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387期/公共/教育/正文

发布时间

2010/2/1

作者

□文/李晨光

浏览次数

3548 次

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社会化的负效应
  提要 现代社会网络文化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交流、互动等各个领域都产生着深刻影响。网络文化的发展也使青少年从中受益,但同时也受到网络社会化自身的局限与副作用,成为影响青少年社会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关键词:网络文化;社会化;负效应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网络文化对于极富好奇心和冒险精神的青少年而言,是一种巨大的诱惑。对青少年的性格、心理、社会生活、思维方式、人际关系都产生着巨大的影响。网络在丰富了青少年生活,提供正功能的同时,也对他们产生了一些负面效应,使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掌握技能规范、文化传承、价值观的确立、社会互动、人格塑造、角色扮演等面临困境。
  一、概念界定
  (一)社会化的概念。社会化是指个体通过社会实践学习知识和技能,并在某种程度上被引导去适应他所在的社会或群体的规范,从而使个体从一个自然人转变成一个社会人的过程。社会化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使社会和文化得以延续的手段。
  (二)网络文化的概念。网络文化是指网络上的具有网络社会特征的文化活动及文化产品,是以网络物质的创造发展为基础的网络精神创造。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文化以其虚拟性、全球性、超限性、多元性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文化形态。网络文化以计算机为依托的新型文化形态,与传统文化形态的特征有明显的不同,具体表现在:
  第一,网络文化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高科技文化。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文化迅速地形成并发展起来。没有现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计算机、通讯网等物质手段,这种文化就不可能存在。所以,以技术为基础是网络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
  第二,网络文化是一种便捷型的文化。网络文化的传播借助了高科技手段,因此它速度快,使用更加方便。既便于信息大量存储又便于迅速传播,还可以实现多媒体传播。通过计算机网络将全世界紧密联结在一起,无论在世界的任何位置,只要能上网,就可以尽情地接受和发布最新信息,使人们传播和交流信息的方式彻底打破了时空的限制。
  第三,网络文化具有虚拟性。虚拟性是网络所构成的网络社会区别于人们长期生活于其中的日常社会的基本特征。在网络世界中,相貌、身材、性别、年龄等活生生的形象特征都变得无影无踪,使得个体及其行为具有某种程度的隐蔽性,而且在网络上进行信息交流的人们,可以不分民族、国籍、信仰等因素进行联系,因此在我们“现实社会”之外就形成了一种“虚拟社会”。尽管人们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可以像现实生活中一样开展各种活动,但这一切都是虚拟的,是借助于现代网络通信技术而实现的。
  第四,网络文化具有开放性。通过网络将整个世界连接,地球在某种意义上已成为“地球村”,是我们这个时代最突出的特征与品格。
  网络作为信息高速公路建设载体,体现了最自由、灵活、开放的信息交流方式。持多元观念的、不同的个体可将自己所输入的规范与信息,在网络中无限制地传播,形成了开放、自由、平等、不拘地域的网络世界。在网络世界中,任何观点、任何思想、任何民族的文价值观都可以因个体的意愿在网络上呈现。这种巨大的包容与自由形成了在网络文化形式与内容上的开放性特征。
  二、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社会化的负效应
  (一)角色混乱。网络的存在,为各种游戏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空间,而青少年是网络游戏的主体。在游戏中,青少年随心所欲的扮演着各种虚拟世界赋予的角色,游戏角色不被身份、地位、社会期望、社会规范等所束缚,可以不考虑行为后果,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来行动。这种所谓的角色扮演,与社会中真实存在的角色差异很大,导致青少年很难理解社会角色的意义,不能将社会角色准确的定位,导致角色混乱现象的出现。
  埃里克森把个性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并认为在每一阶段都需要克服一个主要的矛盾或危机,只有在本人与外界环境的作用下合理地解决一个矛盾和危机,才能完善人格。青少年处于埃里克森所划定的个性发展的第五阶段,即统一的角色和混乱的角色。由于生理上的变化使青少年特征更加明显,对周围世界有自己的判断与评价,自我意识增强,情感更加丰富,但他们又缺乏对世界的实际了解,缺乏独立的自主能力和辨别能力,情感经常处于一种冲突和混乱之中,克服自我角色的混乱是这一时期所面临的任务。网络游戏的盛行,恰恰会导致青少年难以架构起符合社会规范和期望的价值观,容易使他们迷失自我。
  (二)自我概念模糊。乔治•米德将“自我概念”分为“主我(I)”和“客我(ME)”两部分。“主我”是自我的冲动向度,是可以使人们意识到自己的自主、自立的我。它赋予的是人的主观意愿、利益需求、情感体验和价值评价;“客我”是自我的社会方面,是一套想像中的有组织的他人的态度,可以使人意识到自己要受到客观条件和环境约束和限制的我。通过角色扮演,个体在社会互动中将自己视为一个被评价的客体。这不仅有助于人际间的适应,更重要的是在与他人的互动中个体产生了暂时的自我形象,这种自我形象逐渐定性形成自我观念。网络的虚拟性和交流对象的偶然性,使人们在网络交往中可以隐藏自己的信息和情况,并且不受社会规范和规则的约束。个体可以完全沉溺在自我塑造的角色中,在与他人进行互动中产生暂时的虚拟的自我形象。
