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373期/经济/产业/正文

发布时间

2009/7/2

作者

□文/李 钢1 张党利2

浏览次数

911 次

礼泉模式对农业型县区产业化发展经验借鉴
  提要 礼泉模式主要是围绕苹果产业链的发展,经过近20年的发展,实现了农业产业化的跨越,礼泉模式有得有失。本文主要分析礼泉模式的成功之处及成功原因,并给其他农业型县区产业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礼泉模式的经验能给其他农业型县区产业化发展一点启示。
  关键词:礼泉模式;经验;农业型县区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在中国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些县区根据当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创出了一系列特色型的县域发展“模式”,如知名的“温州模式”、“苏南模式”等。礼泉县产业发展走了一条农业特色型产业的主导之路。通过近20年的发展,礼泉县逐步确立起以果业特别是苹果产业的支柱和主导地位。引用礼泉政府网上的一句话说就是,礼泉经济的发展史,实际上是一部苹果发展史,围绕苹果产业化、带动了贮藏、运输、餐饮、包装、劳务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这使得礼泉在短短的5年左右的时间里初步实现了农业产业化跨越,带动了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1996年《陕西金融》从礼泉县的发展过程中总结出了“礼泉模式”,即“以果兴农,以农促工,以城兴工,以工富县,城乡一体”。陕西社科院《县域经济》研究组也指出:“‘礼泉模式’的特征是:因地制宜,发挥优势,靠苹果滚动,带动整个县域经济的发展。”通过纵向考察改革开放以来礼泉县经济发展的历程,可以对礼泉模式的产业发展做出以下分析:
  一、礼泉模式的经验
  1、选取苹果产业发展是适应县域区位、自然条件,并迎合市场需求及农民增收要求的合理结合点。陕西是世界上六大苹果最佳适生区之一。一方面陕西礼泉县地处黄土高原与渭河谷地交汇地带,土层厚、光照足、昼夜温差大,特别是县区北部基本符合苹果生长最适宜的七项气象指标。礼泉县选取发展苹果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区位优势;另一方面苹果生产是一项投入大、回报高的农业经济作物,产业链长、关联度高、市场需求量大,不但可以吸纳大量农村劳动力,并且果品不同于粮食作物这类差异性小的生活必需品,苹果产品具有“先天”的商品性质,果品品种多、口味丰富,能刺激和引导需求增长,因而劳动附加值较高,对促进农民增收效果明显。对一些以农业为主体的县区来说,选取发展适合当地自然条件的农业经济作物作为主导产业,走特色农业产业化道路,礼泉模式提供了一条有价值的经验。
  2、果业和第三产业互动发展成为带动礼泉县域经济发展的两个轮子。礼泉县的一三产业互为依托、共同发展是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特例,也是礼泉模式的一条基本经验。当然,从长远来看,第二产业是县域技术进步和工业化的主导力量,脱离第二产业的发展模式是畸形的产业发展。但是,对工业体系薄弱、技术、资金力量先天不足的农业型县区来说,这种发展模式也是一个现实的“次优”选择,或者看作一个产业发展迂回的过度状态。但也要汲取礼泉县的教训,在产业发展到一定时期有较好积累时,就应注重工业化水平的提升,防止陷入僵化的产业结构模式中。
  3、果业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同时也为大量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空间。依靠乡镇企业是中国县域发展的一条基本经验,中国众多县域经济的壮大都离不开乡镇企业的贡献。礼泉县的乡镇企业从数量、规模、技术条件等方面虽比不上沿海发达县区,但也是促进县域发展最活跃的因子。
  4、除了上述几点外,礼泉县的城镇化建设改造、招商引资也是常被提起的一些发展经验。如许多文章就礼泉县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过程中,如何解决资金困难的经验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有人将礼泉县的产业发展、城镇化建设和克服资金约束的策略,比喻为促进礼泉经济发展的“三大战役”。解决资金困难和城镇化建设虽不是产业发展中的核心内容,但对促进礼泉县域经济壮大和提供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礼泉模式取得成功的原因
  礼泉特色农业产业的兴起是适应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化环境的结果。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市场化的经济体制改革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逐步展开。然而,农村的改革从20世纪八十年代后却落后于城市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大多数农业人口沿袭着传统的农民意识和农业耕作方式,农民只是粮食的生产者,很少有人认识到粮食和产品,进而农产品和商品之间的联系。因此,谁能“先知先觉”,谁就能抢先抓住市场机遇,获取农产品供需空缺间巨大的超额利润。
  产业发展要以适应市场的供需结构为基本原则,礼泉县果业的发展客观上适应了市场化的要求。首先,从农民所得到的切实利益来看,在20世纪九十年代,种粮食每亩的收益不过三四百元,而一亩苹果的纯收益却在数千元以上,两种农产品在价格上的差异显示出果品生产存在巨大的市场空间。在当时国家对粮食价格体系不放开和工农剪刀差严重存在的情况下,大多质朴的礼泉农民都做过这样一次简单的账算:“即使苹果价格跌落至每市斤一毛钱(九十年代初主产的“秦冠”苹果批发价格1元/市斤左右),以当时亩产平均7,000~8,000斤计,收入也在七八百元,也比种粮食划算。”这样,从众多农民这个微观经济主体角度来看,礼泉果业的兴起是一个市场化“主体选择”过程;其次,从整个县域产业发展来看,礼泉县率先打破了依靠粮食生产“一条腿走路”的农业格局,并且果业在短暂几年间便取代了粮食生产而成为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这无疑意味着产业结构调整先行一步,对整个县域发展来说占领了产业发展的先机优势,适应了市场多元化、特色化的产业结构要求,因而从礼泉县域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果业的发展也是一个市场化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
