大院里怎么赶起了大集?原来,灯明寺供销社坐落在集贸市场边上,有一个70亩的大院子,前些年一直闲着,附近群众在院里晒粮食、堆柴草,弄得杂乱不堪。但总想不出利用的路子,又能怎么样。开放办社,使这个社的领导班子豁然开朗:何不建一个市场,把集贸市场引到咱院里来,既解决了集贸市场占道问题,又可增加收入。说干就干,他们找到镇里的领导和工商部门,谈了自己的想法,谁想一拍即合,镇里领导说:“这是两全其美的好事啊,我们全力支持!”他们马上动工兴建,清理平整了场地,修了一条300米的柏油路,又沿路盖起57间营业门市,先后投入55万元。钱从哪里来?靠投资多元化。盖门市向商户招标,谁盖谁投资谁拥有谁经营,修公路供销社出一点、镇上拿一点、施工单位垫一点,成了!2001年底,一个可容纳400个商户的集贸市场建起来了,每逢集日,商贾云集、摩肩接踵,颇是红火,既繁荣了市场,供销社每年还可增加10万元的收入。
  尝到了甜头的东光县供销社,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开放办社,多种形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搞活企业。人与资本一相逢便生出故事无数,二、三年的时间,兴建商住楼4栋、市场3个及一批经营门市,面积达1.7万平方米,今年即将建成的商住楼3栋,面积2.5万平方米,这些经营设施可新增就业岗位300多个,每年可给供销社增加300万元的收入。
  在东光县供销社,可以用开放办社的办法搞资产开发,也可以用这个办法搞经营。银海棉花加工厂是个新建企业,经营棉花缺资金,厂长宫纯金就走出去寻求合作。他带着棉花样品跑到辽宁的一些用棉大企业,向老总们介绍供销社的投资环境,说:“你们有资金,我们东光有好棉花,咱们联合起来,你们投资,我把收购加工的棉花给你,你们有了原料能生产就能赚钱,我也能赚钱”。几番洽谈,对方为他的开放意识和合作诚意所感动,遂派人来考察,对银海厂的棉花加工质量十分满意,双方的合作从此开始,每年一到棉花收购加工季节,辽宁的几个大厂就提前把四五百万元的资金打过来,银海厂就用这笔钱收购加工棉花,并及时把高质量的棉花运往厂家,双方合作取得了“双赢”,现在银海厂每年棉花经营量达到4000多吨,皆得益于开放办社。正如主任王建华所说的那样:“现在是开放的时代,坐在家里与外界老死不相往来,不对外开放,就会死水一潭。不做井底之蛙,才知天地之大,只有开放,才能引来财源”。此言诚也!

  再谋新篇

  几度风雨,几番拼搏,几番磨砺,历尽坎坷现坦途。东光县供销社经过近几年的艰苦创业,辛勤的耕耘,迎来了丰硕的成果,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系统内外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在当地县、市也有了位子,更得到了上级领导的重视、关心和支持。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主任白立忱来了,他实地考察了供销社的龙头企业、养殖业,听了供销社的工作汇报,高兴地说:“东光县供销社立足服务‘三农’,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这条路子走对了。供销社如何振兴和发展,我在东光找到了答案。”河北省省长钮茂生抽出星期天休息时间专程来东光县供销社视察,对县社的工作给予充分的肯定,勉励供销社在为“三农”服务中再创新成绩。沧州市委书记张庆华来视察后作出指示:要求沧州市所有涉农部门,都要向东光县供销社学习,在调整农业结构,为农民增收上做出新贡献。
  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激励和鞭策着东光县供销社人,鼓舞着东光县供销社人。以主任王建华为首的东光县供销社的当家人,更感到肩上的担子异常沉重,他们没有因为取得的成绩而陶醉,他们在总结、在反思、在寻找自己的差距。主任王建华对东光县供销社存在的差距、困难更不讳言:“我们现在仍有一些基层社只能保住吃饭,还谈不上发展;参与产业化的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棉花和其他产业的深加工文章还做得不深不细……”。
  承认差距才能与时俱进。东光县供销社在成绩面前,又在重新谋划新的发展。棉花深加工上,同名牌厂家合作生产服装面料;苜蓿再上新的深加工项目;用自己生产的棉粕建一个饲料厂,用现代物流方式打造农村营销网络;在基层社改革上再求新突破,等等。一件一件地做出规划,一步一步地抓好落实。
  在今年召开的一次各企业全体班子成员参加的会议上,主任王建华要求大家:“过去的成绩已是昨天的事情,从现在起,我们要从零开始。”
  好一个“从零开始”!他们把东光县供销社仿佛当作是一张洁白的纸,重新去描绘供销社明天更加美好的蓝图!(文/本刊记者郑书成 摄影/王德太)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51361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