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384期/市场/贸易/正文

发布时间

2010/1/4

作者

□文/章 江1 屠彦恒2

浏览次数

921 次

国际分工视角下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提要 作为当代世界经济发展重要趋势的生产性服务业的产生,是分工不断深化的必然结果。本文通过分析生产性服务业的演进脉络,试图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产生、发展提供基于分工理论的解释;并讨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又如何反过来影响国际分工的深化;提出我国应积极承接外包,提升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国际分工
  中图分类号:F7 文献标识码:A
  生产性服务业,又称生产者服务业,是指市场化非最终消费服务,即为企业或政府组织的产品或服务的生产提供中间投入品的一系列人力、资本、知识密集程度较高的活动,具体包括金融、保险、法律、会计、管理咨询、研究开发、市场营销、工程设计、产品维修、通信、物流,等等。近年来,生产性服务业在我国迅速发展,在服务业所占比重逐年增多。本文认为,生产性服务业的产生是国际分工持续演化的一种结果,且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使得国际分工出现新的局面,并成为促使其继续深化的条件和动力。
  一、分工演进中生产性服务业的产生与发展
  所谓分工,是指将原来由一个经济行为主体(一个人或一个企业)所从事的不同经济活动所包含的不同操作分解为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行为主体承担。从分工和专业化生产的角度来看生产性服务业的产生会发现,生产性服务职能很早就已存在,只不过在经济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服务职能的复杂性、重要性、多样性有所不同。
  人类的产业时代由农业开始,农业的发展产生了为农业服务的交通运输业、邮政业、商业等。机器大工业所需要的大规模资金投入导致融资需求的产生,从而催生了金融业;大规模的生产,需要大规模的流通,商贸业在此期间得到超常发展;高投资所引发的高风险使保险业破土而出;激烈的市场竞争,复杂的市场交易使广告业、租赁业、咨询业、律师业成为热门。正如杨格的分工理论所言,递增报酬并不是由工厂或产业部门的规模产生,而取决于劳动分工的发展,现代形式的劳动分工的主要经济,是以迂回或间接方式使用劳动所取得的经济。如果把所有零部件和服务都放在企业内部进行生产,那么纵向和横向一体化是最为理想的组织形式,一般理解这种形式能够带来规模经济,但这很难取得生产的专业化分工效应。只有中间零件生产和服务部门不再局限于企业内部,使得专业化生产零部件和服务的独立企业参与进来才适宜于大规模的专业性投资,取得专业化的分工效应,带来报酬递增。生产过程越是迂回化、产业链就越长、附加价值就越大,各种作为中间投入的生产性服务也越重要,所以生产性服务业的形成与发展也在情理之中了。
  20世纪后半期企业内部管理职能的外包成为主流趋势,大量跨国公司开始关注核心能力与业务的发展,把商务活动外包到专业服务公司来经营,从而使得生产性服务在全世界范围内迅速壮大起来。伴随着国际分工的演进,世界上每个人的专业化水平、生产率、贸易依存度、贸易品种类及相关市场个数都会随之增加,生产过程、流通过程的专业化程度逐步提高,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使生产经营的许多环节能够独立存在,由专业化的服务机构来承担。跨国企业为追求生产效率,不再自己生产所有的中间产品、组建所有的生产服务职能部门,而是把资源主要配置在生产经营的最有竞争力的环节,其余的一些环节剥离出来成立独立的专业化企业,而不同的专业化企业一起构成生产性服务业。
  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带来国际分工的新局面
  国际分工是分工行为在国际范围的扩展,其水平不仅决定了世界生产的效率,也决定了国际贸易的总量和结构特征。从以产品为界限的产业间的国际分工(指各国生产比较优势的产品),到产品内分工(即特定产品生产过程中不同工序、区段、不同零部件在空间上分布到不同国家,每个国家专业化于特定环节进行生产),国际分工不断深化,当参与的中间产品越来越多、越来越细、越来越专业化时,国际分工表现为以要素为边界的分工。传统的国际分工的边界是产业和产品,而要素分工的边界在于价值链,发达国家的企业向产业链条中价值增值大的环节转移。
  根据波特的价值链理论,企业价值链链条上的每一个环节并非创造同等价值的。(图1)企业所创造的价值实际上来自价值链上的某些特定活动,这些创造较高价值的活动就是企业价值链的战略环节。而从当前国际经济竞争的现实看,生产环节竞争日益激烈,技术革新缩短了产品的使用周期。加之企业“开放性结构”允许其能够混合和配用制造业竞争对手生产的零部件。结果,制造业的利润由75%降低到30%以内,生产性服务业利润则超过50%,现代经济中企业的比较优势已从有形物质资源转到服务要素。
  而目前发达国家纷纷进军生产性服务业正是印证了“微笑曲线”的原理。(图2)市场规模的提高、技术的发展和交易成本的降低使跨国公司在国际间更加专业化的细分,它们倾向于加强核心竞争力和高附加值的环节,即曲线的两端,将更多的中间生产环节外包给世界各地的合同制造商,甚至完全退出生产,从几乎全靠销售各种产品获得利润的公司迅速转变为提供生产性服务的企业。
