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389期/公共/教育/正文

发布时间

2010/3/1

作者

□文/完绍芹1,2

浏览次数

2707 次

提高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效果的思考
  提要 《会计学原理》是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也是会计学专业的入门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它的学习效果对会计学专业后续课程的学习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如何提高《会计学原理》课程的教学效果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关键词:会计学原理;课程;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会计学原理》是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也是会计学专业的入门课程,主要介绍会计的含义、会计要素、会计核算方法等基础知识,其核心是讲授会计核算方法,这门课程的学习效果对《中级财务会计》等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由于它理论性比较强,比较抽象和深奥,再加上学生对企业的运作、经营活动情况等缺乏了解和认识,所以学生普遍反映这门课程比较难。因此,如何教授好《会计学原理》这门课程,提高《会计学原理》课程的教学效果是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一直努力思考的问题。在多年的《会计学原理》教学实践中,笔者进行了如下的探索。
  一、密切联系日常生活案例,使理论内容浅显易懂,加深对其实用性的认识
  《会计学原理》实际上主要是企业会计的基础,其会计主体主要是企业,因此,在教材中的所有举例基本都是以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例。由于学生对企业的运作、经营活动情况等缺乏了解和认识,所以在理解时存在一定的困难,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但实际上,企业的一些经济业务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很多活动是相同的,如果以学生日常生活中所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例代替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那么学生理解起来就很容易了。这方面的例子比较多,下面仅举两例加以说明:
  一是在介绍什么是订本式和活页式账簿时,我们可以以学生记笔记用的订本式和活页式笔记本举例,二者的实质是一样的,唯一不同的就是纸张的格式,账簿的纸张是按账户的结构设计的,包含了账户的名称、日期、凭证种类号数、摘要、反映增加和减少以及结余等信息。
  二是在讲授原始凭证的有关内容时,教材上一般都通过图示的方式列举了“入库单”、“出库单”、“限额领料单”、“增值税专用发票”等原始凭证,这些原始凭证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一般是很难接触到的,所以,以这些原始凭证为例来介绍原始凭证给学生留下的印象并不深刻。实际上,每个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经常接触到很多原始凭证,如在商场、超市等购物时取得的“发票”,银行存、取款时收到的“回单”,从学校借款看病时打的“借条”,放假回家、返校或者旅游时购买的“车票”等,对于这些单据学生们可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它们分别是学生进行购买物品、存取款、借款、购买车票等经济业务的证明,它们就是原始凭证,以这些原始凭证为例来讲解,学生们一听就懂,还让他们认识到会计学原理和人们日常生活有紧密的联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加深他们对这门课程实用性的认识。
  二、揭示教学和实务处理中的不同,使学生了解实际情况,为今后从业扫清障碍
  由于受到一些客观条件(如时间、载体)的限制,在会计学原理的教学中采取了一些与实务不同的处理方式。比如,运用借贷记账法对原始凭证反映的经济业务的处理,在实际工作中是通过填制记账凭证来实现的,但是,在教学中是通过编制会计分录来进行的,教学中的编制会计分录就等同于实务中的填制记账凭证,只要学会了如何编制会计分录,在实务中就会填制记账凭证,因为填制记账凭证的核心就是确定应借和应贷的账户名称和金额。我们知道,记账凭证有专门的格式,包含的内容比较多,如记账凭证的名称、填制日期、凭证编号、经济业务的内容摘要、应借和应贷的账户名称和金额、记账备注、附件张数、有关人员的签章等,这些内容中最主要的就是确定应借和应贷的账户名称和金额,它的确定需要掌握和运用借贷记账法,需要对原始凭证反映的经济业务进行正确的分析,而其他内容的填列比较简单,因为原始凭证中都包含有相应的信息,直接依据原始凭证填列即可,不需要对原始凭证反映的经济业务进行分析,和借贷记账法的运用也没有关系。所以,基于这样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就把填制记账凭证中核心的部分以编制会计分录的方式体现出来,这样,不仅可以反映出学生是否掌握了借贷记账法,还可以节约处理业务的时间,也不受没有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的限制。同样的原因,在教学中,账户的结构被简化为T字形,实际工作中账户的结构包括名称、日期、凭证种类和号数、摘要、反映增加和减少以及结余等多栏。其中,日期、凭证种类号数、摘要等相对是次要的,反映增加和减少是其主要的内容,所以,在教学中就将账户的结构形象地用T字形表示,通过T字形将账户分成左、右两边,一边反映增加,另一边反映减少。
