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提要 本文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农户的生产行为做了调查,主要包括:生产用工、种植决策、投资、技术采用及土地利用行为。通过对案例地区农户生产经营行为的对比分析以及列联分析,找出两地农户农业生产收入差异的原因,以期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政策依据。
关键词:发展水平;农户;生产行为;差异
本研究得到南京农业大学SRT计划基金资助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一、研究区概况
本调查选择江苏省溧水县和河南省卢氏县作为对比案例区。溧水属南京市,处在长江三角洲西缘,区位条件优越。全县总面积1,048平方公里,40万人。多条高速公路贯穿全境,距南京禄口国际机场仅14公里,交通便捷。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740元。本研究主要调查区域柘塘镇以种植优质单季稻、小麦、油料为主,全镇发展粮食规模种植,2007年种植面积达50亩以上的农户近30户。
河南卢氏县位于河南省西部,是国家级贫困县。县总面积4,004平方公里,37万人,农业人口32.8万人,耕地面积39.8万亩。卢氏县是三门峡市粮食低产区,近年着力发展特色经济作物:烟叶、木耳、香菇等。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681元,主要调查地五里川镇和双槐树乡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2,582元、2,567元。
卢氏县和溧水县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可以分别代表经济发达和欠发达地区作为本研究的案例区域。此外,本研究小组还在江苏省常州金坛市薛埠镇开展了土地流转专题调查。
二、农户的生产经营特征分析
(一)农户基本信息。河南和江苏样本中被调查对象平均年龄分别为56.4岁和57.2岁,家庭人口数分别为5.8和4.3。河南样本的户总人口明显多于江苏样本,5口以上的达到50%,而江苏样本只有15%。受教育水平差异明显:卢氏县劳动力的最高学历仅为初中文化水平,而溧水县劳动力最高学历为本科,初中以上文化水平占被调查家庭的55%。卢氏县农户种粮年纯收入为973.16元,最高为2,300元,溧水县种粮年纯收入为1,631.58元,最高为4,800元。(表1)
(二)生产用工情况。生产用工主要考察农户的兼业行为。卢氏县仅有一半的被调查家庭从事非农生产,而溧水地区达到90%。兼业户所从事的兼业行业也有所不同,卢氏县多从事第二产业,溧水县多进行第三产业务工。这种分化跟两地农户受教育水平存在差距有关。在从事非农生产的原因上,卢氏县的年轻人更加不愿意种地,这充分说明当地的农业收入非常低,和我们的调查结果相符。(表2)
(三)种植决策。卢氏县和溧水县户均耕地面积分别为4.19亩和4.24亩。卢氏县粮食作物为小麦、玉米、大豆,经济作物有烟叶、木耳和香菇;溧水县粮食作物为小麦和水稻,经济作物为油菜。两地农户种植当前的粮食作物的原因统一为:依据长久以来的传统,分别达到90%和80%。卢氏农户曾改变过种植作物的占到被调查对象的75%,溧水只有25%。但是在改变原因上,卢氏农户多因为政府的引导或者是自己随意种植,溧水农户则多根据市场价格改变种植作物。在政府引导之后,凡是采用政府建议的两地农户均普遍反映收入比以前增加,这说明当地政府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能够结合实际,为农民增收出谋划策。(表3)
(四)投资情况及新技术采用。两地农户在生产资料的购买途径上存在较大差异。卢氏县农户在农机部门、私营部门和小商贩处购买生产资料的比例分别为5%、25%和65%,还有5%的农户没有特定渠道,而溧水县分别为37.5%、25.0%和30.0%,同时有7.5%的人会在农机部门和私营部门中选择性购买。两地农户均较少购买农机具,在没有购买的农户中,卢氏县因为价格太高而不购买的占到20.0%,而溧水县仅占3.1%,同时有43.8%的农户认为可以租用,并且便宜。卢氏县认为可以租用的只占33.3%。由此可见,两地收入水平的差距对农户购买生产资料及农机具的行为影响较大。
两地农户听说过我们所列举的新技术分别占到样本总数的55%和87.5%。卢氏农户同时听说过两项和三项的分别有18.2%、9.1%,而溧水为67.5%和40.0%。卢氏县农户仅仅局限于栽培技术、机械化技术和优良品种,而且并不明白具体如何使用。卢氏县农户多是通过村里其他人获知,而溧水农户多通过媒体和政府的技术推广得知。
但是,新技术的使用率并不高,卢氏县使用新技术的占听说过的27.3%,马上使用的仅为18.2%,溧水县马上使用的有38.2%。两地农户不使用新技术的原因也有差别,卢氏县主要因为成本高,而溧水县主要因为没有地方学。虽然溧水经常开展技术推广工作,但是表现出一定的供需脱轨,停留在发通知单表层,深入指导农民的并不多。
(五)土地利用情况。河南调查地区撂荒现象较多,农民仅仅因为地离自家远就不去耕种,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当地种植粮食的比较效益极低。撂荒现象在溧水则非常少,只有1户人家撂荒土地,是因为政府征地后余下的地不宜种植。
