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387期/经济/产业/正文

发布时间

2010/2/1

作者

□文/杨 弘

浏览次数

1056 次

空间经济学经济增长模型对武汉城市圈建设的启示
  提要 本文探讨由需求关联和成本关联的聚集力和拥挤效应的分散力共同作用导致形成核心区与边缘区的作用机制及其政策含义,在此基础上结合武汉城市圈现状,分析城市圈发展策略。
  关键词:新经济地理学;武汉城市圈
  本文为湖北省社科项目“武汉城市圈中心城市与外围地区相互作用及发展模式的实证研究”[2009]085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Krugman(1991)把已有的经济思想做了形式化的技术处理,以Dixit和Stiglitz(1977)的垄断竞争分析框架为基础,借助新贸易理论和新增长理论的核心假设收益递增思想,建立了描述产业集聚的“核心-边缘”模型。沿着Krugman的工作思路,Venables、Baldwin、Martin、Ottaviano等经济学者相继在不同假设的基础上建立了各种不同的模型。自Krugman创立了“新经济地理学”后,空间要素在经济分析中的重要性,已经不再被主流经济学所漠视。本文探讨由需求关联和成本关联的聚集力和拥挤效应的分散力共同作用导致形成核心区与边缘区的作用机制及其政策含义,在此基础上结合武汉城市圈的现状分析城市圈发展的策略。
  一、“核心-边缘”结构的形成
  “核心-边缘”模型假设整个经济系统由两个区域(南部和北部)、两个部门(制造业部门和农业部门)、两个要素(工业劳动力和农业劳动力)组成。工业部门以规模报酬递增和垄断竞争为特征,农业部门以规模收益不变和完全竞争为特征,制造业部门使用工业劳动力,农业部门使用农业劳动力。两个区域在偏好、技术和贸易开放度方面都是对称的,要素禀赋在初始时也是对称的。工业部门生产的是差异化的产品。农产品的贸易无论是在区内还是在区际都是无成本的,工业品贸易在区内无成本,但区际贸易遵循“冰山”贸易技术。两个区域消费者的偏好相同,都采用柯布-道格拉斯型效用函数,工业劳动力在区域间可以自由流动,并且农业劳动力不能在区域间流动。这个模型的长期均衡有两种类型:一是对称结构,两个地区的实际工资水平相等,获得的效用水平也相同;二是“核心-边缘”结构,这是所有工人都集中到一个区域。如果最初两个地区是完全对称的,而基于某种原因,一个企业决定从南部迁移到北部生产,由于工人在地区之间是可以流动的,并且工人把自己的收入消费在工作的地方,这使得北部市场规模变大。因此,在存在贸易成本且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大量企业改变原来的区位,向该区域集中,形成本地市场放大效应,这就是由需求关联导致的聚集力。这个过程是自我强化的,企业向北部转移,使得南部工业部门的就业减少而北部的就业扩大,生产活动的转移将进一步刺激消费支出的转移;另一方面南部到北部的人口迁移,将增加北部并减少南部的工人数量。由于工人完全就业,这种人口转移将增加北部工业品种类数量。由于本地生产的产品在本地市场出售不需要支付贸易成本,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产品种类的变化将降低北部的生活成本,这种机制是自我强化的,将生活成本、价格指数、实际工资联系起来,北部生活成本的降低等价于北部实际工作水平的提高,这就进一步鼓励人口从南部向北部转移,这就是由成本关联导致的聚集力。但随着北部企业数量的不断增多,企业间争夺消费者的竞争更加激烈,这意味着北部的企业不得不支付较低的名义工资以保持收支平衡,而南部的企业由于竞争减弱,可以支付较高的名义工资。这样,在已有的生活成本情况下,北部的吸引力减弱,而南部的吸引力得到增强,这就是拥挤效应导致的分散力。聚集力和分散力都是随着贸易成本的下降而下降,但是分散力的下降速度更快一些,因此当贸易自由度逐渐增加的时候,聚集力的优势越来越大,一旦贸易自由度超过突破点时,将会产生突发性聚集,形成“核心-边缘”结构,而此种结构一旦形成,就会产生一种路径依赖,核心区因为存在聚集租金,企业不会轻易转向边缘区。
  在Krugman“核心-边缘”的假设中,工业劳动力在区域之间是可以自由流动的,但Decressin(1995)发现,在欧盟内部即使各区域真实工资水平差异很大,劳动力在成员国之间的迁移也很少发生。因此,如果劳动力不在区域之间发生迁移,企业是怎样导致聚集,从而影响不同地区的经济呢?Venables等(1996)在Krugman“核心-边缘”模型的工作基础上首次提出了上游部门与下游部门间成本联系的概念,他假设劳动力在区域之间不能流动,但是在同一个区域内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可以流向工业部门,在此前提下Venables认为,市场接近效应和价格指数效应,再加上企业对中间投入品的需求,使得中间投入品与最终部门在空间上的集聚有利于降低运输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从而导致经济在某一区域聚集形成“核心-边缘”结构。Martin和Ottaviano(1996,1998)构造了一个两国家和三部门的模型,劳动力不能在区域间流动,三个部门中有一个以规模报酬递增和垄断竞争为特征的工业部门,一个以规模收益不变和完全竞争为特征的农业部门,还有一个研发部门是完全竞争的,使用有差异的人力资本作为新工业种类发明的唯一投入。