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389期/市场/贸易/正文

发布时间

2010/3/1

作者

□文/沙雄飞

浏览次数

2824 次

我国零售业竞争力分析
  提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零售业发展速度十分迅猛。但是,我国的许多超级市场可谓“其兴业勃焉,其亡也忽焉”。从总体上看,在国外零售巨头纷纷涌入我国,对我国本土零售业形成强大压力的现状下,我国零售业发展遇到了瓶颈。本文分析我国目前零售业竞争力较低的主要因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零售业;竞争力低;物流配送;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F7 文献标识码:A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零售业经过长足发展以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统计资料显示,2006年我国批发零售业总产值为15,148.54亿元,是1978年的62.5倍。从绝对指标上看,我国零售业在不断地发展壮大。但是,从相对指标看,在近几年,我国零售业的发展遇到了问题。近10多年来,零售业总产值稳步上升,但零售业占GDP的比重并没有增加,反而处于略有下降的趋势。从这个事实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零售业的问题:在宏观层面,整个零售行业的经济效率较低;在微观层面,我国零售企业的竞争力较低。以下从微观角度出发,分析我国零售企业竞争力较低的原因,并给出了相关对策。(表1)
  一、我国零售企业规模较小,但无力扩大
  造成我国零售企业竞争力较低的第一个原因是企业规模较小。衡量企业规模的一个重要指标是产业集中度。而我国整个零售产业的产业集中度比较低、规模经济不显著。2007年我国零售业的产业集中度仅为4%,按照贝恩的市场结构分类表,中国零售业的产业结构属于原子型,企业个数多,不存在集中现象;从另一个角度,可以更直观地看到中国零售企业的规模偏小:2008年在世界500强中共有39家零售企业,产值最高的沃尔玛排在第1位;而我国的零售企业只有13家,产值最高的百联集团仅排在第24位。
  面对规模较小的事实,我国的零售企业也在进行扩张,力图实现规模经济、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但实际情况又是怎样的呢?以我国连锁百强中的中国内地零售企业为例,2004年的店铺总数为7,652家,平均每店销售额为2,212.6元。2007年店铺总数为10,526家,比2004年增加了19.6%,而2007年平均每店销售额为1,939.3元,与2004年相比反而下降了7.1%。由此可以看出,我国零售企业处于一个两难境地:一方面需要扩大规模,以提高市场竞争力;而另一方面事实表明,扩大规模的结果是规模不经济,这种做法是否可取值得商榷。我国的零售企业正处于一个规模较小、但又不能在扩大规模的同时实现规模经济的瓶颈之中。
  二、我国零售企业物流配送方式选择不合理,配送成本过高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我国零售企业处于扩大规模和实现规模经济之间不能两全的境地呢?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扩大规模、增加门店的成本过高。导致成本居高不下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即物流配送方式不合理、信息技术的使用管理落后以及专业人才匮乏。这三个软肋严重地削弱了我国零售企业的竞争力。首先,我国物流企业在配送模式上的选择缺乏合理性,导致物流成本加大、企业竞争力下降。从物流配送模式的角度看,零售企业的配送模式可以分为三种,即自建配送中心、供应商直接供应和借助第三方物流。在这三种模式中,通过自建配送中心可以节省物流成本、缩短商品周转时间,并实现零售企业对所属连锁门店的商品进行统一采购和配送,从而形成规模经济。纵观世界500强零售巨头,大多采用这种模式。
  我国零售企业对于配送中心的建设十分重视,各大零售企业纷纷建立自己的配送中心,并把其作为主要配送模式。但是,我国零售企业的物流成本并没有由于配送中心的建立而降低。结合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在现阶段,我国零售企业不适合广泛采用自建配送中心的物流配送模式。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我国零售企业规模较小,资金不够雄厚,难以承担经营配送中心的巨额成本。众所周知,沃尔玛、麦德龙等国外大型零售集团在物流配送上均采用自建配送中心的模式,并且成功地降低了物流成本。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国外企业的成功是建立在其雄厚实力的基础上的,基础实力保证了配送中心的配送效率。反观我们零售企业,其规模尚不足以使配送中心进行高效运行。据统计,我国平均一个配送中心送20个店铺,平均每辆车承担2~3个店铺的送货。而在日本,平均一个连锁店的配送中心负责70个分店,只需4~5辆车。可见我国现有的配送中心的发展规模不适应连锁店的发展需要。
