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227期/神州风采/正文

发布时间

2003/1/1

作者

-

浏览次数

2764 次

灰剑情

  ——记唐山燕东水泥厂厂长闫海泉
  朋友,你见过这样的企业吗?生产红红火火,产品产销两旺,企业高大的烟囱却见不到烟,生产有粉尘的产品,厂区内却看不到一缕灰尘,这就是唐山燕东集团灰剑水泥有限公司。企业被唐山市环保局一次验收合格,这是在众多水泥行业中,率先环保达标单位,不仅显示了企业实力,也是环保型企业中的优秀典型。
  在管理中求发展、创效益
  灰剑水泥有限公司,有一个敢于管理、精通业务、务实创新的带头人——闫海泉。他中等身材,浓眉大眼、眼眸闪烁着精明和质朴,显示着中年人的成熟、干练、气派和风度。他善于接受社会经济的鲜活信息,有着广博的社会知识、专业知识和超前发展的意识。
  闫厂长知道,水泥工业是污染大户,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粉尘,这不仅污染环境,也增加生产设备的磨损和物料的损失。为改变污染,改善环境,出路在科技进步。他常说:“我们必须依靠科技进步,认真调整优化产品结构,改进和提高工艺设备,树立创新意识,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根。”
  有了这种创新的战略,有了这种敢于竞争的意识,闫海泉在管理中加快了技改步伐。从1995年起,不断投入资金改造工艺设备,先后更换了塔盘、塔尖、选粉机,改造了立窑简体,添制了微机控制系统。由山东请来了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指导生产,成立了技术攻关小组,在立窑上搞了净化粉和矿化剂试验,在原材料上用粉煤灰代替粘土和矿渣,一系列的攻关改造,有效降低了成本,提高了产品质量。从2000年起,又加大了技改力度,在环保局的直接指导下,技术攻关小组自行研制了八台布袋收尘器,分别安装在破碎机口、立窑卸料口、水泥磨头和包装机等几个扬尘点上,共计安装16台收尘设备,这样比从厂家购进节省40多万元资金。同时,改造了水泥车间的输送设备,破碎车间把破碎机安装在地下,对各种设备、料车等缝隙进行密封,堵塞了尘源,使各生产线的扬尘点都得到了有效控制。
  依靠科技推动企业进步
  水泥厂的粉尘是成本水泥或生产水泥的原料,收回粉尘不仅变废为宝,为企业再创造经济效益,又可改善作业环境,达到环保要求。公司通过改造工艺设备,仅水泥磨尾的收尘器,全年可收回水泥8100多吨,回收价值达145.8万元;4台生料磨尾收尘器每年可收回生料粉10800多吨,节约原燃材料费和动力费81万元;四座窑的布袋收尘,每年可收回熟料粉1万多吨,获经济效益120多万元。其它布袋收尘器收回的粉尘,可以做混合材料,也可以入窑烧成熟料。公司几年中用于改造工艺设备、环境治理投入资金600多万元。但通过治理改造,使企业有了活力,更有了竞争力,看到了发展前途。
  由于该厂技术力量不断加强,使产品、产量、质量稳步提高。产量由1994年每个窑每小时5吨,提高到现在的12吨,抗压度由原来40~50兆帕提高到50~60兆帕,黄料减少到最低水平,游离钙控制在合理水平,在全国机立窑生产中,已达到先进水平。改造了选粉机、提开机,采取了将熟料破碎入磨、对粉煤灰利用等措施,使水泥磨产量大幅度提高。由原来每台磨每小时5~6吨,提高到现在每小时18~20吨,创造了同等规模最高水平。产量质量的提高,使产品供不应求,有力地占领了市场,经济效益一年步入一个新台阶。从1994年盈利72万元到现在的1000万元。企业发挥了自己的威力,跨越到一个新的高度。
  春华秋实,好戏连台
  燕东水泥厂生产的“灰剑”牌水泥获得了“河北市场水泥质优品牌”,被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中国调查统计事务所评为“中国名牌产品竞争力调查同行业十大品牌”,中国企业发展研究中心授予“世纪中国最优品牌企业”,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誉为“工程建设推荐产品”、“河北省优质产品”、“用户信得过产品”、“河北名牌”等各项荣誉。
  在闫海泉厂长和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下,灰剑水泥又通过了IS09002国际质量体系认证。这是闫海泉在经营管理中又一新的重大突破,为产品走向国际市场铺就的又一基石。
  执著的追求,赢得了事业的辉煌。闫海泉的努力,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也为家乡做出了贡献。他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优秀厂长”、市级“劳动模范”、省级“质量标兵”、河北省乡镇企业优秀经营管理者和省级农民企业家、全国乡镇企业家等荣誉称号。
  企业成功了!在成绩面前,闫海泉没有停步,他心里装着更多美好的蓝图。为企业的再度辉煌,谋划着新的方案,放飞着自己的理想和才智,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文/本刊记者李友生)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47982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