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230期/经济笔谈/正文

发布时间

2003/3/10

作者

-

浏览次数

4065 次

当前乡镇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当前,乡镇企业的发展正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如何理性的分析由此产生的影响,确定行之有效的对策,实现乡镇企业与全省经济的互动发展是我们必须做出回答的问题。
  一、当前影响乡镇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1、对乡镇企业主体的影响。随着WTO过渡政策的实施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乡镇企业目前的产权制度、粗放式增长、趋同性结构和分散化布局都将成为阻滞其正常参与更高层次市场竞争的不利因素。
  2、对市场环境的影响。多年来,乡镇企业的地域性决定了产品流通的局限性。随着市场准入的不断放宽,固有的内部市场优势已不复存在;“走出去”发展广度的外部市场又存在产品质量、营销手段、思想观念等多方面的不足和困惑。
  3、对政策环境的影响。目前,为保障企业主体间公平竞争和实现中国加入WTO相应条款中所做出的承诺,国家已先后取消了对出口退税、对国家专营的限制和国内补贴等方面的特殊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使乡镇企业的发展受到限制。
  4、对政府管理部门的影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政府管理部门的职能将做如下调整:一是由以前的直接领导、下达指令改变为引导和扶持;二是由直属管理到全方位服务;三是由计划干预到利用价格、信息等市场信号进行自发调节。
  5、对人力资源的供给影响。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原有劳动力资源的重新分配,以及对待新型人才的观念问题。
  二、应采取的对策措施
  新形势下发展乡镇企业,应本着“坚持发展,加快提高”的原则,走优化结构、创新体制、依靠科技、加强管理的新路子。
  第一,转变政府部门职能。本着“当好参谋,搞好服务,做好协调,抓好建设”的原则,实现在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上的转变;政府部门要充当企业服务者和市场监管者,为乡镇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政策环境和法制环境;通过加强行业协会管理,支持发展各类人才、信息中介组织建设和有关资金支持、创业扶持、技术创新、市场开拓和社会服务等方面规定,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
  第二,实现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发展乡镇企业要实行“多元轮动,多轨运行”,原来遗留的乡村集体企业,要进一步改革产权制度,实现产权主体多元化,积极探索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要放手发展混合所有制和个体私有经济;要引导个体私有企业通过合伙、股份合作制和股份制形式进行合作与联合,上规模上水平。
  第三、以优势产业和名牌产品为带动,促进产业发展协调化。按大力带动第一产业、改造提高第二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的思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储藏、保鲜、运销业,高新技术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技术密集型产业,以及交通运输、饮食服务、旅游、信息等第三产业,大力发展名优新产品。
  第四、搞好企业区域布局。要把发展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建设两大战略有机结合起来,引导乡镇企业向园区和小城镇集中发展,彻底改变“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局面,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要继续推进区域合作,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实现地区间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第五、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控制企业规模。坚持“大中小并举,以大带小,以小促大”,既要培植一批大企业集团,营造一批“航空母舰”,又要培植一批专精特中小企业,营造一批“小巨人”。把发展企业规模与提高企业效益有机结合起来,确实实现以效益为中心,以规模促效益的良性发展。
  第六、以创新发展为动力,建立和完善企业经营机制。突破一些乡镇企业存在的血缘、地缘、亲缘关系,打破社区性和封闭性,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把公有制和私有制的优点结合起来,形成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和职工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企业的生机与活力。
  第七、提高企业综合素质。人才是企业的核心资本,是发展先进生产力的第一要务。要创建让先进人才“走进来”和培训人才“走出去”的人力培训创新机制,培养和造就一支宏大的企业家队伍和各类管理技术人才队伍,不断提高企业职工的素质。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培育企业精神,提升诚信等级,全面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
  第八、下大力招商引资,拓宽融资渠道。在招商引资上,积极利用民资、外资,同时争取信贷资金和财政资金支持。可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直接融资,有条件的企业还可积极争取股票上市融资。
  乡镇企业只有紧紧抓住有力条件和大好时机,更新经营理念,完善经营方式,建立创新机制,才能不断提高发展水平,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国民经济和优化资源配置的生力军。(本文作者系河北大学在职研究生文/张卫华)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47849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