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386期/公共/教育/正文

发布时间

2010/2/1

作者

□文/谢 丽

浏览次数

1180 次

民办高校如何开展贫困生工作
  提要 民办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院校各方面工作面临更大挑战,也更需要认真对待。其中,有效解决贫困生问题,帮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是各民办院校重点解决的大问题。
关键词:民办高校;心理特点;贫困生资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一、贫困生心理特点分析
  (一)外表争自尊,内心多自卑。贫困大学生和其他的大学生一样有着强烈的自尊意识,从表面上看这种自尊意识的强烈程度甚至超过后者,他们渴望在同学中间树立自己的形象和地位,但由于经济困难,生活学习条件差,见识狭窄,导致他们又很难达到维护自尊的目的。在实际中,我们甚至发现个别家境较差的学生,不惜以各种手段欺骗父母,用父母的血汗钱购买各种高档消费品来满足所谓的“自尊”。
  (二)敏感多疑、心存戒备的心理。出于自尊,一部分农村贫困生对于自己的“农村身份”比较敏感,甚至多疑,处处小心,时时戒备。当别人以农村为题谈论一些问题时,他们会敏感地联系到自己身上;当别人碰巧对某位农村学生的情况进行议论时,即使是很客观、很公正地评价,他们也会心存疑虑,总是猜测别人是不是也是那样评价自己。
  (三)抑郁、孤僻心理。贫困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使得学习及生活没有稳定可靠的经济保证。为此,贫困生总处于焦灼不安的忧虑之中,一方面因考虑如何解决学习生活费用不足、家中欠债太多等问题而常常不安;另一方面他们期望以优异的成绩来慰藉家人的辛苦劳作,但由于种种原因,成绩欠佳,故而自责、焦急。当前的就业形势又很严峻,社会竞争压力加大,使贫困生对个人的前途感到迷茫和困惑,因而精神压力过大,紧张情绪不断增加。由于精神经常处于压抑状态,没有或不愿意寻找倾诉心事的对象,焦虑情绪得不到及时、合理的宣泄,这些过度或过于持久的焦虑和抑郁,会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
  (四)虚荣、嫉妒等心理产生厌世观。一部分贫困生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不是鼓足勇气战胜困难,而是过多地强调经济原因,夸大了社会上一些消极现象,进而发展到埋怨家庭的贫困、父母的无能,嫉妒他人,以致于怨恨社会,产生厌世情绪。
  二、如何进行正确的心理引导
  (一)树立贫困大学生积极应对困难的意识。部分贫困大学生面对困难更多地感受到的是社会的压力和世态的炎凉、人情的淡薄,从消极方面去评价所经历事情,从而容易丧失对生活的信心。因此,在心理辅导中应该引导贫困大学生用“积极”取代“消极”,注重调动他们内在的积极力量,引导他们理解并学会用积极的心态面对困难,从而有效促进其主体积极人格的发展。同时,要树立“贫困对个人成长具有积极意义”的意识。教育他们贫困不是错误,因为是个人无法选择出身,但每个人的人生道路都是自己选择的。贫困是对人生的考验,常言说得好:“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早年的生活贫困往往可以很好地磨炼一个人的意志,许多成功者在成功过程中也经历了艰难和痛苦的历程。大学是一个新的环境,在这个环境里,每个人都可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不良的环境,做自己行为的主人,真正实现对贫困、挫折的理性超越。告诫他们贫困生的许多心理困扰往往与参照系选择偏差和不成熟的或消极的社会比较以及自我期望水平过高有关。应选择适宜的社会比较参照系,设定自己人生的目标,朝自己的目标努力,将有助于贫困生忽略其他各种无益的干扰,培养快乐情感,建设积极的态度。
  (二)培养积极向上的人格品质。积极心理学倡导培养乐观的人格特质。乐观、豁达、热情、开朗等良好的个性品质主要是后天的生活、学习中通过不断体验美好的社会生活而形成的一种良好的人格特质,是个体对自己的外显行为和周围存在的客观事物产生的各种积极体验。一个人一旦形成了积极向上的人格特质,常常就会把生活环境中所面临的困难归因于外在因素,在任何环境条件下他都会朝好的方面去努力。贫困大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以及人际交往过程中,会比一般的同学遇到更多的问题和困难,更容易产生沮丧的心理及消极的态度和想法。因此,建构个体乐观积极的人格特质,可以为维护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有效应对压力提供最有利的资源。
  (三)培养大学生对贫困压力的积极认知。培养大学生积极的压力认知,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对压力作出积极的解释,并从中获得积极的意义,这是大学生应对压力的基本策略。现实中一些压力应对不良的学生经常习惯于运用消极的认知习惯和自我暗示,例如我无能为力、我不行、这事情我一点办法都没有、我从来就没有成功过等,这些自卑和消极的认知习惯,是阻碍大学生积极有效应对压力的心理原因,也是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因素之一。因此,教育和训练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会积极地认识和评价压力事件及其作用,以积极乐观的心态认知压力和应对压力,有助于个体产生积极的体验和积极的反应,也可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积极情绪和体验在构建个体压力应对策略中具有重要作用。使个体在应对压力时能够有更积极的体验,能够采用更加积极策略,而减少消极的、否定的自我体验和应对策略。“用积极观点来解释消极事件”。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一件事情可以从消极的方面,也可以从积极的方面进行解释。任何不愉快的问题,或者被认为是无法消解的症状疾病,都可以有积极的解释。挫折让人学会忍耐,失败是成功之母;自己的贫困经验可以使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别人和他们的问题,更具有同情心和乐于助人的思想。对问题的积极解释,是心理自助成功的开始。