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提要 我国县与县之间地方政府竞争的趋势将愈演愈烈,县际竞争带来了不同的竞争效应。本文分析了县际竞争的特征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升县际竞争力的路径选择,并对宁波地区县际竞争提出相应的制度安排。
关键词:县际竞争;制度竞争力;路径选择;制度安排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县际竞争是指市场经济条件下地理位置邻近的县级行政区政府围绕改善基础设施、制度环境、人文环境等非流动经济要素、吸引资本、劳动等可流动经济要素而展开的竞争,培育要素在当地的“根系”,使之扎根当地,其目的是通过吸引资本、劳动和其他生产要素以及争取上级特殊政策以尽可能提高本行政区居民的福利和人均收入,促进辖区经济增长。宁波经济近几年来一直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与县域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与县与县之间的激烈竞争是分不开的。宁波实行市管县体制,下辖6区5县(市)。以市区为中心可分为南北两个次区域,北部有慈溪、余姚两县(市),南部有宁海、奉化、象山三县。2007年宁波县域面积、县域人口和县域GDP分别占全市的72.7%、61.3%、56.3%,县域经济在宁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一、宁波地区县际竞争的特征
1、县际竞争使企业行为中渗透着强烈的地方政府行为。由于地方政府现阶段的主体职能是发展经济,地区经济的发展速度和地方财政收入的增加是衡量各级地方政府政绩的主要内容与标志。因而,地方政府多从自身利益出发,各自强调本辖区的经济发展,使企业在竞争中受到辖区政府的强烈干预,产生不公平性,难以形成企业在市场竞争下的规模经济。
2、县际竞争使生产要素难以跨县域自由流动。地方政府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对本地市场实行保护政策,使生产要素难以自由流动。近几年来,虽然工业消费的商品和农产品市场发育较快,但资金、人才和劳动力市场受行政干预仍较多,流动困难。
3、县际竞争造成低水平重复建设,县际间无序竞争。目前的改革难以从根本上打破各县原有的自成体系的发展格局,重复建设、重复布局现象难以在短时期内消除,这就使“行政区经济”呈相对稳定的态势。产业布局类同、产业档次偏低,决定了行业的进入壁垒,尤其是技术和资金壁垒较低;同时,各县区位、资源等方面的条件比较相似,加上出于地方利益的考虑,各县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存在严重的重复建设,企业之间缺乏合作精神和意识,无序竞争严重。如,宁海县的电热水器行业,曾是全国的领头雁,国家标准的制定者,就因为无序竞争等原因,至今全行业亏损。这种低水平重复建设、无序的竞争,最终受损害的还是当地企业和地方的经济利益。
二、宁波地区县际竞争的路径选择:提升制度竞争力
诺斯认为:“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制度提供了人类相互影响的框架,他们建立了构成一个社会,或更确切说一种经济秩序的合作与竞争关系”。而对经济增长的历史研究就是对制度的创新研究。制度创新能减少交换活动的交易(及生产)成本,从而实现日益复杂的交换活动。因而,国家的发展除了依靠生产要素以外,更重要的是竞争、开放、统一、可靠的制度。波拉伊在分析工业革命时主张:“制度变迁(而不是技术变迁)是经济发展的动态原因”。因而我们可以说,制度竞争力是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核心。宁波地区各县政府竞争力提高的途径只有把提升各县制度竞争力作为唯一选择,通过提升制度竞争力来推进区域经济发展。