两地的土地流转现象均较少,在80户的样本中,只有4户有过流转,并且均没有签订书面承包合同,表现为互帮互助形式的代耕,租金为一定数量的粮食。
但是,本研究小组在常州金坛市薛埠镇调查发现,当地的土地流转非常普遍。主要依托“公司+农户+集体”的形式,由企业为农民种植提供指导,农民按照要求进行种植,每月获得一定租金。农户普遍反映土地出租以后,收入明显比以前增加,而且家庭剩余劳动力均外出务工或者在当地开店,非农收入也比以往提高。
三、欠发达地区农户收入低原因分析
笔者在以上基础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和列联分析,进一步探讨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低的原因。
(一)受教育程度低。受教育程度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是间接的,却非常显著。首先,受教育程度低的农户从事非农生产的少,目前的小农经营根本无法带来较多的财富;第二,从事的非农产业多为劳动力密集型,相应的兼业收入低。笔者对受教育程度和兼业情况以及非农收入做了列联分析。可以看出,随着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兼业户越来越多。此外,受教育水平影响着农民种植决策和技术采用,农民靠自然吃饭的思想严重,很少考虑通过改变种植结构以及采用新技术来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粮食产量和增加农业收入。(表4、表5)
(二)工农业剪刀差。卢氏县的种粮成本每亩为100~200元,种植小麦和玉米的收入分别为每亩420元和240元左右,每亩纯收入100~300元。溧水县的种粮成本为200~500元,有的甚至高达每亩600元,而种植水稻、小麦的收入分别为每亩1,000元和750元左右,每亩纯收入500~800元。生产资料价格过高,导致农民的种粮收入大大减少。同时,也使得部分农户放弃种植或者撂荒土地,造成土地的粗放利用。
(三)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低。根据前文分析,经济欠发达地区卢氏县的农户了解新技术的极少,在经济发达地区溧水县,虽然当地政府能够宣传新技术,但是大多流于形式。卢氏县粮食低产除了跟自然条件有关,还跟当地的品种、种植技术落后有很大关系。
(四)规模经营不足。两样本土地流转均较少。卢氏县人均耕地0.85亩,溧水县人均耕地1.07亩。如此少的耕地无法获得规模效益,也不利于机械化发展,形成了多劳低效的局面。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经济发达地区比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户的兼业化程度高,同时兼业收入及家庭总收入都较高。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农民从事非农生产已成为必然趋势,也是农民增收的途径之一。针对欠发达地区劳动力利用不充分的问题,应加大教育投资、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农户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通过多种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二)政府因地制宜地对农业生产结构进行引导能够增加农民收入。经济发达地区农户接受的技术推广较多,实际采用后粮食增产,收入增加。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应注重对农户农业生产的引导和扶持,因为单个农户在整个市场中处于弱势,价格等信息获取困难,而政府可以通过提高补贴以及技术推广来引导农户种植。这样不仅能够使农民增收,而且有助于粮食增产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进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三)农户间土地的自发流转较少,而调查发现经济发达地区有外地农户专门从事农业兼业,农业年收入高达几万元。同时,常州地区政府引导下的土地流转也体现出规模效益。经济发达和欠发达地区都应当加强农田整治,因地制宜鼓励农户流转土地。政府建立起公司与农民之间的桥梁,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从而使得农民不仅能够获得第一产业收入,而且能够从二三产业受益,缩小工农业剪刀差。农民收入提高,同时土地规模经营,农业机械化程度则相应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增加,最终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
(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忠明,钱文荣.不同土地规模下的农户生产行为分析——基于长江中下游区域的实地调查[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2]陈侠,刘宁宁.农户基本经营收支状况调查研究[J].农业经济,2009.1.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