  三、礼泉模式的兴衰对中国农业型县区产业化发展之鉴
  礼泉模式的出现曾抓住了历史的机遇,也是人为选择和市场调节的结果。然而在九十年代中期以后,礼泉模式也日益暴露出繁荣背后的危机,其短暂脆弱的生命力如同昙花一现。礼泉县依靠果业产业化发展,没有突破农业特征性,无疑没有抓住县域产业的根本,产业发展之路难以走得长远。
  和礼泉县相似的,在众多农业占主体地位的县域经济中,存在着既要依靠农业又被农业所牵绊的县域产业发展的矛盾局面。如山西吕梁地区农业县的红枣产业化工程,在九十年代初期,对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而在九十年代后期随着红枣种植面积的扩大也出现了与礼泉县相似的销售、农产品加工业落后等方面的问题,媒体也不时有报道四川柑橘的生产区出现卖果难等问题。农业县的产业化发展难以突破农业基础特征性束缚,长期的二元经济结构、工农独立发展的结构形成了僵化的发展模式,是这些县域产业发展的根本性症结所在。站在礼泉县后产业化发展阶段,反思礼泉县产业发展历程,礼泉县果业产业化发展之兴衰,对众多农业型县区产业发展后进县区具有重要教训意义。
  首先,转变观念、澄清认识。在一些县区基层工作者当中,还存在着一些认识的误区,对农业产业化概念的理解只局限在农业生产领域内,认为农业产业化就是培育发展经济型特色农业产业。这只是对农业产业化的浅层次认识,没有从发展农业耕种的传统观念中走出来。农业产业化不仅仅是农业生产专业化和规模化,更是在其基础上的农业产业的市场化运作经营,即要重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第二步。农业产业的发展不能孤立地脱离二三次产业,最忌讳将农业发展成为三次产业群体中的“一枝独秀”。从农业产业化的第二层含义出发,以市场为导向,以发挥产业之间协作互动功能为出发点,来制定产业政策和引导农业产业化发展,最终实现县域整体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才是农业产业化的重点。
  其次,汲取礼泉县产业发展的教训,防止把农业产业化搞成农业生产单一化。农业生产专业化与发展多元型农业结构不存在矛盾,县区可以把一个农业产业作为产业化发展对象,也可以培育出几个农业产业来进行产业化发展,这不但有利于扩大农村增收来源,从长期来看,对培育县域主导农业产业,增强应变力,在必要时期进行产业结构转换提供了主动的战略储备。
  第三,要重视产业化发展的组织形式和不断完善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有效的产业组织形式是县域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是结构功能的创新,也是适应市场化的契约经济组织形式;它既符合当前中国县域经济的基本现实,也是一些较发达县区的经验总结。因而,在实践中不同县区应根据当地具体情况不断探索和借鉴一些成功的产业组织形式,这将对实施“一体化”产业发展模式起到积极的组织作用。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县域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条件。在县域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许多农业型县区存在着和礼泉县相似的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的现象,这也是农业产业化发展滞缓的一个重要原因。健全农业产业化的社会服务体系需要发挥各方面的力量,以促进完善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的体系,健全科技服务体系网络和农产品供销网络。
  第四,从根本上说,农业产业化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跨越。由于缺乏工业实力的依托,农业型县区的农业产业化道路更显出艰难,产业化之路能否走的长远就更应注重产业之间的联系互动和协调发展,从一开始就应该搞好整体规划,发挥优势、克服弱点。农业要实现现代化,其中包含着工业化之意,即要通过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机械化操作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既要立足农业,重视农业生产,选择好优势产业作为产业化发展的对象,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更要面向现代化,提升农业的工业化水平、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行业,形成龙头企业带动的发展模式。农产品加工行业在工业基础薄弱的农业县区处于联系工农、消除二元结构关键产业地位。立足农业、发展工业,农产品加工对农业型县区更显得重要,应在规划县域产业发展时做好整体布局,找准工业化发展的突破口。
  (作者单位:1.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2.陕西理工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厉以宁等.区域经济发展新思路——中国社会发展不平衡对现代化进程的影响与对策.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
[2]刘政.强化造血功能,聚集开发建设资金——介绍礼泉县超常规发展县域经济.陕西金融,1996.1.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51953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