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227期/对策研究/正文

发布时间

2003/1/1

作者

-

浏览次数

1592 次

靠改革化解农金风险

    ——信用社经营体制改革初探
  农村信用社作为整个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防范和化解风险,不仅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保证社会稳定,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从丰南市看,农村信用社的经营难度及风险程度已相当严重。就如何防范和化解风险问题,笔者认为改革是根本,用足用活现行货币信贷政策,加大改革的措施和力度已成为解决农村信用社经营困难和防范化解农村金融风险的现实途径。
  一、改变“一乡(镇)一社”的体制设置
  对现有信用社进行优化组合,通过兼并、重组建立新的经营管理体制,提高经营效率。重组的原则:一是以经济区域为基础,打破现有的行政区划界限;二是选择经营较好、资产规模相对较大的社,对周边社实施兼并、重组。兼并后的信用社资金规模相对增大,这样不但可以降低整体风险水平,增强信用社自主经营能力,而且还可以更好地实施减员增效,提高抵抗风险的能力,同时还有利于打破行政区域上的垄断,实现区域优势互补,加大支持“三农”的力度,调整优化资产结构。
  二、强化农村信用社的信贷管理
  为化解金融风险,盘活信贷资产存量,防范新的不良贷款形成,必须加大信贷管理力度。首先要实施不良资产的剥离。借鉴商业银行剥离不良资产的做法,成立托管机构,对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实施剥离,人行可注入部分低利率再贷款,减轻农村信用社的包袱,促使其轻装上阵。二要及时抓住货币信贷政策的机遇,用足用活现行政策,切实落实优惠政策,以贷款的有效增长,实现经营效益的根本好转。三要简化贷款手续,推行农户联保,解决担保难的问题。有条件的地区还可逐步推行信用社对农户的贷款授信制度,彻底改革“农户贷款难、信用社放款难”的现实。四要建立贷款风险分散、转移机制,着力支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支持主导农业、特色农业和高新技术农业的投放,着眼于农业结构的调整。五要实行贷款民主管理,建立“审、贷、查”的三分离,分级分权,相互制约,权责利相结合,奖罚分明的岗位责任制。
  三、改革信用社用人机制
  改革信用社用人机制,打破目前僵化的干部管理制度和劳动用工管理模式,建立起淘汰落后,激励先进的人才管理机制,达到减员增效的目的是信用社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一是建立健全信用社内部约束和激励机制。坚持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原则,真正把会经营、善管理的人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奖勤罚懒、赏罚分明,以期能使信用社做到一人上,全盘活。二是根据岗位、业务量、管理水平、经营规模、经济效益等指标拉开收入档次,实行“绩效挂钩、按果分配”的办法,激发职工的内在积极性、创造性。三是实行考试上岗。采取多种方式,有计划、分步骤地提高现有从业人员业务素质,经考试合格取得上岗资格后方能上岗,使员工素质有一个明显提高。
  四、理顺联社和农村信用社的关系
  现在基层信用社缺乏真正的经营自主权。“自主经营”成为一句空话,主要原因是联社统得过死,与基层社的关系没有理顺,因此,必须重新理顺联社与基层社的关系。一是改革联社对农村信用社的人事管理权为人事监督考核权。农村信用社理事会、监事会直接由社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信用社主任由理事会聘任,改变基层社主任经常调整、轮换,经营行为短期化,工作缺乏连续性的弊病,增强其经营责任感。二是取消联社对基层社的贷款审批权。信用社应制定一个资金运用审批权限管理办法,在人民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下,按贷款金额的大小和贷款存量的多少,赋于信用社主任、理事会、社员代表大会发放贷款分级审批权限。三是改变联社调剂基层社资金余缺的作法。在联社成立基金管理委员会,基金的来源与运用由管理委员会管理,并制定具体的操作办法,这样不但提高了调剂资金的来源和运用的透明度,加强了管理,也使调剂资金的运用更合理、更规范。
  五、多方配合,为农村信用社的健康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要解决农村信用社当前存在的问题,克服面临的困难,使其健康发展,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需要政府、企业、财税、人行等方面,以及政策、措施的支持、协调与配合。一是妥善解决财政拖欠信用社保值贴息问题,使这部分资金能及时到位。二是各种税收要实行一定程度上的减免,对落后地区的信用社应执行免缴所得税,资不抵债和贫困乡镇信用社应执行低税率或减缴营业税,对“三农”贷款实行财政利息贴补。三是尽快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解决行社之间资金的相互拖欠问题,保证信用社资金能取之于农,用之于农。(文/郭宝安)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5808670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