1、提升地方政府制度竞争力的现实性分析。首先,提升地方制度竞争力是解决由地方政府竞争无序而导致竞争失范等问题的必然要求。竞争无序状态所反映出来的产业趋同、重复建设等问题,不仅浪费了社会资源并导致了社会资源配置的低效率,而且也割裂了市场构成要素的流转,增加了信息、技术、服务、组织等的交易成本费用。由于社会广泛存在着类似“公地悲剧”和“搭便车”等现象,因此必须依靠地方政府进行相互博弈和谈判,并进行相互合作,才能不断降低组织交易成本。地方经济的发展需要开放、合作、自由的制度环境,而制度是“一种经济秩序的合作与竞争关系”,这就需要地方政府主动倡导制度创新的思想意识,鼓励行政组织提升制度竞争力,同时加强对各级政府的协调和统一,建立相应的制度保障和规范体系,才能够整合相当范围内的资源配置方式,消除地方政府竞争无序状况,解决地方政府间存在的竞争失范问题。其次,由制度变迁所带来的预期和现实收益是地方政府提升制度竞争力的现实动力。制度变迁存在着预期收益,当制度需求主体的预期收益超过预期成本时,制度变迁就会发生,地方政府满足制度需求实际上就是要获取潜在的制度收益,因为预期制度本身就存在着较大的租金和利润。一项新的制度需求实施以后,往往会带来规模报酬递增的效应,这种报酬效应刺激着潜在的地方政府利益需求,通过学习、模仿和发现的过程,逐步也“锁定”和实施这项较为先进的制度安排。这样,新的制度所带来的规模报酬效应也就逐渐递减以致达到平均化水平,于是更新的制度变迁的需求又产生了,“新的收入流的分割所导致的与技术变迁或制度绩效的增进相联系的效率收益,这是进行进一步制度变迁的一个主要激励”。由于制度变迁中存在着制度供给时间递减规律,决定着各个地方政府都想抢先出台各种潜在租金大的预期制度,目的是看中制度创新所带来的预期收益。因此,对制度预期效益的追求是地方政府提升制度竞争力的动力源泉。
2、提升地方政府制度竞争力的可能性分析。首先,提升制度竞争力能够使宁波地区存在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各个地方都存在着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宁波地区在科技、资本、区位、环境、基础设施等方面存在着优势,但在劳动力、自然资源等方面有着较大的劣势。这些比较优势的发挥需要在有关的制度结构中反映出来,也就是说,科学合理的制度安排能使比较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当然,转化的基础在于地方政府的创新团体决策基础和整体素质。因为制度本身毕竟是一种稀缺性资源,制度资源积累不足将影响地方比较优势的发挥。因此,提高地方政府创新能力至关重要。其次,制度竞争力的提升能整合、优化组织内生产要素资源,推进薄弱要素市场和产品的建设。制度实际上具有促进生产要素整合的功能,是一种优化生产要素的结构力量。“制度能增强生产要素(如劳动)在满足人类需要上的效能。这种作用的方式类似于其他一些生产要素,如资本。……因此,我们可以视共同体的制度为一种宝贵的生产性资产,我们可以称其为“制度资本”。而一项新的制度实施以后,往往会带来规模报酬递增的效应,这种效应刺激着潜在的地方政府利益需求,通过学习、模仿和发现的过程,逐步也实施这项较为先进的制度安排。先进良好的制度安排能发挥制度的结构功能,通过制度资本与生产要素的相互渗透,促进生产要素的整合,因此宁波地区通过以发展制度竞争力为先导,进而推进生产要素的建设是完全可行的。
三、提升宁波地区县际竞争力的制度安排
首先,建构以市场为导向的职能运行机制。政府职能是一套职责和权力分配体制,它深刻地蕴涵着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建设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宁波地区政府应继续建构以市场为导向的政府职能配置和运行机制;其次,缩小政府规模,强化县乡体制改革。由于行政部门有着扩张的本性,造成了政府规模的扩大,而政府规模扩大则直接占用了大量的财政支出,使当地居民的社会福利水平下降。对于县级政府机构改革的目标应是精县、简乡、强村;最后,实施合理配置资源为基础的区域经济合作。政府间可以进行跨空间的经济合作,通过双方谈判协商,确立各自比较优势,实行跨区域要素合作。
(作者单位:1.宁波大学商学院;2.煤炭工业郑州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主要参考文献:
[1](德)柯武刚,史满飞.制度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美)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
[3](美) R•科斯,A•阿尔顿,D•诺斯.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4](美)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5]宁波市计委经研所.宁波地区各市(县)经济发展比较.浙江经济,2003.7.
[6]叶文涛,张明华.宁波县域综合竞争力评析.宁波政府网站,2004.12.
[7]程臻宇.论中国同级地方政府竞争[D].中国知网硕博论文库.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