并且他们还假定,一旦专利被发明,专利作为一个新种类能够使用本地劳动力在各个地区生产,专利的使用费由专利拥有的地方获得。在这个分析框架下,研发部门获得的利润与Krugman(1991)的劳动力流动以及Venables(1996)的投入产出联系所获得的利润是相同的。随着知识的积累,当前的资本生产可以借鉴前期的资本生产知识和技能,前期知识资本的积累提高了当前资本生产的速度和效率,降低了当前生产知识资本的边际成本。当贸易自由度提高时,这种外部性将产生一种聚集力,更多的实验室将在此区域定位,进而增加了本地区中间品的需求,吸引更多的企业在此区域聚集,使不同区域之间的发展产生差异,形成“核心-边缘”结构。由于在现实中,通常外地知识资本对本地的溢出强度随着空间距离的增加而减弱,Baldwin、Martin和Ottaviano(2001)提出局部溢出模型,假设溢出效应随距离衰减,因此越接近知识源,溢出效应也越强,资本生产成本越低,资本的生产速度也就越快,资本积累导致支出转移效果也越明显。这种接近知识源降低资本生产成本,进而导致资本积累和支出转移效应,也就是局部溢出模型与成本关联的循环累积因果关系。这种效应随着贸易自由度的提高而增强,地区的经济差异进一步扩大,最终形成“核心-边缘”结构。
  二、武汉城市圈现状分析
  2007年12月,位于湖北省东部地区的武汉城市圈(包括武汉、黄石、鄂州、黄冈、仙桃、潜江、天门、孝感、咸宁等9个城市,合称“1+8”模式)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综合改革试验区。2008年9月10日,“武汉城市圈”综合改革方案获得国务院的正式批复,这是我国第一个启动综改试点的城市圈。国务院要求“武汉城市圈”内建立政府间高效的协调机制,建立多层级联系会议协调机制,打破行政壁垒,统筹区域规划,使“武汉城市圈”形成湖北乃至长江中游最大、最密集的城市圈。目前,从产业结构来看,武汉城市圈2007年的三个产业结构为11.52%、44.57%、43.91%。圈内每个城市的三个产业的区位商ai=ri/Ri(其中ri表示某城市i行业从业人数占该城市从业人口总数的比例,Ri表示城市圈所有城市i行业从业人数占城市圈中从业人口总数的比例)。(表1)
  可以看出,武汉城市圈产业布局表现出产业同构和趋同现象,圈内没有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与互补关系。在产业的组织结构方面,武汉城市圈的产业在区域市场上的产业集中度还比较低,缺乏应有的规模经济效益。
  利用公式Rij=R■■R■(R■=(■×■)D■)计算武汉和其余8个城市的经济联系隶属度,它既能反映武汉对各个城市的辐射能力,又能反映每个城市对武汉辐射能力的接受程度。其中,V为各城市国民生产总值,P为各城市人口数,D■为两个城市之间的空间距离。(表2)
  三、对武汉城市圈建设的启示
  1、利用政策杠杆使武汉成为武汉城市圈的增长核心区。Baldwin在局部溢出模型中已经证明产业聚集分布模式的经济增长率高于产业对称分布模式的经济增长率,空间因素对经济增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 “武汉城市圈”要尽早成为湖北乃至长江中游最大、最密集的城市圈,带动整个中部经济的崛起,必须优先促进资本在武汉聚集,使本地企业降低创新的成本,从而激发出新的知识和技术创新,这种创新的良性循环可以使武汉在整个城市圈的经济增长中进一步起到核心区的作用。
  2、促进知识创新与外溢,带动武汉城市圈外围地区的发展。知识和创新溢出的增强有助于缩小核心区和外围区的差距。当武汉经济飞速增长,产生大量的知识创新,通过知识和信息的交流及贸易关系,外围地区可以从武汉的知识和创新溢出中获得创新的好处。与此同时,随着企业在同一个地区不断聚集,市场拥挤成本会超过聚集所获得的收益,这可以促使企业从聚集的区域迁移到要素成本相对较低的地区,最后区域集团内各个地区的经济差异会不断缩小,直至消失。为此,外围区要重视知识的积累和人才的培养,以确保从核心区的知识外溢中获取创新的好处,加快自身的经济发展。
  3、加大城市群之间的协作。区域经济学的理论指出,单中心城市圈基本形成后,中心城市和周边地区间的空间相互作用逐步增强。随着中心城市的快速发展和空间上的迅速扩张,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日益明显,周边地区一些位于交通轴线上区位条件较好的地区,在中心城市扩散作用力的影响下,逐步发展为区域内的次中心。根据经济联系隶属度的数据,可以选取黄石、黄冈、孝感、咸宁作为优先发展的城市,使它们尽快成为湖北的次中心。这样,随着中心城市圈域的扩展,它会与周边地区的其他城市圈域发生交叉和重叠。使上述城市圈域与武汉城市圈相互作用、融合,并最终形成一个有一定等级体系的多中心城市圈。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安虎森.空间经济学教程.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湖北省统计局,湖北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3]冯云廷.区域经济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52675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