  第二,我国零售企业物流技术水平较低,不能确保统一配送。配送中心高效率运行的基础是零售企业的物流技术水平。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零售企业,沃尔玛85%的商品是配送中心配送的,在其背后,沃尔玛采用了“越库配送”和“自动补货”等物流和供应链管理技术,使得其商标周转期很低,大大降低了物流成本。而我国现有的物流配送中心,很多都是以原有的商品为基础改建而成的,物流和供应链管理尚处于起步阶段,物流自动化水平较低,导致配送中心无法高效运行,反而提高了物流成本。如果不能实现降低成本的目标,建立配送中心的意义何在?技术没有跟上,配送中心只是无源之水,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另一方面在我国零售企业的零售门店中,加盟店的比重接近40%,这也导致了我国零售企业的配送中心对分店经营的所有商品进行配送的比率不高,大多在50%左右,最好的也不过90%。究其原因,配送体系的不规范,配送中心的建设的不统一以及配送不及时严重影响了分店的正常经营,使不少分店、尤其是加盟店不愿统一配送。缺少统一配送,零售企业的“连锁”只能是一个表面形式,商品无法达到统一化,配送中心的实际作用大大削弱了。
  第三,物流管理水平落后。物流业在我国属于新兴产业,这也造成了我国物流人才的匮乏。专业人才缺失的结果是零售企业对于物流配送中存在的问题难以用专业化的方法进行解决,缺少真正专业化的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给配送中心的发展增加了很大难度。
  三、我国零售企业落后的体制造成信息技术发展缓慢
  在现代零售业的发展中,信息技术对于提升零售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信息技术的使用,对于加强商品管理、完善客户关系以及实现信息一体化都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零售企业纷纷引入信息技术,发展速度很快,但与国际大型零售企业相比仍然较为落后。为何我国零售企业的信息技术较为落后呢?除去因起步较晚而导致的先天性因素,零售企业对于信息技术不够重视是重要原因。
  据统计,我国零售行业用于信息技术的总体投资占零售总额的比例还不到0.2%,而国际零售巨头基本占到2%以上,沃尔玛、家乐福等领头企业更是达到了10%以上。信息技术的开发成本、管理费用较高,投资回收周期长是零售企业不愿下大力气进行信息技术建设的表面原因。但是,从更深层次分析,零售企业不愿进行信息技术建设的根本原因在于落后的企业体制和管理水平与先进的技术软件之间的矛盾。
  在我国零售企业中,存在许多实际意义不大、需要被合并或取消的部门,但由于利益上的需要,这些部门仍然存在,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经营效率。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件本来一步就能部署的事情,由于部门的繁冗,需要进行3~5步的传达才能完成。信息化建设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但是,在信息技术建设的过程中,由于使用了计算机软件代替人工,需要被撤销的部门进一步增多,这就带来了管理上的问题:对于原部门人员而言,随着部门的撤销,经济利益将消失,尤其是很多背后的交易将不复存在,这使得他们极力反对用计算机代替人工的做法;而对于企业而言,原有部门的人员不能从事计算机软件操作,如何对他们进行安置是棘手的问题,同时,在引进新软件的同时还需要引进新的操作人员,这影响了企业进行信息技术方面投资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先进的软件虽然引进了,但企业管理体制依然陈旧,人员在工作上缺乏效率致使先进的软件只是一种摆设,没有真正起到提高经济效率的作用。
  四、我国零售企业中专业人才极度匮乏
  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我国零售企业的现状是:从业人员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专业性人才奇缺。据统计,我国零售业从业人员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3%。而上文中也分析到了,我国零售企业在物流配送、零售信息技术等方面有很大的人才缺口。是什么导致了零售业高素质人才的匮乏呢?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
  第一,我国长期以来“重生产、轻流通”的观念影响了零售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流通产业,包括零售业在改革开放之后才在我国得到发展,而超级市场等主要零售业态更是在20世纪九十年代才在我国内地出现,零售业发展的受重视程度严重落后于生产制造业。同时在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官重于商”的传统观念,从事零售业的人员社会地位相对较低。这两点造成了拥有高学历、较强能力的人才不愿投身于零售业。
