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提要 黔东南自治州山高林密、沟谷纵横,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在建设小康社会中选准着力点是关键。而交通建设、龙头企业建设和城镇化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以“三农”为基础推进新农村建设、发展文化教育和培养人才是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重点投资和发展的着力点。
关键词:黔东南民族地区;小康社会;建设重点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七大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建设。因此,我们必须依照中央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战略布署,以党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找准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工作着力点,找准必须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予以重点投资和发展的领域,使这些领域或方面优先健康发展,从而全面推进自治州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而这些重点领域或方面,则应包括交通建设、龙头企业建设和城镇化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以“三农”为基础推进新农村建设、发展文化教育和培养人才等五个方面。
一、加快交通建设,进一步改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地处贵州省高原向湘桂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东南部为雪峰台凸,北部为铜施台凸,西南部为黔桂台向斜的黔东南凹陷,地貌有常态地貌和岩溶地貌,山高谷深,地形象杂,山地占全州土地总面积30,302平方公里的87%,交通条件历来是自治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三线建设时期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黔东南自治州的交通建设得到了飞速发展,交通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已初步形成了以公路、铁路为主的交通运输体系。尤其是党的十六大以来,自治州的交通建设更是有了长足发展,建成了凯麻、三凯、凯玉等一批高质量的以州府所在地凯里为中心的贯通州内外的高速公路,建成了黎平机场。仅2007年就建成通乡油路311公里,通村公路3,055.9公里。但是,与其他地区相比,交通落后仍然是自治州经济发展的第一制约因素,运输成本高、运量小、时间长的问题一直是自治州经济发展的重要障碍。因此,一是争取中央和省的支持,集中和动员各方力量,包括采取各种方式加大引资力度抓好交通建设;二是按照县县通高速公路的目标,加快调整和完善全州公路路网规划,并将之纳入全省公路路网总体规划;三是加快完善旅游环线公路建设规划,高标准实施已开工建设项目;四是尽快建好列入省规划的二级公路;五是继续抓好通乡油路、通村公路和乡镇汽车站建设;六是抓好航道整治和码头建设;七是积极推进黄平机场前期工作,抓好黎平机场新航线开发。
二、大力发展以旅游为龙头的服务业,加快城镇化建设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和原生态性是世界上少有的,要按照把自治州打造成旅游文化大州和原生态国际旅游目的地的目标,按照国际水准高起点做好旅游服务业的规划,采取新的营销模式,优化旅游发展环境,全力打造自治州旅游品牌,抓好镇远、黄平旧州、黎平翘街历史文化保护,努力做好民族旅游村寨二次开发,全力打造黔东南旅游品牌。在以发展旅游业为龙头的同时,大力发展新型工业,做大做强电力工业,优化发展高载能工业,加快发展森工产业步伐,大力发展苗、侗、瑶药为主的民族制药工业,大力发展民族旅游商品制造业,做大做强具有民族特色的绿色食品加工业。发展旅游业、发展新型工业,就必须加快城镇建设,因为,加快城镇化进程,是推进工业化和发展旅游业的重要载体。要按照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的标准,抓紧完善州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加强城市道路扩建、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要以自治州所在地凯里,以及历史名城黎平为重点抓好城市规划建设,制定原生态旅游城镇建设标准,打造凯里、黎平、镇远、雷山、剑河、施秉、榕江、丹寨、台江等一批极具民族特色的旅游城镇,建设凯里、黎平民族旅游产品专业市场,打造一批年销售收入超5,000万元的民族旅游商品集团,努力发展民族旅游商品专业村或专业大户。抓住厦蓉高速公路、贵广快速铁路建设机遇引进和发展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总之,黔东南自治州应大力发展旅游业,既能为当地广大农户服务又能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并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的龙头企业,让龙头企业作为广大农户与大市场有效连接的经济纽带,实现农户生产与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的有机结合。
三、着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巩固和增强生态优势