  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青少年的身份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他们根据个人的喜好来构建自己在网络中的名称,依托虚拟的名称来重新构建一个与现实社会不同的形象,以表达自己理想化的意愿和网络行为。网友则是根据自己的标准和判断来给对方以评价。青少年则会在潜意识里根据网友的评价和期望来塑造自己的形象和行为。由于青少年的价值观念尚未形成,容易使他们把网络中的自我概念与现实生活中真实的自我概念混合在一起,无法给自己以准确的定位和评价,难以形成合理统一的自我概念。
  (三)弱化人际交往的社会性。首先,表现为交往角色的单一性,在网络上个体间的交往,往往没有现实社会中多元的角色划分标准,个体往往对自身的信息带有隐匿性,而在交往中以好友来称呼对方,语言的表达和行为都是面对单一的角色形式,导致他们对社会现实中人们的角色辨别和处理方式不清晰;其次,在交往过程中,弱化了现实社会的规则和规范。在现实社会中的个体,已经被确定了特定的社会角色和身份,受到社会规范的制约和限制,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中,也会以被社会认可的角色来行动。人们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中要遵从的规则,如诚实、礼貌等,相应产生一套交往礼仪和道德规范都在网络上很难表现,导致青少年自身的角色与现实社会难以相匹配;再次,网络人际交往动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对青少年的不利影响。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使网友间的交流不受任何传统规范的约束,人们可以没有顾虑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一些人在网络交往中缺少必要的责任感和真诚度,在与网友交往时会将一些偏激或极端的东西通过包装传达给对方。对于缺少判断和筛选能力的青少年,对不同网友给予的信息和思想缺少必要的甄别,而更多的是选择直接模仿。这些信息对青少年的发展和成长都是不利的;最后,青少年因为承受挫折和压力的能力比较差,在解决问题时会选择逃避的方式,将自己在现实中的压抑发泄到虚拟的网络空间中,沉溺于网络游戏中。不但浪费了时间和精力,而且容易导致青少年心理上产生孤独甚至自闭,拒绝现实社会中与他人的交往和交流,沉溺于网络中无法自拔,最终脱离现实社会。
  (四)不利于青少年塑造健康人格。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构成的整体。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的部分,构成本我的成分是人类的基本需求。超我是人格结构中居于管制地位的最高部分,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部分。自我是在现实生活中由本我和超我共同作用的结果。由本我产生的各种需求,因为受到超我的限制,不能在现实中立即满足,需要在现实中学习如何满足需求,最终的现实状态就是自我。
  传统主流的社会文化,在超我的控制下,本我的本能、冲动和欲望受到压抑,自我对本我和超我进行调解和缓冲。而在虚拟开放的网络文化中,人格的结构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由于虚拟性和匿名性,主流文化在网络世界中的影响逐渐淡化。现实世界中的各种规范、制度都没有了现实基础,超我失去了作用。自我的控制和约束减少,本我则完全的暴露。原始的本能、欲望和冲动自由的释放,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间的关系严重不平衡,从而导致了一系列的人格问题。
  第一,人格虚拟。网络世界的交往特征是以虚拟的状态来进行个体间的交流与合作,个体在网络空间中借助想像使心灵摆脱现实社会的束缚,释放本我的冲动和本能,同时高度匿名的沟通手段,使个体在网络上任意寻找互动对象。在虚拟的网络里达到想要的目的,使青少年的思想产生依赖感和虚拟的真实感,从而很容易带来思想上的模糊化,导致人格上的虚拟化。
  第二,人格变异。网络一方面为青少年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青少年可以尽情展示自我的个性,进行自我设计,也可以进行毫无保留的评价和批判;另一方面没有道德的约束,没有他人的指导和监督,青少年很难约束网络行为,导致人格的异化趋向。主要是:盲目反对传统、反对主流文化;过分追求个性的张扬;热衷于网络游戏,沉迷于网络世界;浏览色情、反动网站;运用网络进行犯罪等。这些行为,均可能使青少年的价值观过于偏激,思想过于极端,从而产生人格上的异化。
  第三,人格迷失。网络世界中存在大量的虚拟组织,这种虚拟组织是源自生活中组织结构来构建,但在其中却不会建立相应的规则和规范。虚拟与现实两种世界之间存在的巨大反差,加上现实世界激烈竞争给青少年造成了许多压力,使青少年逃避现实生活,而拒绝回到真实的世界中来。在与人交往中,也容易产生紧张、孤僻、情感缺乏等症状,甚至产生人格障碍和人际交往障碍。
  三、结语
  科技的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类从中受益,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弊端和负面影响,特别是对青少年的各种潜存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因此,我们应积极采取对策,防患于未然,在充分利用网络的同时,也要积极地采取相应的措施,尽量避免网络对青少年的危害,为青少年社会化提供良好的环境。
  (作者单位:东北财经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彭先桃,汤舒俊.论网络时代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重建[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2]许传新,许若兰.近十年网络与青少年社会化研究述评[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5822041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