改变对问题的看法,往往能帮助我们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四)增进贫困大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情绪体验是一个人积极向上、乐观、自信的力量源泉。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来看,对生活的认识及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体验,也就是一个对生存环境的认知,是个体在现实活动中运用智慧的过程。现实生活中,贫困大学生往往不缺少产生快乐情绪的条件,而是缺少体验快乐情绪的能力。人的认知模式是一个积极的、动态的过程,积极的情绪体验与消极的情绪体验对于生活的体验是不同的。个人的认知结构决定生活事件如何被感知,从而影响情绪的体验。心理学家们指出:“人不是被动地体验事件和环境,相反,所有的生活事件都是‘认知过程’,是个体的分析和建构,预期与回忆,评价与解释过程,多样化的认知与动机过程对人的心理具有重要的影响。”当人们具有主动地寻求快乐的心向时,常常会赋予普通的或消极的生活事件以积极的意义,以提高快乐感水平。正是这种心向决定着人们情感体验的个性差异,有积极心向的人,对环境的评价倾向于正向偏移,即在环境发生积极变化时,他们会感受到更多的快乐感。环境发生消极变化时,会更快地消除沮丧感。所以,要在日常的生活与学习中,通过各种途径增进贫困大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让他们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学习的成就感,同学和老师的关怀,成功的喜悦,才能更好地洗脱他们心里的贫困,以健康的心态面对人生。大学时期,是个体创建个人建构系统的关键时期,以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帮助大学生形成积极认知习惯,掌握积极的压力应对策略,可以帮助大学生降低压力事件和压力感的消极影响,培养和增进自身的积极力量,为更有效地应对压力、更健康地生活提供支撑,这正是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
  三、贫困生资助现状
  (一)资助体制单一。当前的贫困生资助体制是一种主要由国家财政强力支持下的扶贫济困政策,始终没有摆脱单一的国家财政投资模式。民办高校资助来源就更加单一,面临更大困难。
  (二)缺少科学可行的资助评审体系。国家没有权威、可行的资助评审体系,高校很难确定谁应该接受国家助学金、谁应该享受学院助学金;谁应该接受无偿资助、谁只能获得助学贷款。如此以来,贫困生的资助就会无章可循,缺乏科学可行的资助评审体系,难以让真正贫困急需资助的贫困生得到本该得到的资助额度,增加了学生管理的难度。
  (三)“奖学金”助贫难度较大。贫困生由于生活压力较大,包括学习在内的综合表现可能就会受到影响,“品学”未必就会兼优。而奖学金的设立宗旨是以奖优为目的的,因此贫困生获得奖学金的机会相对就会少一些,通过奖学金进行贫困生资助,无异于杯水车薪,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学生的资金问题。
  (四)勤工助学实际效果差强人意。由于在校大学生缺乏必要的专业劳动技能,导致了社会对其勤工助学行为的认可度不高,一些学校也通过设立勤工助学岗位来对贫困生进行资助,但受条件限制,可提供的岗位有限、稳定性差,报酬也非常低廉,往往不能满足贫困生的实际需求。
  四、如何改善资助体系
  (一)加大政府财政助困投入。唯一能增长且比较可控的渠道就是政府财政投入了。一方面是增加国家和省级奖助学金额度;另一方面适当增加用于申请助学贷款的风险补偿金的分摊比例。
  (二)完善评定机制,建立资助规划。应采取对学生进行家访或委托进行家庭情况调查等形式,摸清学生真实家庭经济情况,并按照事前制定好的标准对其贫困程度进行评定、建立档案,以保证资助评定机制的公开、公平和公正。
  (三)建立普惠式社会救助机制。现在的助困体系中有不少政策是有条件的,而不是针对所有贫困生的,比如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针对成绩好的学生,这些政策把一些成绩不太好的贫困生挡在门外,减少了他们受资助的机会。因此,应设立一个普惠式的社会救助机制,只要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都可享受。
  五、帮助提供就业机会
  由于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相对单一,取得兼职等工作的机会不是太多。学校应在这方面予以一定的帮助。对于学生工作部门,应积极联系适合在校大学生的兼职工作。尤其对于高年级的贫困学生,可引导他们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进入企业实习,获取一定的劳动报酬。这样既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其经济上的压力,又能为将来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六、在校贷款和建立信用机制
  在实际操作中,奖学金及各种资助项目不足以完全解决贫困学生的资金问题,因此,在校贷款成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学生的信用意识还远远不够,平时一些不注意的细节都可能会导致贷款申请上的困难。因此,学校也应在这些方面给予学生更多的指导。同时,由于民办大学的生源和师资力量与重点大学相比还具有较大差距,因此学生的贷款成功率和额度受到了一定影响。要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就业前景,就要在就业渠道和信息方面向学生提供直接的帮助,同时提高教学质量,优化专业设置,从根本上解决民办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作者单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莫军成.对高校特困生资助的探讨[J].高教论坛,2003.10.5.
[2]王晖.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提高高校贫困生能力,2007.4.
[3]许向东.高职贫困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与对策.提高高校贫困生能力,2007.4.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5819116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