  这样,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使得在国际范围内形成这样的局面:发达国家集中发展资本、技术、知识密集的服务业;而资源密集、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如制造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甚至在服务业内部,还有按照价值增值能力大小的分工,研发设计、信息咨询等高附加值的部门仍把握在发达国家,耗费很多人力、物力且利润不高的部门,如电话呼叫中心等外包给次发达国家。从跨国公司的转型中就可以看出这种分工趋势,如IBM将利润微薄的个人电脑业务卖给了联想,从硬件制造商变为“为客户解决问题”的信息技术服务的公司;柯达公司不再只是个生产影像用品的公司,而主要从事影像技术研发、产品的销售以及品牌价值的创造;通用电器通过对“GE”品牌价值的构建转向生产服务领域,主要从事为汽车、飞机等领域提供的金融服务、不动产设备租赁服务以及产品售后服务。
  三、新的国际分工形势下发展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思考
  发展我国的生产性服务业只是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非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发展而发展,以至陷入盲目的状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是专业化分工深化的主要表现,是知识经济环境下产业链条延长的需要。它能促进工农业生产中服务投入的增加,提高生产效率,节约物质资源,对农业、工业和消费性服务业等产业提高效率和增强竞争都具有重要意义,加之它能吸纳大量高校毕业生,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问题。
  (一)积极承接外包服务,提升自身竞争力。在之前国际制造业转移浪潮中,我国成功承接了大量的FDI。制造业跨国公司的进入在短时间刺激了我国的经济增长,但由于我国生产性服务业水平不高,不能满足外资需要,一遇到风吹草动容易撤资。因此,发展我国的金融、物流、会计、法律等行业改善外商投资环境有着重要意义。又由于生产者服务业已经成为适宜于外包的独立产业,外包这种服务方式也日益凸显其优越性,促进企业智能化水平明显提高。当前,发达国家跨国公司越来越多地将后勤办公、顾客服务、商务业务、研究开发、咨询分析等许多非核心业务活动全面外包,其中离岸外包成为新的发展趋势。承接服务外包是参与产业链上的更高层次的环节,创造的附加值更高。中国的要素优势不仅在于廉价的一般劳动力,还在于可以培育知识型、技术型高级劳动力,通过提供这种相对稀缺的高层次生产要素,参与服务外包这类服务业国际分工的高附加值环节,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构建配套齐全、功能良好的生产者服务业体系,可以提高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从而改变以往“世界加工厂”的印象,分享更多的要素收益。
  (二)优化分工外部环境,降低交易成本。我国很多企业内部专业化程度不高,尤其表现为制造企业偏好内部提供生产所需的各种服务,产业分工重组滞后,产业链较短较窄,全能型企业普遍,生产最终产品的企业没有专业化生产性服务企业的支持,投入生产的中间产品种类少,竞争力水平很难得到提升。也就是说,低水平的专业化分工和滞后的产业分工重组既限制了生产性服务的市场规模,也制约了制造业产业竞争力水平的提升。当前我国大多数物流企业、咨询中介等生产性服务企业追求短期利益,不愿投资于信誉和网络的构建,原因就在于服务的市场规模小,构建大的网络是不经济的;缺乏有效分工网络导致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恶性和短视竞争,没有发挥出专业化分工的优势和效益。由此可见,生产性服务业的充分发展是以高水平的专业化分工和产业分工重组深化为前提和基础的。因此,必须从促进分工外部环境优化着手,从而促进内部服务业外部化。进一步完善现代金融系统、通讯系统这些都无疑有利于降低或减缓交易成本增加的速度,成为促进产业组织解体和生产社会化的强大力量。
  (三)做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区域分工和产业分工。生产性服务业种类繁多,属性各异。在不同时期、不同发展阶段乃至不同类地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条件和需求也有很大不同。而由于受地方利益的驱使,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中也出现了工业领域的顽症:低水平重复建设、过度竞争和资源浪费。因此,要完善区域发展的利益协调机制,促进区域之间的资源、要素、产权流动,推进服务业发展的区域合作;明确不同城市、不同区域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功能定位,优化其发展方向和重点,形成城市间融合配套、错位分工、优势互补发展格局,以立足全国的视野提升我国在世界市场上的整体竞争力。
  另外,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有着互相依赖、互相促进的关系,良好的生产性服务业需要制造业做支撑,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可以引导制造业的技术变革和产品创新。因此,要顺应制造业与生产者服务业关联度日益提高、日益融合的趋势,促进专业化分工,降低生产成本,融入全球价值链,实现产业升级。
  (作者单位:1.安徽大学经济学院;2.中国工商银行釜山分行)

主要参考文献:
[1]阿林•杨格.报酬递增与经济进步[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6.2.
[2]杨小凯,黄有光.专业化与经济组织—一种新兴古典微观经济学框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5820894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