  在教学中,一定要向学生揭示教学和实务处理中的不同,以及为什么教学中要采取不同的形式,使学生知道教学和实务处理中的不同只是形式上的不同,本质上是相同的,教学中是因为条件的限制而进行的变通,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了解实际情况,增强他们的信心,为今后的从业扫清障碍。
  三、揭示会计处理过程繁琐的深层次原因,使学生认识到过程的繁琐是减少错误的保障或是保持会计处理一致性的需要
  在会计处理中,通过增加处理环节可以降低出错的概率,减少错误的发生,有时也是保持会计处理一致性的需要,但也使得会计处理过程比较繁琐,有时还可能与一些概念或制度发生冲突,这种情况下,一定要向学生揭示会计处理过程繁琐的深层次原因,使学生认识到过程的繁琐并不是多此一举,而是减少错误的保障,或是保持会计处理一致性的需要。
  一是减少错误。比如,记账方法是指在账户中登记经济业务的方法,按照这一概念,对于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应采用借贷记账法直接在相关的账户中登记。但是,在会计处理中并不是将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直接在账户中登记,而是先采用借贷记账法填制记账凭证,然后依据记账凭证登记账户,增加了一个填制记账凭证的环节。为什么要增加一个填制记账凭证的环节?这是因为,企业有多本账簿,一本账簿里可能包含多个账户,如果将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直接在账户中登记,那么就将账户的查找、经济业务的分析和借贷记账法的运用等多件工作事项合在了一起,加大了同一时间内处理的业务量,这样就很容易导致记账错误的发生。
  二是保持会计处理一致性。比如,对于财产清查中发现的盘盈和盘亏的处理,会计上专门设置了“待处理财产损益”账户,在发现盘盈和盘亏时,先将盘盈和盘亏引起的收益和损失暂时记录在“待处理财产损益”账户,待查明原因后按照规定的处理意见再从“待处理财产损益”账户转出。“待处理财产损益”账户就是一个起着过渡作用的账户,这种处理程序和实际的业务处理程序是一致的。但是,有一些财产的盘盈和盘亏的处理意见早已经在会计制度中明确规定了,如存货的盘盈按规定一般作为冲减管理费用处理,固定资产的盘亏按规定作为营业外支出处理等,对于这些在会计制度中明确规定了处理意见的财产的盘盈和盘亏,从理论上来说,可以不通过“待处理财产损益”账户反映,可以在发现盘盈和盘亏时直接将相应的收益和损失记录到相应的损益类账户中,而不需要等到查明原因后再根据原因的不同分情况处理。但是,在实际处理中,和那些在会计制度中没有明确规定处理意见的财产的盘盈和盘亏的处理一样,仍然要通过“待处理财产损益”账户过渡,虽然增加了会计处理环节,但目的是为了保持会计处理的一致性。
  四、开展手工模拟实验,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在复式记账、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产清查、会计报表等一整套会计核算流程的理论内容讲授结束后,学生对会计核算方法有了一定的理性认识。但是,因为存在不同的账务处理程序,而且每一部分内容都是分开介绍的,各部分内容的讲授也并不完全按照会计核算流程的顺序进行,所以学生对整个会计核算流程还缺乏系统的认识。另外,在平时的学习中,学生无法接触到实际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等资料,未能真正地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和编制会计报表,虽然在相应的理论学习中感觉已经懂了,但毕竟没有实际操作过,所以,学生对自己到底掌握了多少知识、实际操作能力如何普遍感觉心里没底。因此,有必要在学期结束前的一段时间内,通过选取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比较系统的大案例来开展手工模拟实验,通过实验将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也可以通过实验检查自己的学习情况,起到查错补缺的作用。我校早在1999年就建立了会计手工实验室,手工实验的开展使学生们得到了锻炼的机会,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得到了学生们的一致肯定。
  五、为教师创造实践的机会和对外交流的平台,提高他们的实践经验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师的任务,就是用切实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下水,练成游泳的本领”。要想教好学生游泳,作为教练的老师就必须要技高一筹,所以,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尤其是《会计学原理》这种应用性很强的课程。但是,高校中的教师一般都没有从事过实际的会计工作,普遍缺乏实践经验。学校应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以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也可以从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等单位定期聘请一些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会计人员来做相关知识讲座或实习指导教师,以弥补教师实践经验的不足,也为教师的对外交流提供了平台。
  (作者单位:1.中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2.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孙淑萍.浅析会计学原理教学中的创新.中国科技信息,2007.15.
[2]娄尔行.会计学原理.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3]郑军.会计学原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5822753 位访客