  第二,我国高校的学科体系中,没有和商业直接相关的专业。从新中国成立直至1998年,我国高校的学科体系中,一直都有和商业相关的贸易经济(商业经济)专业。但是,1998年在全国高校专业目录调整中,贸易经济专业被取消了。后来经过多方努力,才在个别学校中作为目录外专业被保留了下来。在商业、尤其是零售业需要迅速发展的今天,贸易经济专业被取消是很不恰当的,直接后果是商业相关人才的严重断档。近年来,很多学者和相关人士不断呼吁恢复贸易经济学科,但一直没有改变。
  第三,零售企业自身缺乏健全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与其他行业相比,我国零售企业的一大特点是人员流动性强,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则是我国零售企业仅仅对新进员工进行简单的上岗培训,对于人才梯队建设与开发则缺少关注,不能从开发员工能力的角度帮助其规划职业生涯,培养企业未来发展需要的有潜质的职业经理人。这种机制上的欠缺会造成员工缺乏归属感,不利于企业留住人才。
  五、改革建议及结论
  对于改变我国零售企业竞争力较低的现状,有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改变物流配送模式,大力建设第三方物流。在建立自有配送中心的模式不适合我国零售企业的情况下,我国零售企业又应该采用哪些方法,以降低物流成本,从而提高竞争力呢?
  对于供应商直接供应的模式,是不可取的。一方面我国的地理面积较大,这造成了零售企业的各门店间的距离相对较远,供应商难以及时将产品送达各个门店;另一方面供应商不是专业的物流机构,由于技术上的局限性,将配送权交给供应商会造成配送不到位等诸多问题。
  笔者认为,我国零售企业适宜采取借助第三方物流的配送方式,也就是通过专业的物流公司进行配送。一方面借助专业化的物流公司进行配送,与自建配送中心的模式相比,减少了固定资产投资,节约了物流成本。与供应商直接供应的模式相比,专业化的物流不会有技术上的问题;另一方面借助第三方物流进行配送可以促进我国物流企业的发展,使零售企业和物流公司之间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但是,借助第三方物流进行配送的方式也存在弊端。首先,借助第三方物流不利于零售企业自身物流配送的发展;其次,我国目前第三方物流业尚不成熟,借助第三方物流,仍然可能出现配送不到位等问题。但是,在现阶段,借助第三方物流进行配送是节约物流成本、提高零售企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从长远角度看,零售企业要提高竞争力,必然要拥有自己的高效率的配送中心。对此,我国零售企业可以采取“双管齐下”的策略,一方面以借助第三方物流为主体进行配送;另一方面在企业规模和技术水平逐步提高的情况下,渐进式地建立自己的配送中心,进而完成从借助他方到部分自营,再到完全自营的转变。
  第二,将企业体制改革与企业信息技术的建设相结合。信息技术的建设要大力加强,但绝不仅仅是引进先进软件那样简单。据统计,在我国零售企业中,信息技术大多应用于操作层面,在管理层面的应用很少。上文已经提到了阻碍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原因在于企业落后的体制,从管理上入手,首先进行体制改革,是零售企业成功实现信息化的前提。
  企业改革,制度重于技术。我国国有企业体制改革一直是一个难题,零售企业也是如此。对于零售企业,应将体制改革和信息技术引入两者结合起来,引进一项信息技术的同时进行相关体制变革,循序渐进地实现由人工化向信息化过渡。
  第三,完善零售业人才培养体系。对于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应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恢复高校中贸易经济学科。恢复贸易经济学科既是培养零售产业储备人才的需要,也是顺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举措;另一方面在零售企业内部,建立健全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零售企业可以向其他行业、尤其是生产制造业企业学习,借鉴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提高员工的忠诚度和技术水平。
  (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李飞,王高等.中国零售业发展历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2]夏春玉.流通概论[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3]马龙龙.流通产业组织[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5822584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