近年来,自治州生态环境保护成绩显著,仅2007年就完成造林面积45.53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8.06平方公里,完成了凯里发电厂一期烟气脱硫治理工程和实现凯里造纸厂限期停产治污目标。但是,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依然严峻。麻江、黄平、施秉、镇远、岑巩5县的石漠化治理;清水江、都柳江、重安江、舞阳河、巴拉河以及各市县贯城河的污染整治;电力、冶金、化工等重点行业废弃物的处理;工农业用水和人畜饮水安全等亟待我们去解决。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是关乎自治州建设小康的大事,关乎自治州子孙万代的大事。因此,必须制定和实施自治州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封山育林、野生动物保护等重点工程,抓好公益林布局调整,采取还草、还药、还竹、还茶等方式,逐步将部分高坑田、腰带田、望天田退下来,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和增加农民收入。要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加大石漠化治理力度,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加大对冶金、有色、化工、建材等行业的污染治理力度。要将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城市景观林以及水源地、主要河流两岸和交通沿线森林划为生态功能区,切实加强保护。要积极推进农村生活污染治理,切实防止农业面源污染。
四、着力抓好“三农”,推进新农村建设
黔东南自治州是八山一水一分田,气候宜人,土地肥沃,水稻是自治州的一大粮食作物。新中国成立以来,自治州通过推广良种良法配套技术,水稻产量大幅度提高,粮食总产量稳步增加,到20世纪末,自治州水稻平均亩产已突破500公斤水平,实现了口粮自给并略有结余。2000年以来,州内的优质稻已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化生产,从江香禾、剑河红米、思州贡米、榕江锡利油钻、丹寨硒米等享誉国内外。由此可见,遵循生态环境规律,把生态农业作为黔东南自治州农业发展的方向,对自治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长远的战略意义。为此,一要努力提高科学种田水平,同时搞好山塘水库等农田基本建设,确保粮食逐步增产;二要推广节水节能新技术,节约资源消耗;三要加强森林植被的保护和管理,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四要制定并落实对良种和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农业设施修复的补助政策,同时抓好粮食高产示范工程;五要大力发展生态、特色、高效农业,建立工业原料林基地、竹基地、茶园基地、油茶基地、烟叶基地、特色养殖业基地、优质苗圃基地,做大做强农产品名优品牌;六要把发展现代农业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抓好新农村建设试点,加强村容村貌整治,突出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加强危房改造,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五、文化教育和人才培养
邓小平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科学技术是人类不断探索和总结的文明成果,是由人掌握和使用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要想取得理想的成果,必须把提高人的素质、特别是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放在重要位置,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对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来说,一方面要注重用优惠的政策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另一方面要注重全面开发乡土人才资源。当前自治州人才短缺的原因有三:一是人才培养力度不够,培训机制不健全,这是由于教育落后所导致的人才培训的先天缺陷,体现为重视不够、起步晚、机制缺;二是吸引了人才,留不住人才,人才外流难以截止,这是由于经济发展与管理滞后所致;三是人才管理不善,人才资源浪费严重,真正有实学的专业人才没能到最需要和最能发挥其专长的工作岗位,这是管理体制的弊端所造成。因此,我们必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巩固提高“两基”攻坚成果,精心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建设,改善农村办学条件,促进义务教育发展;高度重视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扩大高中阶段招生规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民族教育,在凯里学院开办民族特色人才培训班,开展民族歌舞进课堂活动;重视学前教育,关心特殊教育,大力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教学。
在注重文化教育的同时,要密切注意各类人才的培养使用。一是着力使用培养具有坚定信念和坚强领导能力的各级领导干部;二是着力培养数量更多、质量更高的各类科技干部;三是着力培养有知识、有技能的劳动大军;四是大力开发乡土人才资源。当今世界正在向知识经济迈进,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知识的不断创新。只有加强文化教育,加快人才培养,才有可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才有可能卓有成效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总之,我们要从自治州的实际出发,把交通建设、龙头企业建设和城镇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生态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文化教育和人才培养作为自治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着力点。唯有如此,才能有力地加快黔东南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
(作者单位:贵州电子职业技术信息学院)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